二、中国传统文化是陶行知先生人格之根(1 / 1)

从前文可知,陶行知从23岁出国,26岁归国。他在出国前就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深厚的基础,到国外又吸取了丰富的西方文化精华,这就形成了陶行知先生中西兼通的知识结构。用当时的话说,在他身上体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精神。

综述陶行知先生一生,可以概括为他一生就是围绕着“立德树人教育救国”为中心活动的。陶行知先生首先是必行必知,行知合一,理论联系实际的道德家。宋庆龄先生评价陶行知为“万世师表”,毛泽东称之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我们通常说的,德高为师,学高为范,普通的为人师表者,首先是道德足以为人典范。这就是“人师”的真正含义。

现在也许还有些人不知道模范一词的来历。所谓模范原义是指的铸造用的模具,阳模为模,阴模为范,双模合起形成一定的空隙,向其中注入熔好的某种能很快凝固的**,就能得到形体规整的铸件。人类将其意引申,就是指行为标准,为人样板的意思。所以,德高为师学高为范,就是指的能成为学生的行为模仿对象的意思。我们不难理解,对陶行知先生的评价,重点都在他的言行可为人之师范的意义中而不是一般的有贡献有功绩。

陶行知先生在读中学时就以“我是中国人,要为中国做些事”为座右铭,从国外回来的第三年又提出,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从此之后,陶行知先生就以此为终生外世信条,终生未偿逾越。古之志士情怀溢于言表,见于行动。

陶行知先生还说“以教人者教己,在劳力上劳心。”这句话的前一半,充分体现出陶行知先生严于律己,事必身先士卒的思想,与古人的正人者必先正己,不正己无以正人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至于在劳力上劳心一句,其实是教育者要让知识所用得当的教育者精华。这里就不多展开了。

古人提出的“三不朽”之一。《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三立”,现在我们可理解为人生的三个最高标准,或者说是成功人生的“三部曲”,即:修养完美的道德品行,建立伟大的功勋业绩,确立独到的论说言辞。说白了,就是做人、做事、做学问。中国早期的领导人李立三,最近才逝世的艺术大师马三立的名字都来源于此。

这就不得不提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什么的问题。大家都知道,中国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糟粕主要是指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和皇权神授,六道轮回的宿命论以及为维护封建统治的一套伦理理论,如上尊下卑,上智下愚,三从四德等等。除此之外的精华部分就是对人格养成,人品修养的不懈追求。有人甚至称除去了糟粕的国学为性灵之学,理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极度升高了人的品性人性的优良一面,所以人的性善论和性恶论争论两千余年不间断。但终究是愿意相信性善论的诸多。

从孔子把教育从贵族的私家权利解放出来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后,就致力于以提升人性善的一面,提出君子小人之分,完善了人性修养的步骤和目标。在他修撰的礼记(后单独提出成为四书之一的《大学》)开宗名义指出“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致善”。要强调一下,这里的大学并非是现在的中学大学的意思,而是中国古代与小学相对的大学。也可以理解为与蒙学相对应的成人之学。《大学》被称之为古人讲求学问的入门大纲和研究程序步骤之学,通篇讲究的是正心、诚意,格物、至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简称为“治、平”之学,也是儒家学派的追求目标。陶行知先生也就是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打下了厚实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

陶行知先生所思所行,皆以君子之道要求自己,但他所学传统文化既不墨守成规也不生搬硬套,而是进行了一次过滤,真的做到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对西方的先进教育理论和现代学校教育模式则取拿来主义方针,结合中国实际,学其精华,既不盲目崇外,又能学其所长。这就造就了集中西所长,取古今精华的一代伟大的教育家。

值得重点指出的是陶行知先生走的是中国古人修身之路,先立德,接着是立功再立言,他不是口头革命家,更不是所谓的理论教育家。有人曾经在学陶中提出教育家分为理论教育家和实践教育家两类,这真是不折不扣的奇谈怪论。教育家首先是道德家,然后才是在理论指导下的实干家。中国近代最有成就的教育家在陶先生之外,无过于蔡元培和梅贻奇两位。他们都不以理论家闻,更不是以大学问家名于世,他们是德高望重的教育家。现在有的大学校长,动辄以什么院士博士、专家学者自傲,却极少有人以缺德而自卑。办学不以德,把学校办成官衙这就是我国教育滑坡失败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