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恒春
一、导论
陶行知(1891—1946)是享誉世界的人民教育家,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座高峰。
他的童年、少年时代是在徽州故乡度过的。陶行知小名和尚,学名文浚,1891年10月18日出生于徽州歙县城西黄潭源村的一个平民家庭。父亲陶位朝,字笑山,号槐卿,初通文字,为人老实。陶行知祖上本有一些田产,至陶父时只剩一亩一分田;原来在休宁万安镇上还开过一爿叫“亨达官”的酱园店,因营业萧条,陶行知出生时,陶父已在家中务农,他不善家事,田地又少,靠种瓜菜、卖酱油、砍柴火度日。
陶行知孩童时期就表现出聪颖的天性。他常去邻村叶家厅堂游玩,看到对联字画,就用竹条在泥地上描摹。到了读书的年纪,家贫无力交纳学费,幸好有位方庶咸秀才在附近蒙馆教书,喜爱聪明好学的陶行知,愿意免费收为学生。这样,六岁的陶行知得到了启蒙教育,方庶咸也由此成为陶行知人生路上的第一位恩师。九岁时,陶行知到休宁万安,外婆见其聪明伶俐,把他留下送到吴尔宽先生的经馆伴读,这才正式入学。
当时的徽州教育素称发达,蒙馆专为幼童开蒙,进行启蒙教育,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龙文鞭影》《幼学琼林》等,经常的功课是上书、背书,读一本背一本,到年底则一本一本从头背。其次是写字,从描红到临帖,天天要练。陶行知后来果然练出了一笔好书法。启蒙教育完毕之后便进入经馆,读《四书》《五经》以及“时文”,“制艺”(八股文),这时塾师便要开讲,并教学生对对子,做诗做文。名塾师则注重引导学生自学,启发诱导,往往引而不发,使其自思,还提倡质疑问题。陶行知聪颖过人,由蒙锭而经馆,且吴尔宽先生又是前清秀才,所以学得十分扎实,要求用45分钟将43行《左传》熟读记诵。
在陶行知11岁那年随父亲由万安解职二次归田再次失学,陶行知遭受到一次打击。父母既无力供陶行知上学,又不忍耽误儿子一辈子,为此托人介绍陶行知到城内程朗斋门下,半工半读继续学业。10多岁的孩子每天砍一担柴,挑到城内去卖掉再上下班学,每天往返20里,就这样学完了《四书》《五经》。这时的陶行知已深知读书对于一个穷孩子来说是多么不易,学习尤为刻苦自觉。他听说距黄潭源材十五里的小南海航埠头曹家,有一位品学兼优的前清贡生王藻在主持学馆,便慕名前去求习经书,感动了王老先生,免费让其伴读。陶行知不辞辛苦,每隔两三天步行去问学。如遇先生讲课,懂事的陶行知便静候在厅外,就是雨雪天也是如此。人们为此称赞陶行知是“古有程门立雪,今有王门立雪”。
陶行知15岁那年,跨进了崇一学堂。由于基础扎实,入学直接编入二年级。各科成绩很快赶上并超过一般同学,两年毕业时已名列第一。在崇一读书期间,陶行知既学现代科学知识,又不丢古典文学,经常借书抄读者。他曾向崇一同学汪采白的父亲汪纪修借唐诗选本,在吟诵之中将一部书工工整整地抄完了。还书时纪修先生问陶行知唐朝诗人中最推崇谁,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杜甫、白居易”。并说:“杜诗沉郁有力,多伤时忧国之作;白诗通俗流畅,道尽了民生疾苦”,后来行知成了著名诗人,其风格、内容显然是师承杜白的。
从上述陶行知先生青少年的求学经历,我们不难知道,陶先生是有着丰厚而扎实的中国传统文化根底的。
当陶行知1914年以名列第一的优异成绩在南京金陵大学文科毕业后,便远渡重洋赴美国留学。最初攻读市政,后便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主攻教育,师从世界著名教育家杜威,期望通过教育来救国救民。
陶行知于1917年学成归国,时年26岁,正值国内发起了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陶行知满怀热情地在这场运动中奔走呼号,积极提倡新教育,改革旧教育。为此,他一方面介绍西方的教育理论,另一方面也反对盲目“仪型他国”,提出要以科学方法进行教育改革和创新,为实现中国教育的普及化和近代化踏出一条新路。
陶行知先生以不到而立之年,就打下了中西文化的丰厚基础,所以他成为中国教育的一座高峰,被宋庆龄先生称为万世师表,是其来有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