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对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启示(1 / 1)

(一)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发展导向,确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并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改革中,教育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理论教授,导致与社会生产,社会生活实际相脱节的状况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大多数职业学校毕业生没有正确的职业定位,趋名逐利。当前正在深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则人才匮乏,学生适应社会能力弱,专业不对口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日益成为制约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

陶行知先生的“生利主义”与立德树人之职业教育办学导向启示我们必须改变固有模式,转变思维方式,对当前的职业教育发展问题进行解决。首先,职业教育的发展既要紧紧扣住当时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和发展趋势,又要紧紧盯着人才市场和职业市场的瞬息变化,如此才能把握社会经济发展对职业技术类人才和劳动者培养的质量、品种、数量的客观要求。也就是说,职业院校的“产品”必须适销对路,另外,对就业市场需求分析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就业市场对哪些职业哪些人才需求旺盛,二是就业市场对某种职业的质量、数量方面的要求。对就业市场需求的分析研究既是职业院校作出是否设置某些专业并进行课程开发决策的依据,也是判断某个专业在职业院校生存周期的依据。其次,提高职业院校学生具有适应就业市场变化的过硬素质与本领。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必须具有灵活的课程结构,并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主动适应就业市场的供需变化,确保职业院校学生具有较强的灵活适应能力。

另外,当前我国的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战略正在深入开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对各行各业的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这也要求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更应符合当时当地经济发展实际,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职业学校也应该设置为广大农民,失业工人提供的更为灵活的、实用的、有弹性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立足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各地应依托职业学校,紧紧围绕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不断增强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的职能,在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施“阳光工程”技能培训,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发挥其积极和建设性作用。

(二)创新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为构建新型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培养创新型技能人才

根据陶行知先生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模块化”思想和“全人教育”的理念,这里针对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过程中出现的课程结构不合理,内容陈旧,缺乏应用性,实用性,忽视学生自主性,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践操作环节比重低等问题,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应实行“四模块”结构,即通用课程、专业技能课程、道德教育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程四类。所谓通用课程,是指各种公修课程,包括普通文化基础课程,工具课(计算机应用课程等),普通德育课以及各专业基础的通用技能和关键能力,其目的是能使学生达到“宽基础,模块化”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应用和迁移能力,尤其是其创新能力,这种课程宜在学制里的第一年开设,并在以后的每年间接渗透,不断拓展提高。所谓专业技能课程,这是一种与通用型课程一体化的课程。“项目式教学”是这种课程的主要表现和应用,这种课程要求学生“做”的过程中既学习实践知识,又学理论知识,而且“做”的内容也应该是生活中的真实内容。这种教学采用的工作过程能将某一教学课题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结合起来,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应用性;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或现实商业生产经营活动有直接的相关;学生有独立制订计划并实施的机会,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自己安排自己的活动;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学生要克服、处理在项目中出现的困难,要求学生运用新知识、新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学习结束时,师生共同体认,评价项目的工作成果。通过“项目式教学”,学生通过完成项目,不仅能学到很多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能培养他们的一些关键能力如独立性、自主性、人际交往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

道德教育课程,也称人格教育课程,源于对陶行知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中“生利以利群”的启示,这种课程的实施可通过以下三个途径,第一,学校活动多样化,评价方式多元化,职业院校学生是“给一片阳光就灿烂”的人,只要我们创造出一种氛围,他们就会迸发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所谓多元化评价既不是单从一个方面,某一项活动来评价学生优劣,而是从多个方面,多项活动综合评价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寓教育于活动之中。第二,道德人格教育的常态化,即把育人的目标渗透到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实习操作的每个环节、每个细节上,在细微处见德育、见精神。第三,身心健康和谐,民主生活制度化,真正的人才应该是会劳逸结合,懂作息,善健体的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成为真正的人才的必备条件,这就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即受挫能力、调适能力、心态保持、创造能力等。良好的身心发展,必须依靠有效的制度予以保证,为此,必须建立一套为学生身心发展服务的制度保证。

任意选修课程,包括专业任选课和公共任选课,它是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兴趣需要而设置的一类为学生充分而全面的发展服务的课程。另外,这类课程还应包括青少年健康教育、生命教育、性教育等一些人文课程,为学生的生活服务。

(三)构建具有灵活性,多元化的教师选择机制,进行教师结构调整

当前我国职业院校的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师整体专业水平偏低,合格教师数量不足,“偏科”问题严重,技能型教师不足,教师实践经验缺乏等。根据陶行知先生的职业教师应“以经验为重,经验、学术、教法合一”的要求,必须大力调整与改革当前我国职业院校的教师结构,改善教师队伍,提高职业教师整体素质。

第一,要对现有的职业教师队伍结构进行调整、整顿,使一部分青年教师改教专业技能课,并建立专业课教师长短期进修制度和企业实践制度,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第二,鼓励和支持职业学校实行灵活的、多元的教师任用制度,具体实行固定岗位和流动岗位,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进行设岗与用人,积极聘请企业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员到职业学校参与教学工作的机制,开辟技能型人才进入职业学校任教的特色通道。第三,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活动,重点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新型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研究工作,构建“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化对学生的技能培养,提高岗位适应能力,在研究中培养,锻炼教师,进而提高其教学水平。第四,建立学校与企业、教师与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到学校和企业的双向流动机制,一方面可以使教师锻炼并提高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使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习得更为宽厚的专业理论知识,提高专业技术层次和管理水平,双向促进。

(四)以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为本,树立科学的学生观

在当前的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形成了“你教我学,你讲我听,你说我做,你打我通”的不正常教学关系,学生普遍感到学时无趣、学后无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无法得到充分调动,自尊心和自信心无法确立,个人价值无法得到实现,致使学生自暴自弃,学习投机现象,辍学现象居高不下。

陶行知先生一再强**育当以学生为中心,学校当以学生为本。职业课程教师必须树立现代学生观——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第一,吸收学生参加职业教育改革的决策与计划,实施过程之中,使职业教育改革队伍由现在的用人代表、培养人代表、行政部门三结合变为四结合。第二,在课程的编制与使用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具体的课程内容编制之中。第三,在课程计划与教学上,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学习积极性。第四,要改变传统的教师、课堂、书本三中心的观念,建立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的新型师生关系。

另外,职业学校也可以实行专业试选期,在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或时间更短),让学生练习学校设置的各大专业的最基础的技能,学生通过练习,自己感觉对哪些专业感兴趣,半学期后就正式选定专业进行系统的学习。学分制的实施和灵活的、有弹性的学制的推行也将在注意保护学生主体需求的基础上,不断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

(五)校企结合,产教结合,走内涵式职业教育发展之路,促进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的长远发展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之所以缺乏活力,竞争力不强,特色优势不明显,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机制不健全,学校的教学并未与实际的生产生活完全结合起来,大部分仍流于形式,表面上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搞得轰轰烈烈,但真正能够保持长远交流与长期合作的少之又少,最后,又回到学校的内部教学过程中去了。另外,职业教育改革资金投入单一、经费单一、校办产业停滞不前等多种因素日益成为制约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陶行知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就提出要“学校与社会打成一片,把学校变成开放的学校”,“不运用社会力量办学的教育,是无能的教育”,“教育之经费,永久之计还在生产上下工夫”,主张学校边工厂做工,开荒种地。

今天的职业教育改革必须从改革办学体制入手,要真正实现有内在动力的校企合作,可以有以下几种途径可循。第一种途径是将企业的生产工艺、科研、经营过程与学校融为一体,如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学工厂”就是这样一种校企合作模式。这种合作模式的好处是不仅能让教师真正的教,更能让学生更加真实的学。这种办学模式增强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企业真实环境的了解,以便今后能够更快地融入企业的生产经营之中,得到企业的认可。第二种途径是工学结合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它的一元理论教学在学校中进行,它的另一元教学实践在企业里实施。这种模式的好处是能使学生在学校里学到的专业知识及时的在企业里得到应用,并不断拓展升华。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感到学有所用,能产生成就感和不间断的学习动力。第三种途径是顶岗实习式,这种合作模式一般是前两年在学校里学习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最后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锻炼。这种合作模式的优点是通过真实的职业环境体验,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吃苦耐劳精神、团结合作能力等在以后学生进入社会必需之关键能力。

学校与企业应建立合作机制,如订单培养,共建实训基地,共办学校或专业,学校办工厂,企业派技术管理骨干到校办工厂指导工作,可以进一步促进学校科研成果的投产应用。企业搞员工培训,学校可以派教学骨干指导培训,可在不断提高企业技术人员理论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企业技术人员和自身的技术水平,实现双赢。另外,学校应建立职业教育质量管理,监控体系和评价体系,建立学业考评证书制度和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与就业安排制度,也可以更好地促进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和切实有效的实施。

思考与练习

1.陶行知职业教育的对象是什么?陶行知职业教育有何特点?

2.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对今天的职业教育改革有何启示?

3.如何理解陶行知先生提倡的“生利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