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的内涵(1 / 1)

(一)职业教育的宗旨与目的——“以生利为主义”

陶行知先生认为好的教育应当是“生利”的教育,不好的教育是“不生利”的教育,是“消费”的教育。他在《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一文中指出,“消费”的教育有很多弊端:“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他教富的变穷,穷的变得格外穷;他教强的变弱,弱的变得格外弱。前面是万丈深渊,同志们务必把马勒住,另找生路。”他认为发展生利教育,“生路是什么?就是建设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的活教育”。活的乡村教育教人生利,使人掌握生利的本领,“他要叫荒山成林,教瘠地长五谷他要叫农民自主,自治,自卫。他要叫乡村变成西天乐园,农民都变成快乐的活神仙。”

陶行知先生毕生倡导“生利之教育”,并把“生利”当做职业教育的宗旨。1918年,他从美国留学回国的第二年,开始代理南京高师教务主任,在中华职业教育社创办的《教育与职业》杂志上,发表了《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一文,系统阐述了“职业教育应以生利为主义”的思想。先生指出职业教育应由其自身的特点,“职业作用之所在,即职业教育主义之所在。”“职业以生利为作用,故职业教育应以生利为主义。”什么叫做“生利主义”?他认为生利有两种,“一曰生有利之物,如农产谷,工制器具,二曰生有利之事,如商通有无,医生治病事。前者以物利群,后者以事利群。”他的利群思想是为自己生利,为社会生利,为国家生利,为民族生利,把个人,集体和社会,民族的利益结合在一起,就是培养出有“生利”能力的人,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生产出有利于社会与人群的物质财富,培养出服务于社会与人群的技术人才。“凡养成生利人物之教育,皆得谓之职业教育。”这就是整个职业教育的宗旨与目的之所在。

(二)职业教育之课程观——课程设置“模块化”

陶行知先生认为,所谓生利主义之课程,应以一事之始终为一课,由易到难,从简到繁,一课一课的学完,就算“毕课”。他说:“定课程者必使每课为一生利单位,俾学生毕一课,即生一利;毕百课则百利,然后方无愧于职业之课程。”他认为职业课程既然以生利为主,则不得不按事施教,欲按事施教,则不得不小班授课,他提出职业教育之实习班最多不超过十五人。陶行知先生还指出,“充分生利”,就是要尽力能教与多种生产生活技能,如学产桑,每年生利之期三个月,如不教以别种生产技能,其余时间只能闲居坐食,所以,“职业课程的配置,须以充分生利为标准,事只可附相当之业则年无度月,月无度日,日无度时”,“此之谓充分之生利,根据此旨以联络各课是为充分生利之课程。”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一事之始终为一课”,“每一课为一生利单位”,充分体现了现代课程观的模块化思想,他所提倡的课程设置以充分生利为根据,对我们今天的职业课程设置仍有重要意义。

陶行知先生认为课程的性质、内容、形式最终都由需求来决定,课程本身必须是教学做合一的。构建教学做合一的课程要求我们必须彻底打破过去的理论与实践分离的课程结构,贯彻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质为基础,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在职业教育中项目通常是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或完成一项完整的服务等为目的的工作或学习任务,职业教育中的项目课程是指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其具体做法是在充分分析和研究职业能力要求和职业技术标准的基础上,以项目课程的形式完成这些能力要求所需要的技能技巧标准的掌握,突出工作过程在课程结构中的逻辑主线地位,以职业岗位中完成某项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完整的工作程序为逻辑顺序,按照工作过程的需要来选择技术实践知识,并通过设计实践性问题,从中引申出理论知识,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整合,从而改变“实践是理论的延伸和应用”的思维定式,培养学习者关注工作任务的完成,即“做”,而不是关注知识的记忆。

立德树人是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灵魂,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们国家“只有人中人,没有人上人,人下人”。陶行知先生所说的“真人”,“人中人”,就是要有“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这种精神必须有独立的意志,独立的思想,独立的生计和耐劳的筋骨,而困乏的身,去做那摇不动的基础—推己及人的恕道和大公无私的容量,也是人中人的最重要精神。把这几种精神合起来,找不到一个更好的名词就称为大丈夫精神罢。由此可见,陶行知先生所说的“真人”,“人中人”就等于良好的精神品质加上良好的心理和道德素质再加上强健的身体,即是他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最终目的——“全人教育”。

(三)职业教育之师资配置——“经验,学术,教法合一”

既然职业教育的主要之目的是培养生利的人,那么职业教育的师资就必须是能生利的人。因为“盖己立而后能立人,己达而后能达人,天下未有无生利经验之人而能教人生利者。”所以,职业教师必须符合以下三个条件。

1.职业教师必须有生利的经验

陶行知认为“无生利之经验,则以书生教书生,虽冒职业教师之名,非吾之所谓职业教师也。”就我国目前职业教育的师资而言,医科院校做得较好。每所医科院校都有自己的附属医院,专业课的教师既是资深的教授,又是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生,教师可以及时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学生。当然还有很多职业学校做的也不错,但也不能否认有些职业学校的教师经验陈旧,不能适合市场需求这一事实。针对这一事实,学校可以和企业联合,加强企校合作,邀请经验丰富的企业家和生产技术人员到学校兼职,这也不失为一条便捷的途径。

2.职业教师必须有生利的学识

职业教师只有经验还不算称职的教师,还应该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创新精神。“欲求事物之改良,则非于经验之外别具生利之学识不可。无学识以为经验之指导,则势必故步自封,不求进取。”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新的岗位的不断涌现,一些旧的工作岗位开始消失,人们终生从事一种工作的概率越来越小,终生教育于终生学习已成为现实,而这一现实更要求职业教师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创新精神。

3.职业教师必须掌握生利的教授法

职业教师在拥有了经验的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必须掌握生利的教授法。“为职业教师者自宜熟悉学者之心理,教材之性质,使所教所学皆能浃洽生利之方法,而奏事半功倍之效。”

总之,理想的职业教师应该是经验、学术、教法三者同时具备。三者之中,经验又是最重要的。如果一个职业教师经验丰富,而学术与教法欠缺,学生依然可以通过模仿学到生产事物的方法。但如果一个教师只有高深的学术,精密的教法,却无实践经验,他就不可能是一个称职的职业教师。

(四)职业教育之学生观——“发抒内力以应群需”,“最适之生利才能兴味”

陶行知先生认为职业教育是技能教育,但职业教育不能仅仅是使学生得到一技之长,同时要把启发人的内力与“群需”结合起来,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拥有良好素质的劳动者。

先生认为,“学生最适之生利才能兴味,则学之事备”,职业学校的培养对象是学生,学生通过学才能成才,“学之事备”的标志是学生的“兴味”。倘若学生对所学专业和课程不感兴趣,没有迫切的求知欲望,学习只能是味同嚼蜡,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运用各种手段,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明确学习的目的,使之趋学、好学、乐学、进而苦学、巧学。

(五)职业教育之办学体制——“学校与社会打成一片,办成开放的学校”

陶行知先生主张,“学校与社会打成一片,办成开放的学校,教育的活力就会增强,诸如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等都可以大大的增强,学生、先生也可以多起来,因为在这样的办法下,不论校内校外,都可以成为师生的。”所以,先生力图主张,学校要与社会结合起来,增强教育的活力,提高教育的效率。先生还认为,教育之经费,除国家拨款,个人捐资外,永久之计,还在生产上下工夫,提倡学校办工厂做工或开荒种地,这样,不及可以增加教育经费,还有利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先生的职业教育思想是全面考虑并结合当时中国国情和实际的教育思想,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具有重大实践价值和理论指导意义的思想,是新的、活的、有创新性的教育思想,因而能极大地促进当时中国职业教育事业的极大发展。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改革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与此同时,也暴露出了诸多矛盾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