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为立德树人教育救国奋斗终生的陶行知(1 / 1)

陶行知先生终身以立德树人,教育救国为己任。他的教育思想最重要的内容就是立德树人,以德为先。在现代教育中,他也是我国最先深刻指出应试教育贻害无穷的教育家。

早在八十年前,陶行知先生就指出“学生是学会考。教员是教人会考。学校是变了会考筹备处。会考所要的必须教。会考所不要的,不必教,甚而至于必不教。于是唱歌不教了,图画不教了,体操不教了,家事不教了,农艺不教了,工艺不教了,科学的实验不教了,所谓课内课外的活动都不教了,所要教的只是书,只是考的书,只是《会考指南》!教育等于读书;读书等于赶考。好玩吧,中国之传统教育!”(《杀人的会考与创造的考成》,原载1934年6月1日《生活教育》第1卷第6期)

对比我们现在的教育,与八十多年前陶先生指出的有多大改变?不是越来越严重了吗?但有谁指出呢?这种违背教育方针的教育,有智育无德育,培养出什么人呢?陶行知先生进一步指出:

“私德不讲究的人,每每就是成为妨害公德的人,所以一个人私德更是要紧,私德更是公德的要本,私德最重要的是‘廉洁’。一切坏心术坏行为,都由不廉洁而起。所以我在讲‘建筑人格长城’的时候,提到了杨震的‘四知’,甘地的漏夜‘还金’,华盛顿的勇敢承认错误和冯焕章先生所讲的平老静‘还金镯’的故事。这些,都是我们大家私德上的好榜样。我们每一个都可以效法这些榜样,把自己的私德建立起来,建筑起‘人格长城’来。”

“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否则,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所以我在不久以前,就提出‘人格防’来,要我们大家‘建筑人格长城’。建筑人格长城的基础,就是道德。”(《育才学校》,1951年4月《陶行知文集》第723页)

我们国家现在的教育,已经走进了死胡同,中国人已经用脚否定了我们的教育。出国留学热不断低龄化,“父母但有三分力,必送子女去留学”已经成为国人的常识。先是大学毕业出国深造,接着是不少教育机构以“三加一”或“三加二”(即国内读三年,出国一年或二年的模式)为招揽号召:再接着是干脆高中,初中毕业就出国读书,现在更可怕的是不仅小学幼儿园孩子们争取出国,连怀孕的未来妈妈也拼命想出国,生个孩子成外国人就是他们的追求。

我们的官员,我们的那些教育家们知道不知道这一情况呢?他们知道的,而且比我们知道的更清楚,有些统计数据还是他们手上才有。但有些人就是不承认应试教育的失败,拼命要保护这一教育模式。还在那里声嘶力竭地辩解说什么统招统考是保证教育公平的最好方法。这件所谓“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教育公平的外衣,早就被官本位、金本位的社会法则破坏得百孔千疮了。但在教育界,是教育家也罢,是理论家也好,就是没有人敢直白地说出来,广东有位自命的教育家还说,对当前教育不能说改革,只能讲改良。从这点说,不仅我们当前的教育可悲,其实我们的学陶也可悲得很。

对照教育方针,我们能有几所学校敢说自己是符合教育方针要求做到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又有几所学校敢说自己在主客观上是按教育方针办学的?我们全国从上到下都在揣着明白装糊涂,明明大家都在违背教育方针,却在那里高唱贯彻教育方针,明明在搞分数挂帅,智育第一,却要指责学习陶行知是与教育方针对立。

陶行知先生不仅自己以德立身,也不单强调学校要以德为本,提出了人格长城和人格防的命题,而且一再强调学校不要培养书呆子,要做到学生将来做什么就要学什么,学生学什么就要教什么。陶行知的每天四问和四颗糖的故事都透露出他无时无处不在贯彻着他育人以德的思想和做法。

综观我国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尽管有为封建统治者服务的糟粕,但其主旨却坚定的主张统治者要以民为本,老百姓则要以德为先。把这些连封建社会官员都要遵守的道德标准与我们当代的那些贪官相比也要高明多了,就更不要谈什么共产主义理想和党性了。

我们综观陶行知先生一生所行所事,可以说他是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传统优秀道德的楷模和典范。

思考与练习

1.陶行知的伟大人格跟中国传统文化有何关系?

2.陶行知的高尚道德跟中国传统文化有何关系?

3.公德跟私德有何区别及联系?你准备如何加强自己的品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