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的发现,或者对于问题的批判,变得越来越容易。但如何去解决,思考的人,提出方案的人,比例则要小很多;基于现有条件和环境下的科学系统的方案,就更少,更不用说躬身亲验了。
陶行知谈到儿童教育重要性时认为,教育是一种需要,是儿童生存与发展的基本保障。“从前世界属大人;以后世界属儿童。儿童不再读死书,儿童不再受人哄。少爷小姐是废物,贪图享福必送终。我们都是小工人,用脑用手来做工。娃娃好玩自己造,自扎风筝舞天风。拿起锄头与斧头,造个世界大不同,世事须从小儿意,不从儿意不成功。”
“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多少白发翁,蹉跎悔歧路,寄语少年人,莫将少年误。”
儿童教育是系统问题,具体解决办法,从如下几个主要方面来攻坚:
(一)儿童教育首先就是儿童解放
都说儿童是天使,“教育从儿童抓起”,但把“天使”的翅膀绑起来,把孩子们用成人世界的规矩、法则圈禁起来,却是我们集体无意识之下,多少年来一直在做着的事。
陶行知一直致力于打破禁锢。“我们认为儿童自有其伟大的生命。儿童们活泼的自然的纯洁的生命,绝非成人们能理解,更绝不容成人加以桎梏。我们应该发扬儿童的生命力,使其成为时代的创造者。”对于儿童来说,无论是对其蓬勃的生命力,还是张扬的个性,能够做到不束缚、不阻碍、不打击,都是解放!
“在现状下,尤须进行六大解放,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一、解放他们的大脑,使他能想。二、解放他们的双手,使他能干。三、解放他们的眼睛,使他能看。四、解放他们的嘴,使他能谈。五、解放他们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六、解放他们的时间,要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会一点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的事情。”
具体到操作层面,陶行知都给了我们非常明确可行的方法。
1.解放大脑
潜能开发,左右脑开发,我们看到多少如此这般或类似的字眼?面向儿童教育,我们当今有些教育者借着关键期或者敏感期的科学之名义,大肆兜售一些似是而非的舶来概念,却不过是挂羊头卖狗肉,造成家长恐慌,然后孩子被束缚,进而丧失学习兴趣。解放孩子的大脑,方为当务之急!
当代儿童教育,在智力竞争上一直在变本加厉,比如英语、数学学习日趋低龄化,各类这秀那赛的门槛日益开放化、平民化。
其实,按照儿童生理与心理规律,顺其自然,是最好的教育方式之一。解放孩子大脑,是摒弃成人世界固有的观念、成见、曲解、幻想的必由之路,也是发挥其创新创造能力的最佳举措。
2.解放双手
现在的孩子,普遍自理能力弱。因为他们在生活中劳动、自我服务、动手的机会非常少,倒是玩手机网络游戏的时间增多了。
“吃自己的饭,滴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只有把孩子们的双手从教辅题海、家长老师全方位立体式保姆般照顾,以及各种电子终端娱乐机械中解放出来,他们才能用这双稚嫩的手去触摸、体验劳动的尊严与生命的质感。
3.解放眼睛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方面我们要从生理学上说保护眼睛,把他们从电视、网络、手机等视觉媒体中解放出来,避免成为“机器控”或低头一族。另一方面,我们要把儿童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中解放出来,避免他们成为无益于社会的小书呆子,避免他们成为目光呆滞、思维僵化的下一代。
4.解放嘴
我们似乎有足够的理由,不让儿童多说话。大人说什么,儿童就听什么,听完照着做,这就是我们传统教育模式中最受欢迎的“听话”的孩子。陶行知指出:“小孩子得有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的创造力。”这针对许多学校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式的教学方式,只能说长期压抑了儿童的表现欲、思维与创造能力。
高年级的儿童可以多表达,多讨论;小一些的孩子,也应该鼓励他们的童言稚语,引导并给予他们熟能生巧的机会。
5.解放空间
现在较普遍存在着因为安全等原因,将儿童的活动限定在很狭窄很有限的范围内。大有因噎废食,温室养花之嫌。
从教育的基本四要素(家庭、学校、社会、自我)之间的关系来看,儿童由于自身局限,其受教育与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相关性很大。解放空间,即是加强环境联动,主动扩大儿童的视野,包括融入大自然,接触社会,与陌生人交流互动等。从儿童成长规律来说,给予他们广阔的空间,有利于生命活力得到张扬,创造力得以发挥。
6.解放时间
多少年来,似乎从未改变——儿童的课余在干什么?陶行知认为:“现在一般的学校把儿童的时间安排得太紧……把儿童的全部的时间占据,使儿童失去学习人生的机会,养成无意创造的倾向。到成人时,即使有时间,也不知道怎样下手去发挥他的创造力了。”
具体而言,学校应当真正地减负,少布置作业,特别是诸如大量重复抄写或强制背诵等机械的内容。把时间释放到自主阅读积累、体育锻炼、动手劳动或实践等方面去,同时整个社会逐渐形成“行行出状元”的共识和发展态势,才能真正形成全方位的教育导向。
(二)儿童教育的创造精神
儿童本身因为没有固定思维或模式,所以也最具创造精神,这就必然要求做好儿童教育需要有更好的创新机制,有更高的创造力,才能把儿童本身所具备的这种天然特质更好地激励和发展起来。
观念层面而言,需“检讨过去,把握现在,创造将来。……一切为了创造。”充分认识到“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实践层面来看,要“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我们要能够做,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我们要把儿童视作“新时代之创造者”,他们“不是旧时代的继承者。儿童是创造产业的人,不是继承遗产的人。儿童生活是创造,建设,生长,不是继承,享福,做少爷。”
目标层面来说,“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而“教育上最重要的事是给学生一种改造环境的能力。”因为“幼年人不是孤立的,他是环境中的一个人。环境对于幼年人的生活有两种力量:一是助力,二是阻力。逆境令人奋斗,生长历程中发生了困难才触动思想,引起进步。人的脑袋就是这样长大的,文明也是这样进化的。我们应当运用自然界和社会界的助力、阻力去培植幼年人的生活力,使他们可以做个健全分子去征服自然,改造社会。”
同时,陶行知指出:“儿童的创造力是千千万万祖先,至少经过五十万年与环境斗争所获得而传下来之才能之精华。发挥或阻碍,加强或削弱,培养或摧残这创造力的是环境。教育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发挥创造力,使他长得更有力量,以贡献民族与人类。”
可见,以儿童带动儿童或者成人,传递信息、知识、能量、智慧,能够最大程度形成教育的创新效果。
(三)普及儿童教育的创新机制“小先生”
陶行知结合当时中国的社会环境,提出“生活教育”理论。又从当时中国教育资源匮乏的现实出发,创立了“小先生制”。这是一种采用“即知即传人”的形式来普及教育的有效方法。
“生是生活。先过那一种生活的便是那一种生活的先生,后过那一种生活的便是那一种生活的后生,学生便是学过生活的人,先生的职务是教人过生活。小孩子先过了这种生活,又肯教导前辈和同辈的人去过同样的生活,是一名名副其实的小先生了。”这是多么有真理内涵的定义啊。不仅仅在当时对普及教育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即使现在,也可以同样高效,“小手拉大手”,共同推动向前。
1.解决了原动力问题
“小孩子最好的先生,不是我,也不是你,是小孩子队伍里最进步的小孩子!”
教育需要靠熏陶而不是灌输来完成。对于当今的成人来说,教育的动力,往往是某种功利性需求,特别是短期功利性需求似乎推动力更强。对于儿童来说,因着天真,因着天性,反而可以纯粹,可以快乐,可以持续。所以“小先生”可以比较彻底地解决教育原动力问题。
2.解决了教育的效率与效益问题
“即知即传,自觉觉人”,这是教育的最高效率,是陶行知小先生制所表达的最重要的一个理念。在现代网络社会,这种体验可能更为深刻。无论知识还是技能,如果不能解决传播效率问题,社会效益或者经济效益都无从谈起,成长必将变得困难,更别提可持续发展了。
对于教育的社会效益,他强调知识是属于大家的,“干民众教育,便是要把教育知识变成空气一般,弥漫于宇宙,洗**于乾坤,普及众生,人人都得呼吸,空气是不要钱买的,人人都可以自由呼吸,教育也就不能以金钱做买卖,人人可以自由享受”。
在《怎样做小先生》中他说:“最好的教育是有来有往。……你不但要忘记他是你的学生,并且要叫他忘记你是他的先生,这样,你才能做到一个进步的小先生。”这即是说,人人都可以成为先生,可以传递传播知识,使周围人获得共同成长的可能。最后循环正向作用于自己,产生春风化雨的教育实效。
3.解决了教育两张皮问题
知识与技能分离,理论与实践对立,学校和社会隔阂,教育和受教育者关系单向,教育存在严重的两张皮现象。
在晓庄时期,小先生们参加生产劳动、社会调查和科学实验活动,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成为学习的主体活动。他们从“做”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达成了真正的教学做合一。
在这样的教学实践中,学校是小社会,学校为人而立,为社会而立,肩负改造社会的使命;社会是大学校,社会影响学校,同时熏陶学生——两者共生共荣,和谐统一。
4.解决了时间地点问题
教育通常需要集中的课室,统一的上课时间,用“小先生”可突破时间地点的限制。“小先生不一定使人来学,可以往教,其嫂正缝衣,其母正洗碗,彼亦可就地教之。”这是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是真正把“三人行,必有我师”落实到位、真正尊重小孩(老百姓、邻居)以之为师的理论与实践的伟大探索。他说,“应该‘承认小孩子有力量’,‘不但有力量,而且有创造力’;所以教育者必须向儿童学习,‘不拜儿童做先生,就做不好先生’”。这种方式实现了教育与生活的结合,提高了教育的及时性,推动了全民学习从可能成为现实,繁荣了当时的大众教育、平民教育和乡村教育,多角色多通道地实现了教育创新。
5.找到了教育普及的简易办法
教育如何普及?平民交不起学费怎么办?陶行知推行“小先生”的这一创举,是在当时穷困的旧社会当中,为穷人用笨办法办好教育的方法,是让大众能吃上“粗茶淡饭”的好办法。他说:“中国要普及的是劳苦大众所需的‘粗茶淡饭的教育’。这种教育不是‘摩登女郎之金刚钻戒指’,而是‘冰天雪地里穷人的窝窝头和破棉袄’。”我们现当代儿童教育也在追求普及与普惠,“小先生”能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无论如何,对于教学相长,对于加强对儿童教育的普遍关注,肯定是有莫大的促进作用。
6.其他借鉴与启示
陶行知毕生“为民立教、为民兴学”,为实现“教育为公”而不懈努力。小先生制,指出了当时我们所处穷国大国状态下的普及教育原则、方案、方法。他的贡献除了在教育思想史上的创见,在教育实践上的探索,还在于他所取得的卓越功绩,献身中国教育的精神。
教育的本质是为人服务,其活力就在于创新。教育创新,是陶行知一生不断实践和探索的体现,是他在贫穷、落后的基础上,不断挑战,不懈前行的生命绽放。我们现在又能如何从中实现创新,提高学生积极性,展现学习多样化与多元化,实现小先生制的教育超越?这对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尤其能显示出重要价值。可以变“死教育”为“活教育”,变“僵化教育”为“活力教育”,充分体现“活到老,学到老”的无限生机。
小先生制建立了教育四要素之间的链接与互动,真正打破了教育和受教育空间的封闭界限、时间阶段的局限,破局创新,灵活共享,实现了教育公益、教育为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