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儿童教育建设的基石——人格教育(1 / 1)

教育的本质是为人服务,儿童教育也不例外。而人的教育,对于儿童本身来说,核心关注点在儿童兴趣引导与良好习惯培养的人格素质养成。

关于人格教育,陶行知说:“教职员和学生愿意共生活,共甘苦。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矩,教职员要躬亲共守。这种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是真正的教育。师生有了共甘苦的生活,就能渐渐的发生相亲相爱的关系。教师对学生,学生对教师,教师对教师,学生对学生,精神都要融洽,都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一校之中,人与人的隔阂完全打通,才算是真正的精神交通,才算是真正的人格教育”。

而对于人格教育的起始,他认为“人格教育,端赖六岁以前之培养。”“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需顺着他继长增高的培养上去,自然成为社会优良的分子;倘使培养得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

这些观点,基于科学的态度与求是的精神。在操作层面,他也力图给予可以实施的、建设性的、可以持续发展的建议:

(一)科学求真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科学是什么?科学首先是求真,追求真理、真实与真相。科学精神首先是较真的精神。“科学要从小教起。我们要造成一个科学的民族,必须在民族的嫩芽——儿童——上去加工培植。有了科学的儿童,自然会产生科学的中国和科学的中华民族。”

“中国误就误在伪教育造就的伪君子身上。”教育要首先让孩子“肯说真话,敢驳假话,不说谎话。”

这种声音即使在今天看来亦有振聋发聩之功。不仅对于儿童教育,对于社会其他问题的解决,也可以触类旁通。

就孩子本身来说,虽然其一出生,便具备了“真”的要素,但后天从环境中的习得,对成长的影响往往更加深远。“科学是要谋大众幸福,解除大众痛苦。我们教小孩子学科学,不要教小孩子做少数富人的奴隶,要做大众的天使。不是徒供少数人的利用和享受,当使社会普遍的民众多受其实惠。”

儿童如何学习科学真知?论及此,陶行知引用了俗语“百闻不如一见”,并引申为“百见不如一做”,建议科学实验从小做起。“倘使不照书上所说而能独出心裁的指导小朋友在做上追求真知,那就格外的好了。”

另外,在教学方式上,“我们提倡科学,就是要提倡玩把戏,提倡玩科学的把戏。科学的小孩子是从玩科学的把戏中产生出来的。”

在教学内容选择上,他更是重视劳动体验、强化生活自理学习、追求自立立人的生活化和情境化,编写白话形式的平民千字文读本和诗歌。

(二)道德行善

“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

营养好了,见识广了,各样硬件软件都齐备了,现代社会儿童的智能素质普遍提升很快。但道德品质,似乎也与社会现状相匹配,每况愈下。

“所谓健全人格须包含:一、私德为立身之本,公德为服务社会国家之本。二、人生所需之知识技能。三、强健活泼之体格。四、优美和乐之感情。”对于如何建设良好的社会公德,保持私德,陶行知认为从根本上要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不做人上人,不做人外人,做人中人”。这是非常高明的一种境界,一种既保持不迷失的本真自我,又怡然自得与社会相容的状态。唯其如此,和谐可期,德行可待。

(三)情感审美

现代人的审美,往往追求新奇特别,对情感的诉求方式也千差万别。就儿童来说,如何建立并引导其正确的情感审美?陶行知说:“情感教育不是培养儿童脆弱的感情,而是调节与启发儿童应有的感情,主要是追求真理的感情,在感情之调节与启发中使儿童了解其意义与方法。”

陶行知强调儿童情感上的自我生发功能,强调规律与自然的力量,强调以求真为主体,全方位多角度地建构儿童人格教育体系。这对我们今天在儿童教育领域,特别是在儿童健康人格培养方面,有足够强大、贴切适用的借鉴意义。

儿童的情感丰富了,审美能力也相应会得到提升。而这种情感的丰富敏锐,必将使生命的质量,大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