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儿童教育的前端,这里重点讲两方面的思考,第一仍然是重要性,第二是师资问题。
(一)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我们必须唤醒国人明白幼年的生活是最重要的生活,幼年的教育是最重要的教育。”“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他还指出“小学教育是建国之根本,幼稚教育尤为根本之根本。小学教育应该普及,幼稚教育也应当普及。”
他在《如何使幼稚教育普及》中说“教人要从小教起。幼儿比如幼苗,必须培养得宜,方能发荣滋长,否则幼年受到损伤,即不夭折,也难成材。”
20世纪初,幼儿教育刚在中国萌芽,无论办学形式、教育制度,还是教学内容,几乎完全照搬日本和美国。留学归来的陶行知,除了大声疾呼要改革幼儿教育状况外,还新拟建立了中国式、平民化的幼儿教育体系,更为可贵的是他身体力行,进行学校建设,以及师资队伍建设。
他认为当时的幼稚园普遍害了“三种大病”:
一是外国病。一切照搬外国的东西,弹外国的钢琴,唱外国的歌曲,讲外国的故事,玩外国的玩具。
二是花钱病。幼稚园的一切仰仗于外国,代价昂贵,花钱太多,在贫困落后的中国很难普及。
三是富贵病。幼稚园收费很高,只有富贵人家的子女才上得起,一般平民子弟则望而却步,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
针对问题,他从民众利益出发,建议利用我们现有的音乐、诗歌、故事、玩具及自然界来陶冶儿童,自编幼儿教材,使之“中国化”;因陋就简,以最少的投入办出好的幼儿园,使之“经济化”;加强对乡村幼儿师资的培养,在工厂区和乡村大量创办幼儿园,让平民的子女都有受教育的机会,使之“平民化”。
这些办园原则,对目前虽摆脱贫困但远未大面积致富的中国仍然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上述“三种大病”,在目前幼儿教育领域仍然存在,并且似乎有过之而无不及。
比如外国病,目前幼儿教育领域的理念及实践,很多仍然在照搬使用“蒙台梭利”“华德福”“奥尔夫”“加德纳多元智能”等。更不用提各种拉大旗作虎皮的“××双语幼儿园”“××国际幼儿园”了。
这种纯粹“外国的月亮就是圆”式的盲目崇洋,完全没有遵循或者有意忽视了幼儿教育学规律,至少没有充分考虑教育环境对幼儿主体的影响。以诸多未经大样本测试的个案,以所谓“神童”为目标,以似是而非的理论噱头进行似是而非的宣传解释(比如“关键期”、“敏感期”),以商业化(盈利)操作为主要形式,进行过度的、超前的训练,只为达到“赢在起跑线”的短期效果。
而收费昂贵带来的全民竞赛,更是让压力前置了。
(二)幼儿师资问题
“普及教育的最大难关是教师的训练。”为解决这一难题,陶行知提出两种途径。一是大力创办幼稚师范学校,“幼稚师范必须根本改造,才能培养新幼稚园之师资”。二是采用“艺友制”。“艺是艺术,或可作手艺解。凡用朋友之道教人学做艺术或手艺便是艺友制”。“所以要想做好教师,最好是和好教师做朋友,凡用朋友之道教人学做教师,便是艺友制师范教育。”
这种“艺友制的师范教育”,基于他“教学做合一”思想以及教育平等的主张,在当时的确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乡村幼儿教师。
我们认为,这种办法不但是当时最行之有效的教师培养方法,解除当时乡村教师寂寞、推动与加强幼教师资建设最便捷的途径,也是我们实现现代教育多元化的重要选择之一。无论是以德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现代师徒制培养技术能手,还是中国目前部分职业高校试点的新师徒制,都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们现在正在努力实现的,不也正是教育平等吗?“落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让平等从小开始,是陶行知对教育平等的独到见解。如果我们能够在幼教师资培养上加大点力度,我们实现教育平等的难度应该会降低很多!
从某种意义上说,“小先生制”可以解决师资数量问题(毕竟可以人人互相为师),而“艺友制”则可有效解决师资质量问题。
参考文献
[1]方明主编.陶行知全集[C].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9.
[2]姜霞.陶行知儿童“六大解放”理论的再认识[J].理论观察,2003,(5):63-65.
思考与练习
1.陶行知关于儿童教育提出了“六大解放”,其具体内容是什么?
2.针对旧中国幼儿教育的师资问题,陶行知提出了怎样的解决办法?今天是否仍然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