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制度上,陶行知主张,师范教育的体制,要从实际出发,适合中国的国情。要按照教育界的需要培养人才,建立我国特有的师范教育体制。
1.师范教育面临的问题
陶行知对于当时中国师范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批判,总结起来,大概涉及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
第一,师范学校数量严重不足。在《新学制与师范教育》中,陶行知指出,当时的新学制规定师范学校有高等师范学校(相当于大学)和师范学校(相当于高级中学)两等,而学制上规定的学校有小学、初中、高中等,二者从学制上就不对等。同时,对于师范生的修业年限,规定最低十二年,以当时的国情论,十有九省办不到,致使师范生数量严重不足。实际上,当时参与教学工作的教师,大多来自于大、中、高等小学毕业生,并未受过正规的师范训练。甚至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是科举出身的私塾教师,教学内容陈旧,观念僵化。
第二,师范学生培养目标不明。高等师范培养的师范学校教员和中学教员,毫无区别,初级师范学校基本设在城市,教学内容亦服务于城市,并没有针对当时的乡村生活开设课程,学生所受之教育与将来从事的工作毫无关系。师范学校培养对象一味限定为教师,而与教育密切相关的教育行政人员和管理者,既未受到系统的培训,本身又不懂教育,使得教育活动不能遵循教育规律。
第三,师范教学内容方法陈旧。师范学校学生的课程设置几乎与普通学校一样,内容与评价体系单一,且严重缺乏专业性。不同层次师范学校的课程没有区别,没有小学层次师范课程的设置,致使小学教师的培养完全因袭中学模式。有理论没实践,没有考虑到教育实习也是师范生培养的重要环节。
2.师范教育的改革路径
陶行知从当时国情出发,大胆倡导和改革师范教育。无论是大到师范学校的体制设置,还是小到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方面,他都提出了自己的改革创见。比较重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改革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
陶行知认为:“师范学校的各门功课都有专业的中心目的,大部分都应与中心学校串联起来。例如教育学、心理学等功课若是附加的性质,决不能发生很大的效力。这种功课应当与实地教学熔为一炉,大部分应当采取理科实验指南的体裁以谋教学做三者之合一。”他密切联系当时的社会实际生活改革了教材体系,提出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更不能要假书。他要求师范生研究小学教材,要求师范学校添加新功课,“社会上有新的需要,就当添加新的功课去适合他,指导他。”因而,过什么生活用什么书,做什么事用什么书,生活需要就是课程的全部。
陶行知认识到,传统的教育模式是学生先在学校准备好一切知识,再进入社会中实践。这样的教学方法他称之为“教授法”,在“教授法”的指导下,先生是教死书,学生是读死书。因而他提出:“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先生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乃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停当,指导他,使他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相类的经验,发生相类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这就是“教学法”,能使教与学达到辩证的统一。后来,陶行知将之进一步发展为“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并把它作为晓庄师范根本的教学原则。
与教学的改革相配套,陶行知也对师范教育的招生制度和考试制度等相关方面作出了改革安排。
第二,改革师范学校体制。
考虑到当时国内各级学校教师急缺、经费短缺的现实情况,陶行知提出,师范教育有降低标准的必要。陶行知指出,高等小学毕业生,担任国民小学教员的为数不少,因此,高等小学最后一年也应设立师范教育科。这并不是鼓励师范教育水准下降,而是承认教师数量不足的现实举措。
陶行知提出,应当增设中级师范学校和幼稚师范学校,以符合现行学制对于不同阶段教师素质和培养程度的不同要求。高等师范应以培养地方教育行政人员、初级中学同等程度之办学人员、指导员、教员为目的。教育科大学以培养教育学者、教育行政人员、学校行政人员及高级中学同等程度之指导员、教师为目的。同时,承认并扩大师范讲习所,以训练非师范学校毕业人员为教师。各种师范学校还需设师范补习学校,以继续补充师范出身的教师之学识技能为目的。另外,为推行职业教育,还要设立职业教员养成科。
陶行知设计的师范教育结构模式是多元立体交叉的,正规化和补充性相结合,形式灵活,不拘一格。不仅有以培养未来教育人才为主要任务的教育研究院、教育科大学、高级师范、中级师范、初级师范、幼儿师范、女子师范以及大学教育科、中学师范班、中心小学师范班、大中学校的职业教员养成所等;而且有以训练在职教育人员为主要任务的长期或短期的各种师范补习学校或培训班、养成所,甚至还有能就近取材的“艺友制”、“小先生制”、“传递先生”等。
第三,师范教育下乡运动。师范学校学生的课程设置几乎与普通学校一样,内容与评价体系单一,且严重缺乏专业性。不同层次师范学校的课程没有区别,没有小学层次师范课程的设置,致使小学教师的培养完全因袭中学模式。有理论没实践,没有考虑到教育实习也是师范生培养的重要环节。
在师范教育制度的建立上,陶行知尤其注重乡村师范教育的建设与改造。他认为乡村师范是发展我国师范教育的重点。他提倡大办乡村师范教育,号召开展“师范教育下乡运动”。他亲手创办的闻名全国的晓庄师范,努力造就具有“健康的体魄、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改造社会的精神”的新人,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创举。
陶行知曾说:“我们从事乡村教育的同志,要把我们整个的心献给我们三万万四千万的农民。我们要向农民‘烧心香’。我们心里充满那农民的甘苦。我们要常常念着农民的痛苦,常常念着他所想得的幸福,我们必须有一个‘农民甘苦化的心’才配为农民服务,才配担负改造乡村生活的新使命。”他认为好的教师是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湘湖教学做讨论会记》较全面地提出了好的乡村教师的素质要求——健康的体魄,农人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改造社会的精神。他认为这种好的教师足迹所到的地方,“一年能使学校气象生动,两年能使社会信仰教育,三年能使科学农业著效,五年能使教育普及,十年能使荒山成林,废人生利。”这种良好的愿望在黑暗的旧中国,虽然是无法办到的,但他对好的教师在改造乡村社会中重要作用的认识,是很值得重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