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先生认为普及教育的对象是不分年龄,不分性别,不分身份,不分职业的,人人都应该接受教育。不仅仅是对小孩进行教育,青年人甚至老年人也应该接受教育。民国以前的教育,陶行知先生认为是旧教育,是小众教育,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而举办的教育,而且只有少数人能够接受教育。中国之所以落后,就是因为教育的落后。德国1916年就颁布法令规定父母应送其6~12岁的子女入学,英国早在17世纪40年代就已经提出了要普及初等教育,而我国限于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和工业化水平,1911年旧中国才正式提出试办义务教育。1911年7、8月,清政府学部派人在北京主持召开中央教育会议,会议议决了《试办义务教育章程案》等文件,明确规定以四年为义务教育期,并提出了试办义务教育的办法。1912年,民国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布了《学校系统令》,即《壬子学制》,也是规定了“初等小学四年,为义务教育”。陶行知先生是普及教育的提倡者和实践者。陶行知意识到“旧教育”已经跟当时的世界发展潮流严重脱节,因为不仅仅提出要推行平民教育,而且创办各种类型的学校来实行他的平民教育思想。
1.兼顾老幼教育
“一般教育者,也只顾及小孩子的教育,对于老年人很少加以注意,这也是件不平均的事。中国现在内外交棼,社会多故,如若候着那班小孩子去改造,非待二三十年后才能奏效。所以欲免除目前的危险,必须兼顾着老幼的教育。”这段话是先生1921年夏在安庆暑期演讲会上说的。那一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那是一个军阀混战的年代,各地军阀为了自己的利益和地盘不断发生战争,完全不顾老百姓的死活。80%的农民过着艰苦不堪的生活,饥荒时有发生。当时的社会状况需要一批有先进的思想和改造社会技能的中国人站出来抗争!小孩子教育固然重要,但是老年人必须接受教育,然后马上可以投入到改造社会的大潮中。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兼顾老幼教育,与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法国的保罗·朗格朗(Paul Lengrand)提出的终身教育思想有类似之处,但终身教育思想侧重点在提高人的素质,先生的老年人教育目的性更强。
2.重视幼儿教育
“教人要从小教起。幼儿比如幼苗,必须培养得宜,方能发荣滋长。否则幼年受了损伤,即不夭折,也难成材。所以小学教育是建国之根本;幼稚教育尤为根本之根本。小学教育应当普及,幼稚教育也应当普及。”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要从小开始抓起,而且非常重视幼稚园的教育,认为幼稚园教育是教育的根本,而且一定要有适当的方法进行培养才能为将来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幼儿教育在20世纪初开始为各国重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也是在20世纪初开始通过法令的形式来规定国家教育机构必须为2~5岁的小孩设立保育机构。而我国由于教育投入的不足,直到今天为止依然无法普及。当然幼稚园教育是否应该像九年义务教育这样普及,在教育界还存在比较大的争议,但不可否认幼稚园教育的重要性,就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幼稚园教育是根本之根本。
3.重视女子教育
先生说:“女子同为人类,自应有知识技能,去谋独立生活”“女子富于感化性,能将坏的男人变好,并且可以溶化男子的性情与人格……所以欲使男子不致堕落,非从女子教育着手不可”“女子受教育,必定十分顾及他子女的教育,不似男子的敷衍疏忽。所以普及女子教育,不但可以收到家庭教育的好果,并且可以巩固子孙的教育啦”。从先生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先生对女子教育的重视。按照中国当时的现状,受教育的人口大概就1.5%,而女子能接受教育者就更加少到可以忽略不计了,100个受教育的人女子只占5%。先生认为,改变旧中国的社会现状,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不能只靠四万万中国人中的男性,也需要二万万的女子!
4.必须重视农村教育
陶行知先生说“中国乡村教育之所没有实效,是因为教育与农业都是各干各的,不相闻问。教育没有农业,便成为空洞的教育,分利的教育,消耗的教育。农业没有教育,就失了促进的媒介。”中国一直都是农业大国,而且因为农业技术落后,大量的农民生活在贫困线下,先生结合旧中国的农村现状,提出的农村教育必须和农业相结合。先生认为,农村教育要提高农业技术,为农民脱贫致富服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面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我国的农村教育也面临新的问题。因为父母长期在外打工,而把儿童留在农村隔代抚养,这部分儿童被称为“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将是我国农村教育面临的新问题。我国是个农业大国,但是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农业生产技术也有待提高,国家应该制定相应的教育政策扶持农业现代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