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机制”带给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一项重要变化,即强调政府在筹资中的主导作用,从而减轻农民负担,实现“人民教育政府办”。本书第4章对义务教育政府投入努力程度的监测与评价指标进行了梳理,结合数据的可获得性,本小节主要运用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总投入的比例、预算内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总投入的比例、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三个指标来反映和评价政府在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中的努力程度。
6.4.1 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总投入的比例
我国教育经费总投入包括财政性教育经费、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社会捐资和集资办学经费、学费和杂费、其他教育经费。其中财政性教育经费包括预算内教育经费、教育税费、企业办学经费和勤工俭学和校办企业用于教育的经费。用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总投入的比例,可以说明教育经费投入中政府财政投入的比重。
表6-23和表6-24分别呈现了样本县小学和初中2005—2010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总投入的比例。从表中可以看出,样本县小学和初中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总投入的比例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从六个县整体的情况来看,2005年样本县小学(初中)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总投入的比例均值为88.7%(77.1%),到2010年该比例上升到99.1%(97.8%)。2010年六个样本县的小学(初中)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总投入的比例均在98%(94%)以上。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据了教育经费投入的绝大部分比例。
特别是,融水县和鹿寨县(均属广西壮族自治区)作为西部地区的县,其教育经费投入中财政性教育经费所占的比重普遍高于其他四个样本县。在其他四个样本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投入的比例一开始较低,但是随着“新机制”的实施,该比例在不同年份开始陆续上升。到2010年,各样本县初中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投入的比例几乎都达到了100%,样本县之间的差异很小。
表6-23 样本县小学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投入的比例(%)
表6-24 样本县初中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投入的比例(%)
6.4.2 预算内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投入的比例
本文进一步分析了预算内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投入的比例。图6-10和图6-11分别以折线图的形式呈现了2005—2010年样本县小学和初中预算内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投入比例的变动趋势。从图中可以发现如下变化趋势。第一,样本县中小学教育经费总投入中预算内教育经费所占比重不断上升。从小学的情况来看,在定兴、融水和鹿寨这三个县,小学预算内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投入的比例起始值较高,在这六年间呈小幅度上升趋势;在涿州、齐河和寿光三个县,小学预算内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投入的比例起始值偏低,在2005—2010年表现出较大幅度的上升。以寿光为例,2005年该地小学预算内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投入的比例为76.6%,到2010年该比例上升到了96.5%。初中也表现出与此类似的变化趋势。
第二,预算内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投入的比例在样本县之间的差异缩小,逐步走向收敛。从小学的情况来看,2005年和2006年该比例在样本县之间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差值最大达到26.8个百分点。但是2007年以后,该比例在样本县之间的差异缩小,呈现出收敛的趋势。到2010年,齐河县的小学预算内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投入的比例在样本县之间最低,但是也超过了80%。从初中的情况来看,2005年、2006年和2007年该比例在样本县之间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差值最大达到29.8个百分点。但是2008年以后,该比例在样本县之间的差异缩小,呈现出收敛的趋势。到2010年,定兴县的初中预算内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投入的比例在样本县之间最低,但是也超过了80%。这说明,在六个样本县,预算内教育经费都占据了义务教育经费总投入的“大头”,预算内教育经费成为义务教育投入的最主要来源。
图6-10 样本县小学预算内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投入的比例
图6-11 样本县初中预算内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投入的比例
第三,融水县和鹿寨县作为两个来自西部地区的县,其小学和初中预算内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投入的比例高于其他四个样本县。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可能有二:一是这两个县的义务教育投入努力程度高;二是这两个县的教育经费相对缺乏,主要来自于政府财政,而其他相对富裕的县则有其他途径的教育经费来源。从相对富裕的县该比例上升较快可以推断,其主要原因是后者。
可见,“新机制”实施后,样本县小学和初中教育经费总投入中预算内教育经费所占比重不断上升。该比例在样本县之间的差异缩小,逐步走向收敛。相对贫困地区的县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几乎全部来自预算内教育经费。
6.4.3 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是财政性教育经费来源的主要渠道,用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也可以反映出地方政府义务教育投入的努力程度。图6-12呈现了2005—2010年样本县义务教育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比例在各样本县均呈现出一定的波动。在融水县和鹿寨县两县,该比例还表现出一定的下降趋势。笔者推测,随着“新机制”的实施,中央对西部地区义务教育的支持力度加大,可能对西部地区的县级政府义务教育投入产生“挤出效应”。各地政府应该明确教育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更加重视义务教育公共投入力度,避免“挤出效应”。
图6-12 样本县义务教育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