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 样本县义务教育投入整体状况(1 / 1)

“新机制”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的保障范围,旨在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保障水平。本小节基于样本县上报的教育经费统计数据,运用教育经费投入与支出的相关指标,考察“新机制”实施以来,样本县义务教育经费的变化情况,以分析“新机制”的实施对样本县义务教育经费产生的影响、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新机制”提出对策。在分析时,本小节依次使用了样本县中小学教育经费总投入、生均教育经费投入、生均教育事业费、生均公用经费支出、教师培训费、专项项目支出、基本建设费等指标。

6.3.1 教育经费总投入

县级教育经费投入总额反映了县层面教育事业发展的经费总量大小。表6-9和表6-10分别呈现了样本县小学和初中教育经费投入总额。从表中可以看出,样本县小学和初中教育经费总投入整体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自2005年到2010年,样本县小学和初中均实现了教育经费总投入翻两番;其中,齐河县2010年小学教育经费投入总额约为2005年的3.9倍,融水县2010年的初中教育经费投入总额为2005年的3.2倍。可以说,伴随着“新机制”的实施,样本县小学和初中教育经费总投入出现了很大幅度的增长。

表6-9 样本县小学教育经费投入总额

表6-10 样本县初中教育经费投入总额

6.3.2 生均教育经费投入

除了用教育经费投入总额,我们还用生均教育经费投入来进一步分析各县教育经费投入状况。表6-11和表6-12分别呈现了样本县小学和初中生均教育经费投入的变化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样本县小学和初中生均教育经费投入整体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不管小学还是初中,各样本县2010年的生均教育经费均为2005年的2倍以上。2005年,六个样本县的小学(初中)生均教育经费投入均值为1615元(1811元),到2010年该值已经上升到4551元(6740元),后者是前者的2.8倍(3.7倍)。可见,“新机制”实施以来,样本县小学和初中生均教育经费投入均出现了很大幅度的上升。

表6-11 样本县小学生均教育经费投入

表6-12 样本县初中生均教育经费投入

为了保证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了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教育经费要做到“三个增长”。其中一个“增长”是指“保证按照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义务教育经费逐步增长”。从样本县的小学和初中生均教育经费投入来看,六个样本县的小学和初中生均教育经费均实现了逐步增长。

6.3.3 生均教育事业费

以上两个指标都是从教育经费投入的角度,本文还从教育经费支出的角度来考察样本县义务教育经费的变化。教育经费支出可以分为教育事业费和基本建设经费,其中,教育事业费包括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接下来,本文分别分析每一类经费支出的变化情况。

表6-13和表6-14分别呈现了样本县小学和初中生均教育事业费的变化情况。从表中可以得出,样本县小学和初中生均教育事业费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每个样本县2010年的小学或初中生均教育事业费均为2005年的2倍以上。特别是,鹿寨县2010年的小学生均教育事业费为2005年的3.1倍,定兴县2010年的初中生均教育事业费为2005年5.1倍。伴随着“新机制”的实施,样本县小学和初中生均教育事业费均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表6-13 样本县小学生均教育事业费

表6-14 样本县初中生均教育事业费

6.3.4 生均公用经费支出

公用经费是用于学校正常运转、教学活动和后勤服务等方面开支的费用,是学校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育质量和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长期以来,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一直非常紧张,学校无法开全、开足所有课程,学校的运行保障处于非常低的水平。[5]“新机制”明确提出,要“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

表6-15和表6-16分别呈现了样本县小学和初中生均公用经费的变化情况。从表中可以得出,2005—2010年,样本县小学和初中生均公用经费均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各县2010年的小学和初中生均公用经费均为2005年的2倍以上。尤其是,融水县2005年小学生均公用经费仅为68元,到2010年已经上升为788元,后者是前者的11倍。定兴县2005年初中生均公用经费仅为314元,到2010年已经上升为2421元,后者是前者的7.7倍。从六个县的整体水平来看,2005年样本县小学生均公用经费的均值为269元,到2010年已经上升为1005元;2005年样本县初中生均公用经费的均值为551元,到2010年上升为1964元。可见,“新机制”的实施,让农村中小学校的公用经费水平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这对于改善农村中小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改进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表6-15 样本县小学生均公用经费

表6-16 样本县初中生均公用经费

6.3.5 教师培训费

培训费是公用经费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暂行办法》对教师培训费做出规定:按照学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用于教师按照学校年度培训计划参加培训所需的差旅费、伙食补助费、资料费和住宿费等开支。

表6-17和表6-18分别呈现了样本县小学和初中师均培训费的变化情况,表中括号里的数字表示培训费占公用经费的比例。从表中可以看出,定兴县、寿光市、涿州市和齐河县的小学师均培训费上升趋势较为明显,其他两县的上升趋势较为缓慢。相对于小学来说,初中的师均培训费上升幅度更大。从定兴县、融水县这两个数据比较齐全的县来看,定兴县的起始值较低,仅为69元,但是到2010年已经上升到了682元。融水县的起始值本来就较高,为534元,到2010年已经上升为1018元,后者是前者的1.9倍。可见,“新机制”实施以来,样本县小学和初中的师均培训费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小学的提高幅度没有初中大。推测其原因,有可能是因为初中的学科门类更多、升学压力更大,初中教师的培训更容易引起重视,而小学教师的培训则容易遭到忽视。未来提高教师的培训费用和增加培训机会,需要加强对小学教师培训的重视。

表6-17 样本县小学师均培训费及培训费占公用经费的比例

表6-18 样本县初中师均培训费及培训费占公用经费的比例

从培训费占公用经费的比例来看,样本县小学和初中教师培训费占公用经费的比例达到5%的情况并不多。整体而言,融水县的比例较高,除2010年小学教师培训费占公用经费的比例低于5%以外,其他年份的小学和初中该比例都超过了5%。定兴县、鹿寨县的比例偏低,基本上每年都没有达到5%的要求。教师培训费普遍低于规定的比例要求,这无疑会削弱教师培训的机会,不利于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队伍的建设。郭正、赵彬(2010)、张志越(2011)等研究表明,由于教师培训费的保障不足,一些教师参加培训需要自付费用,打消了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影响了培训的实效。

6.3.6 专项项目支出

专项项目支出包括房屋建筑物购建和大型修缮费用。表6-19和表6-20分别呈现了样本县小学和初中专项项目支出的变化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虽然样本县小学和初中的专项项目支出在年度之间表现出金额不稳定的特点,但基本上每年都能保证有一定额度的专项项目支出。

表6-19 样本县小学专项项目支出

表6-20 样本县初中专项项目支出

6.3.7 基本建设费

基本建设费不仅包括土建费用,也包括大型仪器设备的购置费用。“新机制”实施后,教师工资和公用经费等学校经常性支出相对得到了保障,学校的日常运转问题基本得到解决。然而,虽然“新机制”提出了建立校舍维修改造的长效保障机制,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建立起中小学的基本建设费用保障机制。基本建设费的缺乏,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校的办学条件改善。

表6-21和表6-22分别呈现了样本县小学和初中基本建设支出的变化情况。从表中可以发现,除了涿州市和融水县每年都有基本建设支出以外,其他四个样本县的小学和初中只在个别年份有基本建设支出。结合上文对专项项目支出的分析来看,基本建设费的来源不稳定,很多年份几乎没有基本建设费,而专项项目支出的来源则相对更加稳定。长期以来,我国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和基本建设的投入重点在城市学校,农村学校尤其是村小的办学条件和基本建设投入严重滞后,无法适应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需求。丁延庆、薛海平(2008)建议,我国的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建设应该适时进入标准化、一致化阶段。

表6-21 样本县小学基本建设支出

表6-22 样本县初中基本建设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