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从学校数、在校生数、专任教师数及变动情况、生师比等方面对样本县义务教育发展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6.2.1 学校数
关于样本县学校数,课题组调查和统计了六县2005—2010年小学总数和初中总数的情况。
1.小学
图6-2呈现了样本县2005—2010年小学学校数的变化情况。由图6-2可以看出,除齐河县小学学校总数呈现小幅上升趋势,其他几个县小学学校总数总体都呈现下降的趋势。
图6-2 样本县2005—2010年小学学校总数变化趋势图[2]
2.初中
从图6-3可以看出样本县2005—2010年初中学校数都呈现出减少的趋势,尤其以鹿寨县最为明显,从2005年的35所下降到2010年的11所。这与鹿寨县近几年的中小学校布局调整有关,农村初中校均被并入县城中学,乡村已无初中学校。其他几个县初中学校数呈下降趋势也很可能与学校布局调整、撤校并校有关。
图6-3 样本县2005—2010年初中学校总数变化趋势图[3]
6.2.2 在校生数
关于样本县在校生数,课题组调查和统计了六县2005—2010年义务教育学校小学及初中在校生总数、县镇学校在校生数、农村学校在校生数、女生数、少数民族学生数的情况。
1.小学
样本县2005—2010年小学在校生总数定兴县、涿州市及融水县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定兴县从2005年的42710人下降到2010年的34603人,涿州市从2005年的34873人下降到2010年的33620人,融水县从2005年的40598人下降到2010年的38422人;与之相反,齐河县2005—2010年小学在校生总数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从2005年的31317人上升到2010年的42604人;寿光市2005—2010年小学在校生总数呈现先增长再下降的趋势,从2005年的52216人上升到2007年的80553人,再下降到2010年的55221人;鹿寨县2005年到2010年小学在校生总数呈现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从2005年的28139人下降到2007年的22673人,再上升到2010年的25507人。
从图6-4可以看出样本县在2005—2010年农村小学在校生数比例总体都呈现下降的趋势。在调研中也发现,县城里的小学班级数及班额都远大于农村,家长都希望把孩子送到有着优质教育资源的学校接受教育,这也是我国现阶段一个普遍的现象。涿州市与定兴县2005—2010年农村小学在校生比例均呈现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这与河北省城镇与农村区域的不同年份划分有关,其余各县2005—2010年农村小学在校生比例均呈现总体下降,局部小幅度增长或下降趋势。
样本县2005—2010年小学女生学生比例无大幅度变化。2005—2010年定兴县与涿州市小学女生比例一直处于小幅下降,定兴县从46.1%下降到45.1%,寿光市与融水县均呈现先小幅下降再小幅上升的趋势;而齐河县与鹿寨县均无明显波动,2005—2010年小学女生比例均保持在48%~48.5%。
表6-3 样本县2005—2010年小学在校生数情况表
续表
图6-4 样本县2005—2010年农村小学学生比例变化趋势图
样本县2005—2010年小学少数民族学生数也无明显变化。由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是民族地区,因此融水县和鹿寨县的小学少数民族学生偏多,分别为77%和58%左右。其他各样本县的少数民族学生比例均很低。
2.初中
样本县2005—2010年初中在校生总数定兴县、涿州市、融水县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定兴县从2005年的32834人下降到2010年的16065人,涿州市从2005年的22396人下降到2010年的15872人,融水县从2005年18499人下降到2010年的16396人;齐河县2005—2009年初中在校生总数均处于下降,从2005年的22227人上升到2009年的15379人,在2010年有小幅上升,上升到16775人;而寿光市2005—2010年初中在校生总数一直呈现上升的趋势,从2005年的21674人上升到2010年的40483人;鹿寨县2005年到2010年初中在校生总数除2008年有小幅上升之外,一直处于下降的趋势。
表6-4 样本县2005—2010年初中在校生数情况表
续表
图6-5 样本县2005—2010年农村初中学生比例变化趋势图
从图6-5可以看出,样本县在2005—2010年农村初中在校生数比例总体都呈现下降的趋势。定兴县、涿州市及齐河县2005—2010年农村初中在校生比例均呈现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其余各县2005—2010年农村小学在校生比例均呈现总体下降,局部小幅度增长或下降趋势。这可能与近几年的中小学校布局调整有关,农村初中校均被并入县城中学,乡村初中校已经很少。比如鹿寨县的规划是中学全部并入县城,乡村不设中学。由表6-4可以看出,样本县2005—2010年初中女生比例除鹿寨县外均无大幅度变化。鹿寨县2008年突然降至39.9%,其他年份均保持在50%左右;其他各县均无大幅度变化,均保持在46%~50%。
从表6-4可以看出,样本县2005—2010年定兴县、涿州市、齐河县与寿光市初中少数民族学生比例均较低。由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是民族地区,因此融水县和鹿寨县的小学少数民族学生偏多,融水县少数民族学生比例呈现总体上升趋势,从2005年的73.2%上升到2010年的76.9%,鹿寨县则呈现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从2005年的60%下降到2008年的46.5%,再上升到2010年的72.2%。
6.2.3 专任教师数
关于样本县专任教师数及变动情况,课题组调查和统计了6个样本县2005—2010年专任教师数、新录用毕业生及自然减员等指标数据。
1.小学
(1)专任教师数。
表6-5呈现了样本县2005—2010年小学专任教师数情况。从专任教师总数来看,2005—2010年定兴县、涿州市、融水县及鹿寨县总体均呈递减的趋势,这与在校学生数递减的趋势是一致的;也与四县教师变动数据是一致的,自然减员数远高于新进毕业生数,导致专任教师总数下降。而齐河县和寿光县2005—2010年小学专任教师数总体呈现增长趋势。一方面,这可能与齐河和寿光这几年小学在校生总数上升的趋势有关;另一方面,齐河与寿光的经济状况比较好,教师工资水平较高,因此教师劳动力市场供给较为充裕,教师变动中新录用毕业生数也印证了这一点。
表6-5 样本县2005—2010年小学专任教师数情况表
续表
从表6-5可以看出,样本县2005—2010年小学女专任教师比例无明显变化,但是可以看出各样本县之间小学女专任教师比例有显著的差异。定兴县的小学女专任教师比例最高,2005—2010年均保持80%左右;其次是涿州市,达到70%左右;鹿寨县小学女专任教师比例6年均保持在60%左右;齐河县小学女专任教师比例一直在50%左右;小学女专任教师比例较低的为寿光和融水,均在40%左右。
从表6-5可以看出,样本县2005—2010年小学少数民族专任教师比例无显著变化。由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是民族地区,融水县和鹿寨县的小学少数民族教师比例偏高,鹿寨县少数民族教师比例在58%左右,融水县甚至达到85%以上;其他四个县的少数民族教师比例均较低。
(2)专任教师变动情况。
表6-6呈现了2005—2010年样本县小学专任教师变动情况。从表6-6可以看出,除齐河县和寿光市,其他各样本县新录用毕业生人数均很低,基本在10人以下,不到对应年份专任教师数的1%;齐河县和寿光市在新录用毕业生均在10人以上,占当年专任教师比例在1%左右,寿光市在2009年新录用毕业生甚至达到125人,占当年专任教师数的3%以上。出现这一现象一方面可能反映广西、河北样本县小学教师岗位对于大学毕业生没有吸引力;另一方面可能反映广西和河北样本县的新增教师编制较为匮乏,导致这些年新录用毕业生很少。
从表6-6可以看出,样本县2005—2010年小学自然减员数无显著变化,基本都保持在1%~3%,但有个别样本县个别年份特例,如鹿寨县2005年自然减员达142人,占当年专任教师数的8.2%。从6个县来看,基本都是自然减员数高于新录用毕业生数,而且河北、广西的样本县这两个指标的差额相当大(参见图6-6)。
表6-6 样本县2005—2010年小学专任教师变动情况[4]
图6-6 样本县2005—2010年小学专任教师变动均值比较
新录用毕业生远少于自然减员数,使得教师老龄化与结构断层问题严重。受编制所限,部分样本县(如定兴、涿州)10年未引进新教师,各县教师平均年龄在40岁以上;而农村学校中相对优秀和年轻的教师往往努力通过各种途径流向城镇或农村优势校,这加剧农村教师队伍年龄结构问题(部分农村校教师校均年龄超过50岁),而优秀教师单向流动加剧农村教育系统内部老龄教师不能自我消化与转移,而结构性缺编岗位无法补缺与平衡,进一步加剧学校教师队伍质量下滑。
2.初中
(1)专任教师数。
表6-7呈现了样本县2005—2010年初中专任教师数情况。从专任教师总数来看,2005—2010年定兴县、涿州市及鹿寨县总体均呈递减的趋势;融水县则呈现总体小幅增长的趋势;齐河县和寿光县2005—2010年初中专任教师数总体呈现先增长后减少的趋势。各县初中专任教师数变化的趋势基本与初中在校生总数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
表6-7 样本县2005—2010年初中专任教师数情况表
续表
从表6-7可以看出,样本县2005—2010年初中女专任教师比例无明显变化,但是可以看出各样本县之间初中女专任教师比例有显著的差异。定兴县与涿州市的初中女专任教师比例较高,2005—2010年均保持60%以上;其次是鹿寨县,2005—2010年均在50%以上;齐河县、寿光市及融水县初中女专任教师比例较低,6年均在40%~50%。
从表6-7可以看出,定兴县、齐河县及寿光市初中少数民族专任教师比例均较低,2005—2010年也无显著变化;融水县初中少数民族专任教师比例在2006年有显著增加,从2005年的35.1%上升到2006年的87.8%,之后一直保持在85%左右;鹿寨县2005—2010年初中少数民族专任教师比例在55%~60%波动。
(2)专任教师变动情况。
表6-8呈现了2005—2010年样本县初中专任教师变动情况。从表6-8可以看出,定兴县与涿州市2005年与2006年新录用毕业生均在1%左右,在2006年之后几乎都没有新录用毕业生;除了2005年寿光市与融水县新录用毕业生为0.4%,其他各县各年份新录用毕业生均达到1%以上,齐河县在2006年初中新录用毕业生甚至达到74人,占当年专任教师数的4.4%。定兴与涿州2007年之后几乎没有新进毕业生,这与两县的无新增的教师编制有关;齐河与寿光的新增毕业生数与初中在校生人数的增加和自然减员数均相关,其中齐河2007年的新录用毕业生人数与教师基本工资大幅增加有很大关系,2007年基本工资的明显增加,背后的原因是这一年开始落实了岗位绩效工资中对基本工资的套改,即将职务工资套改成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从表6-8可以看出,样本县2005—2010年初中自然减员比例均在3%以下,也无大幅度变化情况。
表6-8 样本县2005—2010年初中专任教师变动情况
图6-7 样本县2005—2010年初中专任教师变动均值比较
6.2.4 生师比
关于样本县生师比情况,课题组调查和统计了六县2005—2010年生师比和农村学校生师比情况。
1.小学
图6-8 样本县2005—2010年小学生师比变化趋势图
图6-8展示了样本县2005—2010年小学生师比的变化趋势,从图6-8可以看出,样本县均没有大幅度的变化。齐河县与融水县都呈现出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定兴县、涿州市及鹿寨县均呈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而寿光市则一直呈下降的趋势。从图6-8还可以看出,融水县和寿光市的生师比一直高于其他几个样本县,齐河县的生师比最低。定兴县与涿州市虽然教师编制紧缩,没有新教师的加入,但是由于前几年学生数递减比较多,所以生师比呈现一个下降的趋势,但是当学生数趋于稳定,而无新教师的加入及自然减员数的原因,使得后几年生师比又呈上升的趋势。寿光市的经济状况较好,教师劳动力市场供给充裕,使得专任教师数一直呈现上升的趋势,虽然学生数也在增加,但是增加比例没有专任教师多,因此生师比还是一直处于下降的趋势。鹿寨县小学教师数一直趋于一个下降的趋势,而学生数趋于一个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导致生师比出现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
2.初中
图6-9展示了样本县2005—2010年初中生师比的变化趋势,从图6-9可以看出,定兴县、涿州市、融水县及鹿寨县总体均呈下降的趋势,这可能与初中在校生数呈大幅下降趋势有关,而教师数却下降不多,升至融水县还呈现小幅上升。齐河县与寿光市呈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齐河县和寿光县2005—2010年初中专任教师数总体呈现先增长后减少的趋势。从图6-9还可以看出,定兴县的初中生师比明显高于其他几个样本县,其次为融水县,2005—2008年齐河县与寿光市较低,但2007年之后则较高。
图6-9 样本县2005—2010年初中生师比变化趋势图
这两节简要介绍了三省样本县经济与教育发展状况:在经济发展发面,可以看出齐河县与寿光市属于经济状况较好,其次为涿州市和鹿寨县,融水县和定兴县属于经济状况较差的县。而各个县的经济发展状况与各县的教育发展息息相关,例如寿光市和齐河县的经济状况较好,新录用毕业生数明显高于其他县,给教师队伍注入新的活力。但是齐河县与寿光市也面临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初中生师比近几年处于上升趋势。而定兴县、涿州市、鹿寨县等县专任教师数逐年减少,教师队伍缩减,尤其新录用的毕业生人数几乎为零,导致教师老龄化与结构断层问题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