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慕课重组教育管理体制(1 / 1)

慕课的大规模开放特性极大地拓宽了课程提供者——教师和学校的影响力。教师在一门课程上所面对的学生常常数以万计,这可能远远超过了他一辈子在面授课堂上所教学生的总数。对于学校来说,它们的名字有可能传到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也有机会基于慕课平台在更广泛的范围内选择到更优秀的学生。对于学校或者说整个教育系统来说,慕课对整个教育体制和机制的影响才是至关重要的。

(一)高校普遍投入慕课潮流

虽然当前慕课缺乏成熟的商业模式,社会和企业的接受度和认可度也有限,但这依旧没有阻挡住世界顶尖大学投身于这种热潮当中。

这难道是国内外高校在自掘坟墓?显然不是。大学正是看到了以慕课为代表的在线教育对传统教育的变革。这种力量还不甚明朗,但却有潜在的解构性。一方面,慕课在一些国家已经得到了正规教育系统的认可;另一方面,慕课平台也正尝试覆盖高等教育的“出口”,尝试用自己的方式整合高等教育生态链,如Coursera就已开始提供就业匹配服务,这对于大学可能的冲击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旦用人单位认可了慕课的学分认证和推荐的学生,那么更多的学生就会选择参与慕课的学习,而放弃部分大学学分甚至退出现在的大学。

慕课关乎大学存亡,与其在未来仅仅依靠校园生活来吸引学生,不如现在就直面挑战、争取主动,推动自我的转型升级,而这正是走在慕课前沿的国家正在做的。

(二)慕课为教育管理带来新思路

随着慕课大潮的涌入,我国高校的现行教育体制也随之面临挑战,这种挑战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以“学”为本的教学价值取向逐渐冲击以“授”为主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二是精巧的课程设计使过去照本宣科和“满堂灌”的授课方式无立足之地;三是撼动现行的教学评价方式,让广大学生行使打分权;四是高校人才交流与竞争更频繁激烈,对教师职业竞争和学生就业竞争都带来极大影响;五是倒逼大学加快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这些新的挑战也给高校管理的很多方面提供了很多有益的思路。例如,如何更好地解决课容量限制的问题,如何为教学评价提供新的有效方法,如何通过海量数据的学习评估深入教学研究,如何更好地为用人单位推荐人才,等等。

(三)慕课将会促进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14年工作要点指出,推进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加强建设、推广使用中国大学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慕课”),推动基于网上开放课程建设和共享的教育教学改革。慕课为高校的优质课程提供了很好的交流机会,国家教育部门希望各个高校能够积极利用这个平台,大力开展慕课的教学改革。各高校需要打破多年的学校校园和学校身份的障碍,以更加开放的精神办学,改变高校的教育生态系统,创新大学的管理模式,探求更为科学合理的慕课学分计算、考核评价、学分互认、单证颁发、学位授予等政策方面的研究和规章制度的设计,以满足有更多知识和技能需求的学生的愿望,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教育系统需要重新进行制度设计

慕课是能够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在线教育形式,但如何保证在线教育学生的学籍、证书、学分乃至未来的学位,是慕课当下遇到的瓶颈。若想突破这一瓶颈,则必须要做超前的制度设计,并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在美国,慕课能否进入高校,慕课课程是否可以计入高校学生的学分,争议都较大。由于美国独特的高等教育体制,其做法也各异。有的慕课课程已经进入学校课程,有些学校已经承认学生的学分,但也有学校拒绝进入和拒绝承认。在中国,就当下来说,管理制度方面的设计还处于空白阶段,学分互认也才开始摸索。从过去的一些推动来看,情形不算特别乐观。例如,在北京,曾经红极一时的高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等问题,后来因为各种原因而不了了之——情形不容乐观。由于慕课在世界上都还处于发展阶段,如何更好地服务于高等教育,也算是世界性的难题。因此,中国在大规模发展慕课的同时,需要进行好制度设计。

推动教育进步的力量有三个:一是教育内涵价值的提升,二是教育体制机制的创新,三是教育内外技术的进步。然而,观念的转变,特别是体制机制的变革,才是促进先进教育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因此,作为第三股力量的慕课,只有和前两者相结合,才能不断涌现并发展壮大,最终汇成巨大的改革洪流,推动教育现实的改变。

中国知名高校纷纷加入慕课,表现出中国高校对于在线教育的态度,中国愿意接受在线教育的不断涌入,也愿意将自己的课程放在网络平台之上。但是,对于中国高校而言,体制的转变需要教育整体的变革,在线教育的冲击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教育的本质,也很难改变这些。慕课现阶段还不可能取代传统的高等教育,毕竟校园生活的经历、校园文化的熏陶都是在线课程难以替代的。以慕课冲击为契机,加快大学教学、管理的根本变革,实现两者的融合才是更好的姿态。与此同时,在这场汹涌的世界浪潮中,中国高水平大学强强联合,积极参与并且融入这场变革,方能化危机为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