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慕课重构“知识的形成”(1 / 1)

慕课开放、大规模、课程透明等特点给学生提供了一种更便捷、更好的学习模式。随着课程受众的扩大和变化,慕课对课程内容、知识结构、知识点划分及学习安排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教师课程建设,特别是课程知识点的梳理、课程知识体系的构建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

(一)顽固的传统课程体系

在传统的大学教学过程中,大学四年所有的课程的课程体系及时间安排是经过严密论证的,课程与课程间的传承、衔接关系非常清晰,每门课在大学课程体系中的位置非常清楚,学生不需要了解这些课程间的相互关系,只需要按部就班地按照课程安排选择即可。例如,汉语言文学专业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其课程体系的设置就必须围绕“说”和“写”两种核心能力的培养。要培养“说”的能力,就需要设置《现代汉语》《普通话》《演讲与口才》等课程;要培养“写”的能力,就需要设置《古今中外文学史》《基础写作》《应用写作》《毕业论文写作》《文艺理论》《美学》等课程,在如此多的课程中又要选择与时代、社会需求相契合的相关内容作为知识点,相互串联构建课程知识体系。

(二)慕课时代课程知识体系的新要求

首先,慕课要求教师对大学生课程体系有较深刻的认识,并根据课程体系调整课程知识结构和内容。在慕课时代,由于注册学生来源广泛,知识结构及基础差异很大,需求也不同,学生是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已具备的基础选修课程。因此,对于每一门课程,慕课注册用户要想学好它,必须先确定选修哪些课程及上课之前必须达到的前期要求。教师必须有非常清醒的认识,并让学生也清楚这些情况。随着课程学习对象的变化,教师需要根据整个大学课程体系、本课程的知识体系,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补充、调整和修订,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独立的知识体系,以便于更多的学生进行学习。即使由于预备知识太多,不便于吸收到课程内来,也要予以明确说明,使学生的学习不会过于盲目。

其次,慕课要求教师对所教课程的知识结构及知识点的关系非常清楚,对它有明确的说明和描述。传统的课堂教学,一门40小时的课程,最多只需要分成20个知识模块,一次讲授一个模块即可。慕课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将整个课程的知识分解成许多很小的知识点,每个知识点只需要5~15分钟的学习时间,同样一门40小时的课程,可分解成约200个知识点。对于一些工作比较忙、没有整块空闲时间,基础、学习接受能力相对较差,很难一下接受过多知识的学生来讲,这些较短、信息量较少的知识点更便于他们学习、理解和接受。慕课的建设要求教师对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难点有非常清晰的认识,能按教学要求将课程内容按其内在关系进行完美分割,还需要对每个知识点的内容、难易程度、在本课程中的重要性予以清晰的说明和描述。

最后,慕课要求教师对所教课程知识点的关系非常清楚,能给学生提供多线程的学习方式。传统的课程教学是从头到尾,从书本第一页到最后一页的单线程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有助于学生建立起一种线性的、非常清楚的体系结构。但是,由于慕课所面向的学生来源广泛,基础、背景差异较大,课程教学内容和知识点对一些学生来讲可能是全新的、需要学习掌握的,而对于另一些学生,部分课程的知识点是他们学过、已经掌握、不需要再次浪费时间进行重复学习的。这部分学生只需要对自己没有学过、没有掌握的知识进行选修即可。在这种情况下,单线程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学生和慕课教学的要求。因此,对课程的所有知识点进行分块、分组、分群,使学生能够对每个知识群进行独立学习的多线程模式就是一种更科学的方法。多线程学习模式要求教师清楚每对知识点间的相互关系,并能够根据这些关系将所有知识点分成一系列可以独立学习的知识群,最后将这些知识点的关系和知识群落描述、刻画出来,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感受,让学生能够根据课程知识体系、群落结构和自己的基础自由选择学习模式和科学安排时间。

(三)关联慕课成发展趋势

目前,几大慕课平台所提供的课程主要还是传统的课程,即以教师课堂教学为主,只是通过现代的技术方式表达出来。但是,这样的慕课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更加新颖的慕课正在出现。新型慕课强调的是关联主义的教育理念。网络教育与新媒体设计师和评论家斯蒂芬·唐斯将这两类分别命名为关联慕课和传统慕课。

所谓关联慕课,即遵循关联主义教学法的慕课,其不同于传统的教学特征和结构。比如,他们强调聚合体,保证学习内容可以通过通信或网页让学生随时接触;强调重组性,讲究课程内部人员间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强调重新定位,梳理与重组各种不同的学习资源,以适应不同学生的个性需求;强调正向输送,将重新定位、重组过的学习资源与其他人员分享,并传递给世界上所有感兴趣的人。关联慕课最有助于合作对话与知识建构。

由此可以看到,关联慕课正在走向独立、成熟,并在努力与传统学习方法乃至大学教育融为一体。由此不难推断,传统慕课在未来网络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将会逐渐减少,而关联慕课将会成为未来慕课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