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忧虑:慕课前行的“阿喀琉斯之踵”(1 / 1)

一 在教也得言商

尽管慕课自发展初期就得到了许多风险投资公司的青睐,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一家慕课平台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商业营利模式。除了学业证书、成绩单、就业推荐等收费项目外,将慕课课程作为大学预科课程或提供给商业网络教育机构有偿使用,或者用慕课课程教本校学生并收取学费授予学分,都是目前正在尝试的商业模式。鉴于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准备自己建设慕课平台,越来越多地开展慕课教学的方式,商业化的慕课提供商会有怎样的未来还难以预料。不清晰的营利模式已经成为影响慕课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一)当期慕课平台的营利模式

慕课平台的三大巨头Coursera、Udacity以及edX从学习模式与运行模式来看,本无多大的差异,但是从课程的组织形式与合作方式上来看,三大平台的差异也让平台的运行出现了区别。Udacity首先选择与教师合作,但由于教师的主动性与团队协作能力在慕课课程建设过程中被忽视,而大量的课程视频制作需要有教师的积极投入,这中间也会产生制作费用,若普通教师自发参与,建设进度会很缓慢。所以,Udacity自建立之初到现在,课程数量增长缓慢。Udacity在2013年开始与高校合作推出在线学位,以吸引更多的课程与学生。edX选择与高校合作,同时推出较为昂贵的课程建设服务,要求参与的课程严格遵循课程建设规范,对待上线课程有着较为严格的审核流程,这些或许导致了课程建设的进度缓慢。由于各高校建设经验逐步丰富,课程建设进度目前正逐步加快。Coursera提供更为优质的免费课程建设指导服务,为合作高校提供在线辅导建设课程,高校配以课程制作团队,协助教师完成课程制作,并且越来越多的高校加入Coursera,并积极推出各具特色的在线课程。不管怎样,他们都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收费情况都主要是“免费但收取认证费”,这就给慕课的后期发展壮大和资源费用困境埋下了后续隐患。

作为一个营利性平台,Udacity并未实现营利,与另外两大慕课巨头一样,此前Udacity的所有课程均免费,如果学习者想要获得认证证书则需要付费。不过,Udacity在2013年经历了一次转型,免费课堂的模式将不再运营,开始出售在线培训课程,同时将重心转移到IT科技领域的在线培训上。不同于edX和Coursera加速进军中国市场,目前,Udacity尚未与中国高校进行合作。这其中,最大的担忧便是慕课没有营利模式,或者说单薄的收入难以形成资本效应,慕课目前除了认证收费外暂无其他主要营利途径。

另外,慕课的制作成本又极高,仅以我国为例,一门慕课课程的制作成本高达数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这显然是靠民间力量难以完成的,因此国内原创的慕课多是靠“体制内”力量推动。因此,总的说来,慕课平台的营利主要还是靠收取证书认证费,无政府财政支持,并且也可以或明或暗地嗅出慕课的营利模式逐渐走向收取培训费这条道路上来。

(二)慕课营利要有互联网思维

对于慕课营利的商业模式,经济学家汤敏有其精辟独到的见解,他曾这样说道:“关于商业模式,尽管我是外行,但也可以谈一谈。慕课目前大部分都是免费的,免费的话,它怎么活呢?这些都是雷锋吗?但在互联网,你给百度交过钱吗?你给谷歌交过钱吗?都没交钱。它是一个互联网模式,基础服务是免费的,你上课是免费的,你考试他们收你一笔费用。在斯坦福大学有一门课,有16万人在选,考试收100美元,16万人就是1600万美元,一个学期收1600万美元,每个人只交100美元,这有巨大的市场。为什么可以这样?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互联网能免费有很深的经济学原理。基础经济学你们都知道,边际成本作为定价的标准。对于互联网来说,多100个人,成本是一样的,所以可以给你免费,但通过别的方法把你兜里的钱掏出来。所以,慕课赚钱的方式跟互联网更相像,而跟传统教育完全是两回事,这也是很多传统教育领域的人没想清楚的问题。”

他所说的“互联网能免费有很深的经济学原理”主要暗含着另一层意思,那就是通过国家的网费获得的营利分利行为给予慕课适当的资金分配,以为其提供资源和财务保障。然而,果壳网首席执行官姬十三对于慕课的收费模式明确表示:“Coursera证书收费还不错,应该能到几千万美元的量级。它在第一季度时,赚了400万美元。另外它把很多课程编成微专业,可能收费更高,这是针对学习者的业务。我觉得未来增值服务业也是一块(利润点)。试想一下,10万人上课是免费的,其中500人被拉出来上小课,配上助教,收费都是有可能的。针对企业的业务也有一大块,他们可能也在尝试,比方说跟企业一起,专门给企业的员工看一个课程,这个课程可能是由耶鲁大学上的,这个可能是收费的。”从中可以明显看出,慕课已经开始慢慢地趋于收费营利模式,虽然就目前看来只是小范围的试点形态,在将来很有可能会采取精英式授课模型的全面收费模式。

(三)慕课应尽早摆脱营利模糊的问题

从慕课的市场前景来看,除了不确定是否存在能带来利润的商业模式,人们还对慕课市场的大小存在分歧,并且有的人认为这是一场零和游戏,收益甚至为负,因为廉价网络课程急剧降低了高等教育的成本,将许多传统学府逼入绝境;然而,另一些人相信利大于弊,因为慕课极大地拓展了人们进入高等教育的渠道。尽管许多人认为,慕课市场商业模式模糊性的负面影响会显得微不足道,但对慕课的可持续性发展显得至关重要。清晰的慕课商业模式将会促进慕课的长远发展,反之,不清晰的慕课商业模式将会成为慕课快速发展不可逾越的绊脚石。因此,对于这种问题慕课高层应该高度重视,不可人云亦云,应积极采取措施消除市场上对其模糊不清的慕课商业模式的误解。就应该像Coursera与Udacity那样,尽管质疑的人指出,慕课的学员辍学率高,在有的课程中甚至超过了90%,但它们都坚称:“这体现出消费者对免费产品的预期不尽相同,毕竟他们可以分文不花就浏览了解内容。”于是这两家公司都研究了那些起初表示要学完课程的学生有多少最终辍学,结果他们发现,大部分这类学生完成了学业,为市场上的误解给予了有力的拨正,并且除最终得到了硅谷的风险投资公司和世界银行下属的国际金融公司的支持外,还得到了美国营利性教育集团劳瑞德(Laureate)的融资,从而获得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来源。同时,劳瑞德公司的首席执行官道格·贝克(Doug Becker)预测,许多知名的营利性教育机构都会很快向那些完成慕课的学生提供得到学位所需的学分。他认为,这会大幅减少传统高等教育的学费,降低现有教育提供者的整体利润,且失去的利润将比创业公司获得的利润还多。道格·贝克还预计,如果慕课将高等教育的成本削减1/3,只赚其中1%的利润,仍然是“十分有利可图的生意”。因此,可以明显地看出,清晰的慕课商业模式将会大大促进慕课事业的长久发展。

(四)建立慕课营利模式的几点建议

首先,最大限度地获取政府财政资金的支持。对于这一点,很多人不理解,慕课是以营利为目的,而教育属于非营利事业,慕课怎么可能得到政府财政资金的大力支持呢?事实上,获取政府的财政资金对慕课的支持也是一种营利模式,而且慕课在掀起了一阵热潮后,其运作中的各种问题渐渐浮现出来,如成本高、效果不显著、普及率低下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假如得到政府的全力支持,是很重要的解决途径。同时,得到政府的支持,可以很大程度上处理好慕课中严重缺失的制度支撑问题,使慕课的课程设置、师资配备、学业测试评估、学位授予等均受到一系列法律法规的严格约束和保障,使其教学和管理模式的任何变化都将得到政府、学校、教师和学生等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大力拥护,这无形中也是一种高效的营利模式。

其次,创造路径以有效获取民间资金。要建立完善的慕课营利模式,民间资金的获取是不可忽视和不得不思考的路径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手中的闲暇资金充裕起来了,运用好民间闲暇资金也是慕课营利模式运行的重要发展途径。可以预计并大胆设想,在合情合法的基础之上,利用好民间资金这一管道,通过有偿后期补息与前期合法集资的形式来促进慕课的持续性发展,并把筹集来的民间资金以举办官方网站的形式公之于世,并接受大众监督和做好运营财务预算报告,以供投资者参考,使包括受教育者在内的利益相关主体都获取利益。这样既扩展了慕课的营利模式,又保证了受教育者的授课质量,同时也使民众获益,实现多方共赢。

最后,发展慕课的融资营利模型。Udacity获得了Drive Capital 3500万美元的融资,之后又获得了由Drive Capital领投和Recruit、Valor以及Charles River Ventures跟投的融资,这也是Udacity在前两轮600万美元、1500万美元之后,又一轮大手笔的融资。事实上,除了Udacity之外,另外两大慕课巨头edX和Coursera也在此前分别获得了巨额投资。其中,edX由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共同投资,两所大学计划为edX项目共同投资6000万美元;Coursera则在天使轮、A轮、B轮之中,共获得融资额达6300万美元。这些融资信息再度引发了大家对慕课前途的进一步关注,对其综合后探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这些慕课难以走出营利困境,通过融资可以突破营利模式的瓶颈;另一方面,慕课营利模式下的课程完成率和成绩认可度双低,在资本的鼓动和支撑之下,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得以解决,促使遭受质疑的慕课营利危机得以在一定程度上破解,并更加证明了慕课融资营利模型是现实境遇下可行的营利模式建设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