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微课程:知识的移动“充电宝”(1 / 1)

与慕课、翻转课堂等近年在教育信息化领域一同热起来的还有微课程,它虽然宣传低调,影响相对较小,但目前也已成为信息社会移动学习的一种重要形态。

(一)一分钟教授

“一分钟教授”这个美誉,是人们送给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教授的。

圣胡安学院成立于1956年,是一个位于美国新墨西哥州法明顿的一所社区学院,它曾是新墨西哥州立大学的一个分支,1981年正式独立为一所两年制综合性学科大专学院。2008年,戴维·彭罗斯提出了“微课程”(Micro Lectures)的概念,也叫“知识脉冲”(Knowledge Burst)。那时,微课程在国内还鲜为人知。

“微课程”和“微课”常常被认为是两个相同的概念,但实际上戴维·彭罗斯所说的“微课程”不只是课程内容或在线教学短视频,它还包括任务和教学活动。然而,国内所说的“微课”,则更多的是以教学应用和自主学习为目的的在线短视频。

2009年,美国韦恩州立大学发起了一个名叫“一分钟教授”(One Minute Professor)的项目,后来又更名为“一分钟学者”(One Minute Scholar)。在韦恩州立大学,教授们都是各自领域内顶尖的学者。在“一分钟学者”这个项目中,他们总是用一两分钟的时间,向在线访客解释世界上最神秘和最神奇的事情,解释民间传奇之类的问题。

2011年,胡铁生老师提出微课是“微型教学视频课例”,它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围绕学科知识点、例题习题、疑难问题、实验操作等进行的教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有机结合体。美国教育信息化专业研究机构Educause对微课程的定义是,聚焦于单一的、严格界定的教学主体的教学视频或是音频。一般用于在线学习、面对面教学或者混合式学习,是学习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旨在加强所聚焦主题的学习。

(二)微课程制作

微课程的构成元素主要包含三大块:一是脚本、旁白,用于确定课程主题,赋予课程内涵;二是图片和视频素材,用于微课程内容的视觉呈现;三是音效音乐素材,用于调节课程气氛。

制作微课程需要教师熟悉教材和学情,熟悉教材的整体规划、重点难点、课标要求、学生困惑点和障碍点等,也只有如此才能明确微课程的设计思路。同时,教师必须要有好的教学策略或创意。

微课程的制作需要借助教学技术——包括多媒体等硬技术和教学设计等软技术,使用摄像头和麦克风来完成微课程的录制过程。教师可以出现在微课程的视频中,进行讲解,或者是只出现一些视觉信息,如演示文稿、动画、解题过程,同时辅以教师的讲解声音。微课程的标题需要是师生所关注的主题,同时添加一些关键词和标签,以便学生能够快速定位到他们所需要的微课程。

现今国内微课程的制作通常有两种形式:一是将已有的优秀教学课例,经过加工编辑,并提供相应的辅助教学资源,进行微课程化处理;二是根据微课程的具体要求,全新录制微课程,这就包括了选题设计、撰写教案、准备素材、制作课件、实施拍摄、后期制作、教学反思等环节。

(三)微课程、微课、微型课程

很多人将微课程简化为微课,这并不恰当。微课与微课程不同,微课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通过视频、音频、文字、图片、动画中的一种或多种形式表现和集中说明一个问题或知识点的教学过程。相比于微课,微课程更系统化,与传统课堂教学结合的紧密度更高。微课程是在微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果仅仅是对教师讲课内容的一段录制,缺乏学生的学习活动,并不能形成微课程系统。因此,微课程简称为微课并不妥当。

此外,微课程与微型课程也不相同。微型课程又被称为“课程组件”,是当代教育系统中编制课程的一种形式。一个学科所包含的一系列的半独立的单元,每一个单元讨论一个独特的概念或活动,构成微型课程。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进度单独学习一个单元,不必考虑单元之间的逻辑顺序。

近些年,国内常常有微课大赛,传播一些优秀的微课作品。例如,2011年,佛山教育部门向全市教师首次征集微课作品,在短短1个月的时间内,就有教师上传1700份,点击率高达5万人次。和微博相似,微课的出现“引爆”了佛山的淘课热。佛山的微课热引起了国家教育部的重视,2012年11月,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正式下发通知,决定于2012年12月至2013年8月,举办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2012年12月,华南师范大学与凤凰卫视联合发布“凤凰微课”移动学习客户端,将微课内容从课堂扩展到社会工作、生活,涵盖医疗保健、商科法律、科普知识、生活艺术、中华文化、宗教信仰、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哲学人文、农业科技、林业科技等领域,满足大众学习的各种需求。至此,微课迅速地完成了对小学、中学、高校直至社会大众的覆盖。

(四)微课程带来教育变革

微课程将原课程按照学生的学习规律,分解成为一系列具有目标、任务、方法、资源、作业、互动与反思等的微型课程体系,它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

第一,微课程表现为课程。从课程论的视角来看,课程涵盖课程设计、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四大范畴,微课程也不例外。因此,课程属性是微课程之首要的和基本的属性。

第二,微课程具有技术属性。它是信息科技发展的产物,其课程内容依靠信息科技存在,其实施活动离不开信息科技创造的条件。微课程主要采用微型教学视频支持自主学习。

第三,微课程具有时代特征。所谓时代特征,指的是当代信息科技表现出云计算、物联网和大数据等显著特征。萨尔曼·可汗依托云计算、大数据,把知识学习前移到课外,把内化知识挪后到课堂,开创了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步骤学习的翻转课堂实验,被比尔·盖茨称为“预见了教育的未来”。假如不把微课程纳入“云教育”的范畴,那么,具有技术属性的微课程充其量只能扮演“课件”的角色。然而,多年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经验恰恰证明:单纯的课件无论有多精美,都不可能给教育带来革命性的影响。

微课程依托现代互联网技术,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突破,有着独特的时代意义。微课程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步调自主选择课程去观看,鼓励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步调来暂停或者重复播放某些片段,以保证他们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同时,微课程的形式鼓励教师用更加简明的方式来进行讲授。

微课程往往聚焦于某个单一的、重要的主题,为学生学习那些基础性和难以掌握的概念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微课程可以释放课堂中讲授的时间,使得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来解决和应用问题。通过这种方式,微课程在支持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学生在课堂外观看教学视频而在课堂上留出更多的时间来进行复习和开展教学活动,而教师可以从讲授中解放出一定的时间来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给予学习支持。

(五)移动学习的法宝

不管是微课程,还是微课,这些几分钟的教学短视频之所以能盛行开来,与我们所处的“微时代”和移动互联的社会网络不无关系。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的传递与交流变得越来越快速、高效。微博、微信、微电影、微杂志……一系列的微型产品呈现在人们眼前。微课程的出现,就是时代变化所引起的教学系统的新变化。

随着翻转课堂和可汗学院在全球迅速走红,微课程也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话题。人们发现,由于信息技术的普及,人人拥有手机的时代终将到来,让每一名学生自带信息设备来上课终将成为现实,传统的课程组成结构将会发生变化。那就是,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使用自己的手机或者其他设备,如平板电脑等,学习原来在课堂上由教师讲授传递的学习内容;教师可以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将上课讲授的关键内容制作成微视频,让学生自主学习,上课时则帮助学生解决不懂的问题,进行师生互动讨论,或者给予学生个性化的辅导,这种近乎理想化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激发了追求教育改革的人们的浓厚兴趣。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随着翻转课堂和可汗学院的传播,这种录制教师上课的微视频和学生课前自主预习、课中教师辅导疑难的教学组织流程相结合的微课程开始在国内流行。

随着手持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微课程还可以在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泛在学习等领域大有作为,为全民学习和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提供优质丰富的支持资源和环境,成为人们学习的移动“充电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