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言堂”和“满堂灌”的传统教学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因此,传统教学是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常常是通过以下三种教学模式来开展的。一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又称为“满堂灌”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最常见的。大多数教师的教学大都采用这种模式。在这种课堂上,教师的讲解占用了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教师在讲授的基础上,留出一点时间,进行课堂练习,以便让学生巩固教师当堂所传授的知识。二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模式。这是“满堂灌”模式的一种变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外先进教育理论的引进,人们开始反思我国的教育,反对“满堂灌”,提倡启发式教学。但是,许多教师对什么是启发式教学并不清楚,误以为多提问、多让学生回答问题,就是启发式教学。这样,教师的教学由“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三是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的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一般是教师在教例题或实验课上运用的。教例题时,教师一边讲解例题,一边在黑板上演示,然后学生照教师演算例题的样子做练习。上实验课时,由于条件和教师观念的制约,一般由教师在讲台上演示,学生在下面观察,学生很少有亲自动手的机会。
上述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有以下两个共同的特点。首先,它们都属于“讲解—接受型”的教学模式,其根本目的是服从于学科教学的需要,系统、完整地传授人类社会几千年来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其次,它们都采用单向的信息传递方式。教师是教学信息的主动发出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师生之间很少有主动的信息的双向交流。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积极性,剥夺了学生课堂教学的情感生活,造成了课堂教学的沉闷局面,学生往往畏惧学习,厌学现象严重。如何尽快改变课堂教学的这种沉闷局面,成为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二)由“授”到“学”
慕课具有规模大、打破时空限制、开放程度高、可重复、强调学习的体验和互动等基本特点,其核心在于强调一个“学”字,即学生的学习。这些特点从根本上挑战了以往强调“授”的课堂教学模式,它反映的是以“学”为本的教学价值取向,这样便肯定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权。这种由“授”到“学”的权利关系的转变,得益于慕课的基本特点。首先,慕课空前的规模和开放程度以及不再受时空限制的特点使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成为可能,再加上慕课操作简便、学习成本低廉,使学生的自主学习由可能变成了现实。其次,慕课的可重复性为学生的温故知新创造了条件,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或兴趣有目的地对学习内容进行重复,从而有效地避免了现行课堂模式的“满堂灌”。最后,慕课强调学生对学习的体验和互动,巩固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权。体验和互动是一种动静结合的学习方法,其教学价值取向强调的依旧是学生的学习。体验是学生学习的静态,它强调的是学生对学习的独立认知、感受和领悟;互动是学生学习的动态,它强调的是学生对学习的诠释和交流。所以说,慕课实际上是学生对学习的认知、感受、领悟以及诠释和交流等的集合,这使得慕课的制作必须紧扣“学”字,因而慕课的制作者——教师的水平也就成为学生评价慕课质量的重要内容。
(三)重新切割课堂
慕课对教师授课水平的要求在授课内容和授课形式两个方面均有表现。一方面,就授课内容而言,课程内容必须满足学生的需要,教学内容需要与时俱进。教师在成为合格的讲授者前必须先成为优秀的学习者和研究者,攀登学科的前沿。不仅如此,教师更要了解学生,深谙教学规律,将学生的需要或兴趣巧妙地融于教学活动中。另一方面,在对教学内容进行锤炼的同时,教师还需要改革授课形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最佳注意力时长一般在10分钟左右,而不是现行课堂的40分钟甚至50分钟。因此,慕课的视频课程被切割成10分钟甚至更小的“微课程”,由许多个小问题穿插其中构成。学习时,学生好像正经历电子游戏的通关过程,只有答对过关之后,才能继续听课。
以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彭林在学堂在线上开设的微课程《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为例,课程以4~6件(组)精品文物作引子,将学术界探索中华文明的过程作为线索,实地实景介绍古代中国在造船、玉器等诸多领域的杰出成就,其中不乏学术前沿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内容精彩纷呈、雅俗共赏,学生可以全方位地、直观而深入地认识中国文化。每个章节都是10分钟左右,教师讲解完一个知识点都设置作业让学员在线完成,学员有3次答题机会,教师在线评改。这样的微课程是传统课堂无法比拟的,知识点的讲授和学生知识的建构完美结合在一起。
教师在制作慕课视频时,必须把握教学规律,既要合理控制时间,又要巧妙地设计问题和答案。更进一步讲,成功的慕课要求教师成为优秀的课程设计师和出色的演讲家。教师既要像电子游戏的设计师一样环环相扣地设计课程环节,又要像演讲家一般将每一个环节都生动形象地讲授。因而,在慕课大潮的冲击下,照本宣科和“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将无立足之地。
慕课本身呈现的是教学改革进程中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全新形式,诠释的是教学改革目标中以“学”为本的教学价值取向。这种全新形式和价值取向冲击了现行教学评价方式。我国高校现行的教学评价方式重在评价“授”字,也就是评价教师课讲授得如何。这一过程中,主要是教育主管部门、高校领导和教师品评授课,学生很少能够参与其中。在慕课中,以“学”为本的教学价值取向加之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授课形式,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开放的和自由的互动成为常态,使学生对课程的每一个诉求都会直接影响该门课程,这其中包括学生对课程和教师的看法。也就是说,在教学评价方面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