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 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发展格局(1 / 1)

经过近8年的实验探索,“中小学数字校园项目”已成为北京市基础教育信息化深化发展的特色工程,推动着首都基础教育信息化高站位、高起点的引领性发展。在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转折点上,在新一轮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大潮中,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的发展呈现出“关键支撑、普惠发展、体系建构、以评促建”的整体格局。

9.2.1 顺势而为,以数字校园发展支撑基础教育“深综改”及新中高考改革

“公平”和“质量”是全社会基础教育发展的实践命题,对北京的基础教育改革而言,创生更多更优质的教育,是当下发生的、利用信息技术支撑这一实践命题解决的重要诉求。在教育改革与发展进程的驱动下,北京市基础教育信息化整体上正迈向新的发展阶段,即关注学生实际获得的教育服务阶段。为学校师生的和谐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是当下乃至未来几年内北京市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即直面学校、教师及学生等的需求,提供更为集约化、规模化、个性化、高可用性的教育服务。

在这一进程中,教与学方式变革促进新时代教师专业发展与学生核心素养提升成为新常态。北京市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践进程使“教与学”方式变革与实践正日益迫切。推动教育变革,加速“教与学”方式创新实践,助力教师信息时代职业发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与生命成长正成为当下北京市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议题。

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发展已经成为当下首都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品牌工程,为首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做出了基础性贡献。当前,伴随教育“深综改”的发展,集团校、集群校实践如火如荼;新中高考改革所推动的考试评价改革正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新课程改革成果,进而延伸至课堂教学,课程的可选择性、学习的个性化发展正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实践的时代强音。北京市教委应顺势而为,深化“数字校园实验项目”成果,用学校信息化的深化发展解决当下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难题,用信息化支撑学校教育现代化实践。

北京市基础教育在“互联网+”背景下发展,正出现引领全国的区域教育信息化实践案例,聚合、倍增优质教育资源,建构新型优质资源供给公共服务基本模式,实现优质资源和服务生成、聚合和公平供给,促进教育公平;聚合各级各类资源,创新服务形态,满足学生个性化、差异化需求,打造满足学生生命成长及终身化学习能力发展的环境,助力学生个性发展,使每个人都具有满足其自身需求的发展空间。建成开放、多元、高效的信息化教育服务体系,加快教育发展方式转变,形成关照现实、面向未来、有效推进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生态,创新教与学方式,开放教与学环境,使北京市基础教育向着高位均衡方向发展。

9.2.2 聚智生发,以云模式集约化推进中小学数字校园普惠性建设与发展

在“数字校园实验项目”实践进程中,大家对数字校园建设的认识深化了,对数字校园建设内容、建设模式、推进方式、建设的艰巨性与复杂性等方面的认识全面深化,建设内容上从“硬件”向“软件”过渡,从“管理”向“融合教育教学主流业务”过渡;建设模式上从“单校”向“区域协同”过渡,从“局部部署”向“全局云模式部署”过渡;推进方式上从“市级引领”向“区主导”过渡。从学校视角来看,数字校园建设必须有规划、分阶段、抓重点、创特色地持续推进,并要“全员参与”,以使“技术系统”发展与学校信息化能力生成以相适应的方式向前发展,形成了强化顶层设计、统一规划与建设,共性需求统筹建设、分级部署,个性需求学校自主建设、上级指导的基本认识,由此而提出了全市数字校园公共管理与服务平台建设的诉求。

因此,在新的发展阶段,北京市教委要整体上推动市、区数字校园建设向云服务迈进。一方面,要将百所数字校园实验成果通过公共平台面向更广泛的学校覆盖;另一方面,要以信息化融合为前瞻性诉求,群智群力推动市、区数字校园平台建设,推动云模式的数字校园建设与发展,同时给予学校信息化融合实践创新的发展可能性。在全市范围内集约化建设数字校园,形成市、区建共性服务,学校建特色的统分结合格局,强调数字校园建设的绩效指向,在消费观引导下推动广域教育资源供给与服务带动教育信息化建设机制创新发展,关注师生的实际获得,满足学生的真实需求,尊重和服务学生的健康成长,这是北京市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工作的落脚点。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一方面能够聚合跨界的各类社会资源以服务现代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它能够基于数据为学生的学习诊断和个性发展提供适应性服务。在教育信息化新的发展阶段,北京市教委提出了“诊断比治疗更重要、保护比开发更重要、变化比成绩更重要、服务比建设更重要”的方针,高屋建瓴地指出了新阶段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发展方向,这也成为后续数字校园发展的基本方向。北京市教委把“市级定方向、区级抓统筹、学校抓应用、企业供服务”作为数字校园普惠发展的“三级四方”协同的新机制,促进数字校园实践智慧的汇聚,推动云模式环境下的普惠性数字校园发展,使数字校园建设在立足先期落地学校而发展的方式基础上,螺旋上升到更高的实践阶段。

9.2.3 知难而进,以“互联网+”特征优化全市数字校园发展的生态体系

“互联网+”支撑技术带来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模式变迁。就“互联网+”支撑技术环境而言,云计算、移动计算、社会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发展已经对首都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体现在计算、存储等基础能力方面向集约化方向发展,体现在学生成长和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日益强烈地反映在个性化和适应性发展上。技术系统和社会系统的双向融合正带来整个信息化生态体系环境的深刻变化,影响了网络、计算、存储、软件设施、应用系统、各类学科性应用等多层次、分层级的信息化服务体系再建构的实践进程。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在国家教育信息化融合实践发展诉求以及“互联网+”社会发展情形下,正面临着优化、升级、重塑、再造的实践进程,进而带来学校数字校园建设、区域教育信息化整体推进建设模式的变化。东城区、西城区、海淀区、朝阳区、大兴区等区在实践上呈现出上述明确的发展特征,而与此同时,市级各类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也呈现出明确的上述特征。

当前,教师是引导、培育学生养成数字化学习意愿和习惯的关键,同时,也是培养新时代背景下终身化学习者的重要保障。北京市教委一方面需要搭建跨校、跨区、跨时空的教师专业平台,助力教师专业化发展与提升;另一方面要为学生创建适应明天数字化学习、生活、问题解决及创新能力发展的环境,创建面向学生未来发展与成长的课程形态、资源形态、服务形态和多元评价环境,使得“互联网+教育”的发展直指时代所需求的学生核心能力素养提升,教育信息化融合实践进入了深水区。

中小学数字校园发展正处于上述进程中,北京市教委应把控“互联网+”时代教育信息化技术环境集约化以及教育信息化面向教学融合实践特征的协同创新,需要在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模式上做深入持续的探索。一方面,要通过信息技术汇聚、倍增和创生优质教育资源,提高社会优质教育资源总量,要激发、培育、吸收社会教育资源的供给为教育服务,为社会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受限、选拔性评价短期内难以显著突破等问题寻求解决方案;另一方面,要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大数据技术,提高学习者个体、办学机构、区域教育管理等各个层级实体的数据应用能力,鼓励基于诊断开展教育教学,提高决策、教学及鼓励学生发展的精准性和有效性。以中小学数字校园为重要实践形式之一的北京市教育信息化正以更宏大的视野和科学的态度,知难而进,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顶层规划与布局,并以开放的形态推动体制内外各类要素的对接和协同,为教育信息化企业的成长和发展,以及融合“互联网+”企业的资源和创新能力而服务。这种支撑体制内外协同发展的有效机制正在生成。

9.2.4 因势利导,以动态评估引导、促进数字校园持续与深化发展

在“十二五”百所数字校园实验校项目的实施带动下,北京市教委制定并发布了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评估和发展水平评估两个评估规范,即《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评估指标体系(学校评估)》《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校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评估指标》》,初步建立起了适应新时期教育信息化深化发展的信息化评估框架体系,并已经开展了2轮次的评估,为学校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估提供了可靠依据,并且在这一进程中,利用“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云服务平台”开展实验校数字校园使用效果的行为数据监测,建构了动态评估网络,基于评价驱动的教育信息化动态发展与优化体系初步呈现。

为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适应当下急剧变革的教育实践,北京市教委应因势利导,建构起以评价为导向的教育信息化投入机制,形成教育信息化绩效导向的发展格局,具体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建立学校信息化应用评估标准;第二,建立学校信息化应用评估制度;第三,建立以数字校园公共服务平台动态监控评估为支撑的客观性评价体系;第四,建立基于评估的绩效跟踪与优化投入机制。在“数字校园实验项目”实施带动下,全市范围内正逐渐形成覆盖上述四个环节的闭环,其基本态势已经形成,为面向深度融合实践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