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 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发展方向(1 / 1)

9.3.1 推进云模式环境下普惠型数字校园建设

北京市教委以“数字校园实验项目”成果为依托,以集约化云服务平台模式的数字校园服务提供为基本形态,推动市、区两级普惠型数字校园发展,将“数字校园实验项目”成果辐射到更多的学校。在市级层面上,依托数字校园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优化平台服务支撑能力,细化和丰富面向业务的应用服务,为更广泛的学校服务;在区级层面上,鼓励和引导各区在前期“数字校园实验项目”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区情和区域内学校需求,建构区级信息化服务基础平台,提供区域普惠型数字校园发展环境,从而将数字校园建设转化为常态化项目,推动形成市、区级信息化平台建设与学校教育信息化特色探索统筹融合的建设格局,开拓极具首都特色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道路,引导学校从关注建设转变为关注应用,从关注发生转变为关注实际获得。北京市教委重点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云服务建设。

1.数字校园实时互动云服务

伴随全市数字校园工作的深入开展,数字校园建设工作及数字校园深入应用推进工作越来越常态化、广泛地开展,全市范围内的数字校园工作需要有更加密切的协调、沟通、交流、分享等工作,以提高工作效率,建立数字化工作方式,建立数字校园实时互动云服务。这一服务将在视频互动类功能系统的基础上,进行定制和优化,提供灵活、可扩展的应用界面,便于整合和嵌套应用,为全市数字校园管理与云服务系统服务。该服务支持同步网络化会议参与及多模式的交流、协作功能,支持不少于1000并发度规模的并发用户,稳定度高。同时,该服务支持异步交互功能,支持在线活动视频的录制、标注、精细化浏览与应用。

2.数字校园环境下的在线学习云服务

在推进数字校园建设的进程中,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关注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特别是在学生数字化学习体验、学习方式变革等方面的应用。为节省各实验校离散、多头化的建设资金投入,增强实验校在教学应用创新方面的发展动力,北京市教委拟在数字校园公共管理和云服务平台中提供在线学习云服务。在线学习云服务将支持网络化课程、研究性学习、微课程学习等多种数字化学习方式形态,满足学校多元、开放的学习方式应用探索。

3.数字校园环境下学科融合应用汇聚与共享服务

推进个体学校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融合是数字校园建设的最终目标。在这一进程中,学校、教师在实践中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支持学科应用的重要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开始超越人们对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需求。为此,为引领全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服务于学校教与学深入发展的诉求,建构数字校园环境下学科融合应用的汇聚与共享服务,北京市教委通过集中的汇聚、推介、分享,促进支持教学实践融合的学科性应用大规模、深层次地应用。一方面,搭建数字校园应用深化的应用汇聚和分享服务;另一方面,在全市范围内征集、购买和倡导开发学科性的应用,对开源的应用进行编目整理,对高可用性的商业应用进行购买推送,对网络商店中的学科性应用进行关联,从而形成全市数字校园建设指向教学融合实践的一站式应用服务,并支持面向学科应用的经验分享和交流。

9.3.2 迈向智慧校园建设,基于实验成果打造数字校园示范校

当前,北京“智慧校园”建设态势正逐步呈现。“智慧校园”具备“智慧北京”的基本特征,即宽带泛在的基础设施、智能融合的信息化应用和创新可持续的发展环境,它是数字校园发展到更高阶段的形态。“数字校园”关注常规的教学、管理、科研、服务、生活等信息化建设,而“智慧校园”的特点是泛在化、云端化、物联化、集成化、智慧化,实践智慧提升更全面的感知、更充分的整合、更深入的互动、更广泛的引领创新、更加可持续的发展。除了数字校园所涵盖的范围外,北京市教委更强调校园的社区化、社会化属性和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服务理念,要充分利用现代云计算、物联网、web2.0、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实现对传统校园各项活动的优化和整合,将学校建设为数字智能、安全和谐、节能环保、美丽和谐的新时代校园。

与此同时,北京市教委进一步推动智慧校园建设服务学校、区域教育质量提升与均衡发展的时代要求,以教育改革与发展诉求牵引中小学数字校园发展,推动新高考背景下教育信息化数据环境、课程环境、个性化学习(分层走班)环境的建设,推动集团校、集群校等“深综改”实践形态的数字化、网络化和互联网化发展。

以百所数字校园实验校为基础,北京市教委遴选一批具有上述发展动力、能够驾驭和理解新技术优势潜能的学校或集团校,开展智慧校园建设实践。

9.3.3 建构教育数据体系,推动数据视角下的智慧校园发展

随着数字校园工作的推进,大量教育教学数据不断积累,学校越发关注教育数据体系的建设与应用。整合各类教育教学数据,开展数据挖掘分析,不但是优化服务教育教学流程、提升个性化服务水平的基本途径,更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决策能力的必经之路。北京百所数字校园三批实验校建设工作中,涌现了一批教育数据分析的典型模式和案例,形成了“大数据分析,数据体系建设先行”的鲜明、务实特征。例如,朝阳实验小学,以全流程数据为支撑开展数据分析。该校在数字校园建设中,从建立学生档案、教师档案入手,汇总了与两类主体相关的所有核心信息,形成了学校“数据体系”。在数据体系指导下,通过多种数据交换整合方式,实现数据全面汇聚,继而在全面汇聚的数据资源基础之上,开展德育评价、成绩分析等各类分析应用,支撑教育教学流程优化和学生个性化诊断与培养,为整合大数据支撑教育教学优化探索形成了典型案例。又如,北京市第十中学打造学校“数据基础设施”,在数字校园建设工作中,高度重视数据资源的整合和管理,提出了以“数据中心”为基础的数据交换整合和开放服务架构,通过数据中心,有效整合学校现有各类数据资源,形成了统一汇集、规范管理、开放服务的数据管理模式,并为学校各系统提供了数据服务,为学校的数据管理、应用以及后期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支撑资源。

综上,数据越来越成为推进教育信息化深化发展的关键,其应用方向指向多个方面,以数据为支撑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自主学习和适应性学习;与精细的教学设计相结合,支持精准调优教学;与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相结合,升级基于数据的管理精准决策。这对教育数据体系建构与发展带来新的需求,北京市教委迫切需要开展如下工作。

第一,开展数据体系的建构。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面向区域、面向学校的数据规划,在行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数据环境。

第二,数据“伴随式”采集环境的发展。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的数据采集环境发展路径,与物联网技术环境等新技术环境结合,建构“伴随式”数据生成环境。

第三,大数据支持的挖掘、分析与应用。加大数据建模、分析和挖掘等应用的研究工作,提升数据面向应用的发展价值。与此相对应,全市数字校园应用推进的工作也要迁移到基于数据的应用环境中来,开展全市教育信息化应用环境的监测与评估,提升基于数据的数字校园管理与发展的效能。

9.3.4 建构与“互联网+”环境相适应的智慧教育发展生态体系

云计算及移动计算的发展推动了社会信息化发展的转型与提升,与此同时,大数据、物联网、虚拟现实、AI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向移动化、泛在化、数据化、高体验性等方向发展。泛在互联、深度体验、可持续发展的新一代数字校园——智慧校园——在走向实践,探索以智慧校园内涵为特征推进首都数字校园新发展的路径,推动移动智能终端的泛在化,融合“互联网+”应用生态,推动学习服务的发展,推动“清朗的”教育网络应用空间,建设泛在、安全、智能、环保、节能的智慧校园。

在上述背景下,为进一步适应技术环境的整体发展,适应信息技术面向教育教学融合的学科性发展,信息技术应用越来越深入地指向学科教学,信息化体系建设应迈向智慧教育发展生态体系,这一体系应该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这一体系应该是开放的,它能够与“互联网+教育”对接、融合,能够包容、拓展、使用互联网教育服务。

第二,这一体系能够适应区域智慧教育整体发展的诉求,在“学校自主”发展模式、“区校合作”私有云发展模式与“区校网”混合云发展模式等方面开展模式选优与实践,探索面向互联网的“混合云模式”新一代数字校园建设,推动互联网云服务的融入,推动区域集约化、信息化建设模式的落地开展,探索新一代数字校园发展区域机制。

第三,与上述发展相适应,北京市教委需要完善标准规范体系,需要优化业务流程与创新服务模式,在高效与精致管理、精准与高效服务、跨专业的专家协同等方面,形成支撑智慧教育有效发展的环境。

第四,评估与自动化监控体系建设。推动区域智慧教育的发展需要动态、精准和有效的多维度数据支持,变“盲目”为“明晰”,变“经验”为“实证”,变“平均投入”为“绩效导向投入”,基于“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云服务平台”现有功能与服务基础,进一步拓展信息化系统数据采集器的种类和接口规范,形成丰富的信息化系统应用监测与评估平台。

上述方面的发展需要北京市建构“互联网+”时代智慧教育发展生态体系。

9.3.5 助力教育现代化发展,加速数字校园学与教方式变革

当前,随着教育改革与发展进程的深入,基础教育领域的课程改革、教育“深综改”、新中高考改革等,形成了课程、学校及区域办学和评价等全方位联动的改革实践,教育改革形成了“组合拳”的整体发展态势,教育发展也越来越进入了“深水区”。因此,在新阶段的数字校园发展进程中,北京市教委一方面紧紧围绕教与学的过程,推动课堂教学、学生学习方式的深刻变化;另一方面,要助力上述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诉求,以这些改革业务重难点问题解决和突破为出发点,如分层走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等工作的开展,以推进集团校、集群校的跨校区网络教研为突破口,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发展,适应时代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在新阶段数字校园建设中,在教与学方式变革的实践方面,北京市将以构建立体化的学习环境为出发点,首先建设一批多功能形态的“数字化学习中心”。这些中心或与教室形态创新发展结合,或与图书馆功能开放结合,或与学校走廊空间文化建设结合,或与未来教室环境打造结合,让学生能够在半监控、半自由的环境下科学规范地使用互联网学习环境,获得健康有益的信息,以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其次创设一批在线学习课程、混合式网络课程,推动学校校本课程的网络化、实践化、体验化,使课程突破传统的课程形态,支持多元化的开放、混合,促进深度学习体验。最后进一步开展机制创新、评价模式创新,如综合评价的开展,推动广泛的数据采集,建立适应互联网需求的学分认可机制,使评价充满灵活性,适应泛在学习环境下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融合发展的时代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