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引领信息化环境下促进师生全面发展的育人环境生成
在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的实施推动下,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发展带来了全面育人环境的提升。一批数字校园在建设阶段重在需求挖掘、系统研发、应用模式探索,在教育教学主流业务方面开展了深入的信息化应用探索,围绕翻转课堂、平板电脑教学、多媒体远程教学与研修、教师专业发展等进行了深入的实践探索,并持续深入推进。二批数字校园建设阶段就呈现出了直指教育教学核心的特征。在数字校园第二批实验校中,一批学校探索了将线上课堂和线下课堂相结合,网络课堂和实体课堂相结合,课前、课中、课后全线贯通的新模式,在激发学生兴趣、尊重个性、满足个体需求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为实现信息技术生根教与学做了积极尝试。
从整体来看,百所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促使北京教育改革与发展迈向了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取得了多层面的影响,它体现在教育系统发展微观、中观和宏观多个层面上。
第一,学校办学理念发展。伴随数字校园的发展,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教学产生系统性融合实践,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体发展,引导一批学校开始重新思考学校价值,如以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为龙头,引导一批学校在常规课程体系重构、媒介素养、基本素养、信息化能力等方面深度思考,深入实践。
第二,学校办学内涵发展。新的信息化环境下的模式需求及“互联网+”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服务的创生,为提升学校办学内涵提供了资源基础。在数字校园建设的带动下,学校以信息化需求为导向,引发了新的变化。
第三,学校办学能力发展。数字校园建设推动了教师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教学发展,推动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实践自主、合作、探究模式的教育教学活动,促进了教师现代职业能力的发展,整体提高了学校教师队伍的水平,推动了学校信息能力建设,提升了学校办学能力。
第四,学校内容创新。伴随数字校园实施,信息技术要素的融入支持了学习内容的变化。学习内容与现实时空和虚拟时空整合,形成了学习内容与学习环境的重新设计,使教室环境服务于教学设计的新要求,从而推动班级学习空间向虚拟的网络空间开放。
第五,教学方式变革。伴随信息技术向学科渗透,向学与教渗透,教与学方式产生深刻变化,带来了教学方式的革新。在教学方面,过去教师备教材,现在备学生,教学走向了科学,这是对教学常规的调整。在学习方面,越来越多的网络化学习、数字化学习、基于多媒体的学习以及走向互联网的在线学习方式日益创生。
第六,评价方式深化。信息技术(特别是移动计算技术、物联网技术等)的发展推动了教学评价从终结性评价到过程评价到学习评价的发展,技术助力了对教育本质盲区的突破,学生的全过程数据越来越成为实践的主题,原来不可能的评价方式现在可以实现。
第七,学校办学社会责任发展。数字校园为学校建立学校层面的开放和联通,推动资源的开放性、学校的联通性,提升了传统优质学校的辐射能力、共享能力、共建能力,为优质教育资源的汇聚和创生提供了技术基础保障。
第八,教育教学业务创新发展推动教育体制机制变革实践。虽然数字校园实验校建设都聚焦在“学校”层面上的信息化融合落地,但从业务视角来看,受关联的业务支撑,数字校园发展带来了校、区、市多个层级上的管理制度、评价制度、教育体制的变革,为“互联网+”时代教育再发展提供了实践经验与示范案例。
在数字校园实验校带动下,中小学学生学习兴趣得到激发,个性化需求得到满足,学习成绩和教学质量得到提升。教师的问题诊断和教学优化能力得到改进。学校管理效率和办学效益全面提升。北京第七中学学生的口语测试成绩普遍提升10%以上,部分提升达到30%;英语听力成绩提升11%,考试成绩提升15%。昌平一中近年高考成绩在区内遥遥领先,重点本科升学率在50%以上,每年都有多名学生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名校录取。第九十四中学在实施数字校园后,高考本科率也从66%发展稳定在近三年的100%,一本率翻一番。“数字校园实验项目”的实施,整体上创生出信息化环境下的育人模式,助力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一方面是优质教育资源更多、更广的创生和生成,另一方面带动了全面育人环境的整体生成与优化,进而支持学校从传统的班级模式向兼顾个性化、服务学生个性发展的模式转变,体现了划时代的实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