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东城区数字校园及全区教育信息化发展(1 / 1)

按照《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工作方案》《东城区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东城区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等要求,东城区先后有9所学校实施了市级百所数字校园实验校建设,25所学校实施了区级数字校园建设。通过市、区数字校园建设,东城区形成了以顶层设计为核心、网络建设与数据应用建设并重的区域信息化建设指导思想,并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等探索与构建培养学生自主、合作与创新核心素养的教育环境和教与学方法,构建以数据为基础的教育管理与决策的支撑平台和工作机制,极大地提升了区域教育信息化水平,向区域教育现代化迈出了最重要的一步。

5.2.1 全区中小学数字校园工作基本概况

北京市数字校园建设是“校校通”的升级工程,突出了项目统筹规划及建设与应用并举的核心目标。首先,区教委高度重视数字校园建设引领与示范作用,达成了紧抓数字校园建设机遇、促进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共识。成立了主管主任为组长,相关科室及信息中心组成的工作领导小组。并进一步明确了各方职责,即区教委信息办牵头负责项目的各方协调,信息中心负责指导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财务部门负责资金保障的职能,形成了职责明确、工作有序、效率突出的工作机制。其次,组建校长负责的学校数字校园建设工作小组,汇聚各部门人员,以学校发展规划为蓝本,编制数字校园建设规划(3~5年),统筹工程的实施与管理等工作。

在项目实施中,东城区突出了专家引领的作用,抓住学校发展规划及数字校园建设方案两个核心,“以评促建”“以评促用”“以评促提高”,不断推进学校数字校园整体建设水平。区教委先后聘请王陆教授、杨卉教授、温红博教授、张秋玲教授、李玉顺教授、方海光教授、骆力明教授、张鸽副教授、武装主任、田鹏副主任等一批专家作为东城区数字校园专家指导组成员,为区域及学校提供指导服务。在专家引领下,2013年完成景山学校、府学小学和北京市第一零九中学三所数字校园实验校的建设工作,2015年完成一六六中学、北京二中和史家小学建设及验收工作,2016年启动第三批四小、光明小学和五十中学三所学校数字校园建设。在市级数字校园工程的带动与示范下,区域内也有25所中小学完成区级数字校园建设工程。

5.2.2 学校数字校园建设所取得的成果

1.数字校园建设提升了学校对信息化的认识水平,组织机构、规章制度不断完善,形成了可持续发展态势

学校的数字校园建设小组均由学校校长挂帅,以中层干部和骨干教师为核心,他们在认真研究学校发展规划的基础上,明确学校的需求报告,形成学校数字校园建设共识。同时在管理上做到与建设同步,形成与之对应的规章制度。工作上责、权、利清晰到位,提高了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及信息化应用水平,并让教师感受到信息化在提高工作效率、减轻重复性工作负担方面的作用,数字校园的各项应用不断顺利推向深入。

2.数字校园建设保障了区域学区制教育改革有效推进

按照东城区学区制改革部署,史家小学与史家小学分校以及西总布小学成为新增深度联盟校,与史家实验校成为九年一贯制学校,与遂安伯小学成为优质资源带学校,在盟、贯、带多校区相互集成的基础上形成教育集团式管理模式。面对区域学区制改革课题,史家小学依托数字校园建设,抓住史家教育集团的特点,并与教师、学生、家长需求相结合,建立了集教、学、研、训、评、管、展于一体的史家教育集团网络平台。开放平台能够实现多种应用软件的统一集成、管理、应用等,实现各应用系统间的单点登录、统一用户管理、消息推送与提醒、与CMIS等应用系统数据的对接。其中,教务办公应用及内部协同办公系统实现了教育集团组织机构、总校、分校、年级、班级的层级管理,支持集中维护和批量导入各类用户的人员基础信息和角色,支持学生从入学、分班到毕业等一系列流程的管理和监控,同时,为教师提供了备课、引导学生学习、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管理教学过程的支撑环境。教师能独立进行多媒体环境下的教案、学案、课件等准备,每节课有电子教案、信息化教学设计、配套资源、教学评价、教学反思等,方便教师课前准备工作。家长能与教师实时沟通,并及时查看孩子的学习进度、成绩等,从而形成了完善的家校沟通圈。史家教育集团数字校园项目的实施,很好地提高了集团的管理水平和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出色地实现了区域学区制教育综合改革的目标。

总之,所有实施了数字校园建设的学校都在教育教学管理、开放的教学环境建设等诸多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同时也在区域学区制教育综合改革的推进中发挥出关键作用。

3.大胆实践,智慧校园初步成型

学校在数字校园建设过程中,总结出许多经验,不断将数字校园建设推向新高度。以史家教育集团为例,如图5-1所示,学校借助现代信息化手段,全面建设了集备课、授课、学习、教研、培训、办公、管理、家校互动和信息发布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校园,并根据各部门、教师、学生和家长的业务需求提供交流与分享、文件存储与管理、通知、喜好等服务支持,通过虚拟方式构建支撑人人教、人人学、人人管的网络学习空间,并提供必要的存储、运算和通信空间,使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之间通过教育实践活动形成一个有机的、运动的、和谐的整体。不同类型的人和系统以互补的方式共同运作,为提高教学、育人质量提供有力支撑,为树立党员干部、教师队伍形象打下坚实基础,为学生成长、教师发展、优质资源传播、学校国际化发展提供广阔平台,达到“教学教研智慧化”“教学管理智慧化”“学生学习智慧化”“与社会沟通智慧化”。

图5-1 史家小学数字校园管理架构

景山学校的教材多媒化、资源全面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系统开放化以及影响力辐射全国的景山联盟校平台都在智慧校园探索中做出了突出贡献。这些学校的数字校园建设有力地引领、示范周边学校,并带动全区学校积极推动信息化建设,起到了数字校园实验校应有的作用。

5.2.3 以数字校园建设带动区域信息化工作

1.统一布局,做好区域层面的基础设施升级建设

为了更好地配合北京市教委数字校园建设工程,区教委首先实施了市、区两级光纤链路升级改造,实现带宽2G。其次,在区域内形成万兆骨干光纤高速城域网,互联网出口带宽达6G,中小学千兆光纤接入并实现无线、物联网络覆盖(如图5-2所示)。同时,结合区域学区制教育综合改革要求,为具有盟、贯、带、教育集团等联合办学形态的学校定制相对独立的网络环境,实现这些学校的视频会议、安全监控、网络教研、课堂教学直播等多种应用系统的统一管理和使用,充分发挥了区域网灵活、便捷组网的优势,也为区域改革目标迅速落地实施立下了头功。

图5-2 东城区教育城域网拓扑图

2.区校协同,集约化建设区域基础应用平台

在区域应用系统框架规划设计上,我们遵循管两头、放中间的策略,即管理应用系统用户入口,实现统一用户身份,方便用户一站式登录;管理应用系统数据出口,汇集应用系统数据,实现统一数据标准,交换共享数据,建立数据全息关联,更好地夯实教育分析决策大数据基础,如图5-3所示。同时,开放并扶植各种教育业务系统建设,搭建促进教育应用百花齐放的孵化平台。按照这一指导思想,先后有区域办公平台集群、区域学校网站集群、东城区数字德育网、东城区学习e网通资源平台、东城区教师研修数字化资源学习中心、东城区教师继续教育学习平台、东城区教师网络学习平台、东城区教育综合数据管理平台等接入东城区教育系统统一身份认证平台。

区域教育综合数据管理平台已经汇集了3个系统11个部门116万条教育数据信息,充分体现了区域集约化建设和协同发展的生命力。同时,开展了东城教育云建设,完成区域视频综合应用系统建设、校园安全监控网络建设等硬件集约化建设。

图5-3 东城区教育综合数据管理平台架构

3.形成区域教育基础数据资产化管理模式

东城区教委制定了《东城区教育数据管理办法》及《东城区教育数据管理办法实施方案》(如图5-4所示)。明确界定了东城区教委各科室及全

图5-4 东城区教育数据管理办法编制

部教育单位,在开展教育管理、教育教学和教育督导评价等日常业务或专项工作中,收集、整理、加工各类教育基础数据、业务数据、统计分析数据及专项工作的数据范围,明确东城区教育数据的生产、汇交、保管和利用的教育部门相关单位和个人,并遵守本办法规定的职责,明确规定了区域教育数据的管理机构和职能,在数据生产、汇交、保管及利用等各环节上形成可循的执行办法。

4.建立区域学科融合与创新工作机制

(1)形成常态机制,保障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入融合

东城区在教育教学应用上倡导以科学严谨的态度推进区域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应用研究,建立由教育技术专家、学科教研员、学科教师组成的区域多元研究型学习组织架构,并在区教委层面形成中小教科、教研中心、财务科、装备部及信息办参与的多部门共建常态工作机制,形成对课堂应用研究的有力保障。东城区在跨学科融合教师专业发展及新型课堂教学实践上,形成以专题技术应用为主导,涵盖研究、培训、课堂实践、评价、反思与改进的工作流程。区域中交互式电子白板、高中语文双课堂教学、小学组合式阅读教学、翻转课堂、微课教学、平板电脑教学等各类新型教学研究项目百花齐放。其中,东城区教委引入网络环境下基于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改善的研修模式,对27所中小学350位胜任、成熟、新手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开展大数据分析,对教师课堂提问的问题类型开展大数据分析,并获得了问题类型在开放性、批判性及创造性三个维度上的区域常模,提高了教师信息素养并丰富了教师的成长路径,如图5-5所示。从2012年开始,东城区教委分三批在全区中小学征集参与试点学校(第一批8所试点学校,第二批9所试点学校,第三批9所试点学校,共26所学校近400名中小学教师),组成项目校级培训教师团队。在课堂教学行为大数据的支持下,东城区教委按照经验学习模式的四个阶段——具体经验获取、反思性观察、抽象概括和积极实践,有目标、有针对性地发展新手教师、胜任教师和成熟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在项目实施中,研修教师能够学习并掌握基于课堂教学行为大数据的课堂观察方法与技术,提升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力,掌握基于技术的教学反思方法与技术、应用抽象概括的方法与技术,并聚焦课堂教学实践行为的改进,在丰富、完善、培育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基础上,促进课堂教学行为的改进,优化教与学过程。整个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信息时代背景下教师必备的专业知识内容及网络学习方式,促进教师知识、技能与理念更新,开创了在信息技术与网络环境下新型教师研修内容与方式的新途径。

图5-5 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改进

三维(3D)创意设计课程更是具有区域品牌效应。设计三维(3D)创意设计课程的微信群人员遍布全国十几个省份,他们通过微信群组织400余名教师进行教学研讨。开发小学、初中及高中学生的A、B、C三个版本的“三维创意设计”辅助教材(如图5-6所示),为区域培养“三维创意设计”主讲教师120多人,近千名学生接受学习,以动手及展示为主的教学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在全市及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

图5-6 三维(3D)创意设计课程文字及视频教材

(2)以“大数据”为依托,打造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孵化基地

2016年4月,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协同创新大会上,东城区基础教育大数据实验室揭牌。这是在东城区教育综合数据管理系统建设项目取得初步成果后,与之配套建设的未来信息化核心应用项目。它以东城区基础教育大数据实验室为平台,汇集国家级重点高校和中科院相关领域专家,聚焦当下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和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创新,为域内有志开展深入研究的教师提供高端智力研究协作与区域大数据分析支持平台,兑现让教育信息化体现出教育改革未来和教育活力的承诺。现陆续有高中语文专题“双课堂”教学项目、小学语文组合式教学项目、中小学生肥胖干预项目进驻大数据实验室。每个项目都集中一批全国一流专家,他们借助区域数据管理平台实现各项目数据采集、跟踪、分析、评估,在科学指导、尊重教育规律的前提下,让大数据实验室成为区域教育改革创新应用的孵化基地。首批研究的三维创意设计课程项目,经过三年研究与实践取得瞩目成就,本学期被正式移交给东城区青少年学院在全区推广。在“大数据实验室”运作上,东城区形成鼓励学校、教研单位及一线教师开展各类创新应用实践探索的激励机制,在“先试点、再推广”“先试验、再接入”的原则下,积极推动区域教育创新应用的有效孵化和成果转化。

(3)丰富数字资源,实现全区学生自主选择兴趣课程

在新型数字资源环境建设上,面向学生学习服务的数字资源形式、内容与数量不断丰富。“学习e网通”平台上,提供中小学精品常态同步课程6000余节,初三、高三“名师系列”辅导课程162节,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特级教师课程634节,三维创意设计课程22个主题,初、高中化学、物理数字仿真实验378个及“知网”相关教育类期刊等。此外,开始了网络环境、数字环境下的新课程实践,基于互联网创建的三维创意课程、科学课程、数字科学家课程已深入中小学及校外教育单位。另外,为区域青少年学院人才培养开启创新模式,构建全区自主选课课程平台,发布从小学到高中覆盖各学段丰富多彩的个性化选修课程,学校及学生个人可根据需要进行网上选课。目前,已在和平里学区进行试点并开设90余节学院日主题活动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未来东城学生能享受自主选课、定制化课程、多元化学习等新的教育供给方式,极大地满足了不同类型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5.2.4 东城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区域特色

“以点带面、点面结合谋全局,科学引领促发展,脚踏实地做工作”是东城区教委信息化工作特色的集中体现。

区域“校校通”工程完成后,区域信息化建设走到了应用发展的瓶颈区。信息孤岛、设备快速更替冲击着以往的建设理念和工作方法,甚至使人对未来产生困惑和犹豫。此时数字校园专家提出的信息化建设顶层设计思想,给区域信息化建设带来前进的曙光和动力。区教委派多名骨干教师参加了市教育信息中心组织的信息化建设顶层设计专项培训班,与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高校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完成了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顶层设计方案、区域教育信息化数据体系标准规范研究、东城区教育数据综合管理与决策支撑平台总体设计方案、东城区教育基础信息数据结构规范、东城区教育数据管理办法以及东城区教育数据管理办法实施方案等一系列顶层设计工作。数字校园建设,带动盘活了区域全局的发展思路,形成点面结合谋发展、相互支持共促进的良好局面。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应用是一项科学严谨的研究性工作,更是信息化建设成功的关键环节。东城区教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力求不盲目跟风,在区域层面组建由权威教育技术专家、教育评价专家、课程建设专家、区域学科教研员、高级教师为成员的专家团队,深入学校,走进课堂,以科学严谨的态度,细心指导每位教师进行教学方案设计,并在过程中做好监测与评价,做到阶段有总结有评价,形成研究、培训、课堂实践、评价、反思与改进的工作流程。区域中交互式电子白板、高中语文双课堂教学、小学组合式阅读教学、翻转课堂、微课教学、平板电脑教学等各类新型教学研究项目有序推进,使人们感受到专家引领的丰硕教学实践成果。

随着信息化建设步入深水区,区域信息化建设难度陡增。早期信息化建设更多是购置设备,建设网络,而今是以教育教学业务为基础,以构建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创新核心素养环境为目标,以教育大数据为依托,指导教与学的全过程创新。因此,应用系统、数据统筹管理将起到关键性作用。这些工作涉及单位组织结构、管理流程,也带来新的岗位、新的工作任务,打破了长久以来已经习惯的工作思维方式与工作要求,难度可想而知。是发展还是等待?我们选择了对教育信息化最为有利的发展,在策略上摒弃重建轻管、应用系统信息孤岛等弊端,以科研为先导,以顶层设计规划为基础,以规章制度为保障,统筹同步规划,分步实施。特别是在区域数据环境建设上,创新性地提出教育数据资产化管理模式,配套制定了《东城区教育数据管理办法》以及《东城区教育数据管理办法实施方案》。尽管工作中困难重重,历尽艰辛,但脚下已是通向教育现代化的金光大道。

回顾东城区教育信息化建设之路,留给我们最深的感触就是要着眼宏观及未来,把握微观与眼前,深入做好多方协作,形成区域信息化建设合力,脚踏实地,以教育改革创新为核心,构建区域信息化建设顶层设计,并让制度与机制成为信息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后盾。另外,在设备配置上要克服盲从,克服跟风,一切从需求出发,技术上实用、够用、好用就是最好、最有效的选择。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东城教育改革之舟在“互联网+”及“大数据”浪潮引领下,向着办好人民满意的“国际化、现代化”东城教育目标再次扬帆起航!在信息社会大数据背景下,东城教育信息化建设蓝图越来越清晰,东城教育人会继续发扬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精神,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更大视野下,做到互利互惠,协同共创更加美好的教育信息化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