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数字校园实验项目引领下各区教育信息化发展(1 / 1)

5.1 数字校园驱动的各区教育信息化整体发展

5.1.1 数字校园实验项目加速了各区教育信息化深化融合的发展进程

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引领了首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实践进程,以系统观、生态观推动教育信息化面向教育教学业务深度融合的发展,通过政策引导、数字校园实验校机制建构、一定数量的市级数字校园实验校任务承担以及数字校园实验工作动态工作机制实践进程推进,加速了各区教育信息化在“十二五”期间的实践步伐,强化了各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的基础保障,提升了学校信息化深度融入教育教学业务的能力,建构了各区基础教育信息化指向教育教学融合发展的决策服务与管理生态体系,推动了各区教育信息化面向教育教学业务创新与变革以及服务于教育供给侧改革的保障能力。

5.1.2 各区教育信息化呈现了多元化发展路径,指向智慧教育环境发展

由于区情不同以及各区教育发展水平不同,教育信息化在全市各区发展的路径及方式也各不相同。一些区由于教育发展水平高,经济保障条件好,在2009年“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启动之初就呈现了区、校两级的多样化应用探索,一些区主动开展了中小学数字校园探索,而大部分区处于教育信息化从接触迈向应用的初级阶段。这种差异性的发展状态在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实施带动下,通过方案评审、专家培训、外出考察、数字校园建设与实施推进、数字校园指向教育教学融合的开展,以及全市范围内的数字校园研讨、成果交流及行动性的实践智慧分享,为全市各区以及参与学校搭建了规划、设计、实施、优化、运维和评估数字校园的全域平台,为教育信息化指向教与学方式的创新,创建泛在育人环境,提高教育质量,发展智慧教育,促进北京市基础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提供了崭新的实践环境,并呈现了指向这一终极发展状态的多样化实践路径,或求实求稳,或求新求变,或高位规划、全面实施,或区校联动、迭代前行。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推动了全市各区大视野、高站位、真实践、求实效的教育信息化融合实践之路,并取得了真切的实践成果。

5.1.3 全市代表性区教育信息化发展在数字校园驱动之下的显著特征

1.从管理交流类应用走向学与教核心业务融合创新的深度应用

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加速了各区参与学校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深化的实践进程,通过与办学特色结合,与教育教学核心业务流程结合,与师生生命成长的生活体验结合,推动了学校层面上的信息技术应用从管理、交流向学习、教学方式创新深度发展。

2.从教育信息化专业化建设向多业务领域协同共进的应用推进

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在求真、务实的实践推进过程中,通过自下而上的融合创新实践,深刻地阐释了如下理念,即推动信息化应用深化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学校内部多部门协同,如学校的教务、校本研修与校本教研等的协同,需要学校外部多专业领域的协同,如区域教研、行政、第三方技术服务等的协同。实践上,教育教学业务的职能化、部门化管理结构与信息技术推动的教育教学业务流程重构、再造所需要的扁平化、联结化管理结构有着内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的实施推动了各区上述层级的实践,生成并传播着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的协同共进理念。

3.基于教育大数据和适应学生自主个性化学习需求的泛在、自主、精准、高效学习环境的建构

伴随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如云计算、移动计算、富媒体技术等,以及信息技术驱动的社会发展变革,“互联网+”行动推动着教育云服务信息化的生成与发展,信息技术支持常态化的教学应用以及服务学与教创新变革实践的可行性在显著增强,数据对于教育教学多层级的意义在进一步张扬,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教育教学应用为教育数据“伴随式”采集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适应学习者个性化学习需求的泛在、自主、精准、高效的学习环境正快速发展。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为各区及其参与学校理解教育信息化的未来趋势提供了实践平台,更为参与学校领导、管理人员及其师生创生、接纳、主动探索实践这些新型学习环境提供了前瞻性的动力之源,从而为教育信息化指向学习的服务的提供与学习者个性化、适应性学习的开展注入了活水。

4.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向学习方式变革以及教育综合治理的全域推进

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的开展顺应了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势。一方面,自2001年的新课程改革进入了“高原期”,自主、合作、探究等教学方式能够更广泛地融入“面广量大”的常态教学实践中;另一方面,教育改革“深综改”(深化基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简称)诉求所推动的教育供给侧改革需要优质教育资源的汇聚、内生及快速发展,信息技术的功能已经超越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辅助”,正从多维度、全方位融入教育教学系统,并指向学与教方式创新、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优质课程资源同步或异步的在线传播、名师资源的网络服务与研修、学校及教育集团教育资源的协同创生、区域教育各类业务部门及专业职能的合作重构。教育信息化发展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全域推进至教育系统全部生态,并正成为解决教育改革难题、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托。

5.从个体学校、个体应用试点建设到基于云模式的区域整体推进

伴随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的三批次实施,前瞻性城区数字校园项目实践的探索,以及后来居上者城区数字校园区域整体规划与推进的实践,清晰地呈现了区域中小学数字校园发展的实践途径,即从个体学校、个体应用试点建设到基于云模式的区域整体推进,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在试点创新与常态集约、个体学校特色发展与区域整体高效建构等维度上展现了清晰的实践智慧。

6.探索形成了促进学校数字校园系统化发展的全域生态观

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的实施,建立起了在新的阶段推动信息技术面向学校教育教学系统化发展的支撑体系,在市、区、校三个层级上形成了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立体化体系,有力地促进了各区为适应数字校园建设与发展建立新的组织机制,同时,伴随教育信息化大环境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教育”环境的生成与发展,各区及学校感知到了互联网时代教育信息化机制体制重构性的“内隐性”需求,即建立与数字校园深入发展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管理机制、应用发展机制(特别是跨部门、跨领域、跨专业的协同机制)、评价与优化机制等,一些区已经开启了促进学校数字校园系统化发展的全域生态,并延展到组织机制重构等层面。

综上,这些年来,在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的带动下,全市范围内的各区都开展了以数字校园为抓手的新型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各区教育信息化都呈现出面向信息化深度应用、整合优化、推动各区教育信息化整体深化发展的新特征,如东城区、海淀区、朝阳区、大兴区、密云区、通州区、房山区等。鉴于篇幅关系,接下来介绍北京市四个代表性区域在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助力、引领下的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阐述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带动的北京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上述内涵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