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5年起,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开展年度滚动评估工作,设立了市级“数字校园星级示范校”称号,旨在激励数字校园实验校不断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以评促用。如前面所述,为保障星级实验校评估客观、公正,北京市先推出了数字校园项目评价指标体系,以此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根据实践效果,遵循信息化发展客观规律,适时调整思路,逐步回归教育教学核心业务,再度完善扩展,形成了信息化应用水平评估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从学校核心业务角度考察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全要素、全过程的支撑作用,重点聚焦信息化应用情况和实际效益,关注技术与业务的创新融合,加强对可量化指标的考察,在现阶段发挥着重要导向作用,为全市中小学信息化自我评估提供参考和指导,引导北京市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方向。
4.5.1 实践应用方法
1.评估工作步骤
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星级学校评估工作采取年度滚动评估,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以数字校园实验项目评估为例,主要程序包括学校自评、专家预评、现场综合评估、师生满意度调查、北京市教委综合评议等环节。
(1)学校自评
实验校依据评估指标体系开展自评自荐,填写《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校项目学校自评报告》,全面梳理自身成果,提炼量化指标,如实填写自评报告并提交相关证明材料。
(2)专家预评
北京市教委组织专家评审小组,对各实验校报送材料开展审阅和评估,专家依据指标体系对学校自评报告进行审查,对有必要的,赴实验校实地考察学校实际成果情况。
(3)现场综合评估
北京市教委组织专家评审小组开展现场综合评估,采取由学校汇报、专家现场评审的方式,多方考察学校数字校园建设及应用情况。
(4)师生满意度调查
北京市教委组织面向实验校发放满意度调查问卷,由学校在校教师填写问卷。其中,上交问卷数量要超过该校在校教师人数的50%。
(5)北京市教委综合评议
北京市教委基于专家预评、现场综合评估、师生满意度调查三方面结果开展综合评议。综合评议中,专家预评及现场综合评估占比80%,师生满意度反馈占比20%。
2.学校成果提炼
学校成果提炼主要由各学校参照评估指标体系,与细化指标一一对应,梳理形成指标化的成果清单。以数字校园发展水平评估为例,学校成果提炼包括如下内容。
(1)应用情况成果提炼
“教育教学”类应用,主要从以下方面描述并提炼量化指标:
智能教室、在线互动教学空间等环境设施建设情况;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开发、共享等情况;在线课堂、互动课堂等教学过程类系统建设情况;成绩分析、综合评价等诊断分析类系统建设情况;是否实现了常态化应用;其应用场景、应用频率、用户反馈等如何;学校如何实现了技术与业务的良好融合;在系统使用过程中,学校探索形成了怎样的创新模式,或有哪些特点、亮点和创新点。
“教育管理”类应用,主要从以下方面描述并提炼量化指标:
是否建设了教务管理、行政办公、人事管理、后勤管理、文化宣传、教学考评等类型的系统,情况如何;哪些系统实现了常态化应用;其应用场景、应用频率、用户反馈等如何;学校如何实现了技术与业务的良好融合;在系统使用过程中,学校探索形成了怎样的创新模式,或有哪些特点、亮点和创新点。
“多元协作”类应用,主要从以下方面描述并提炼量化指标:
是否建设了家校协同、跨校协作、多级协作、社会化协作等类型的系统,情况如何;哪些系统实现了常态化应用,其应用场景、应用频率、用户反馈等如何;学校如何实现了技术与业务的良好融合;在系统使用过程中,学校探索形成了怎样的创新模式,或有哪些特点、亮点和创新点。
(2)实际效益成果提炼
“人才培养”类效益,主要从以下方面描述并提炼量化指标:
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哪些实际效益,包括学生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提升、教研水平提升等。
“学校管理”类效益,主要从以下方面描述并提炼量化指标:
学校在管理方面取得了哪些实际效益,包括管理效率、决策分析水平、应急响应能力等方面,如缩短办公时间、节省办公经费、提高教职员工满意度等,加强学校大数据资源建设、综合统计、挖掘分析、监测预警、决策支撑等,加强学校应急预案、反应能力、应急保障能力等。
“示范带动”类效益,主要从以下方面描述并提炼量化指标:
在信息化经验交流、典型案例示范等方面取得了哪些提升和促进效益,如针对上述应用成果经验开展或参与过的相关交流、研讨的情况,学校应用成果是否对其他学校、区产生过良好的影响和带动作用。
(3)持续发展能力成果提炼
“特色与创新”方面的持续发展能力,主要从以下方面描述并提炼量化指标:
总结学校应用创新能力如何,如业务模式创新情况、信息化技术创新情况、技术与业务融合创新情况等。
“数据体系”方面的持续发展能力,主要从以下方面描述并提炼量化指标:
总结学校数据资源保障能力如何,如是否建立了数据资源分类体系,是否应用管理系统,数字资源采集、管理、更新以及外部资源引入等方面的机制是否完备。
“制度与机制”方面的持续发展能力,主要从以下方面描述并提炼量化指标:
总结学校信息化制度与机制方面的保障能力如何,包括学校信息化总体规划的合理性、延续性和可实施性;相关制度是否科学完善;是否专门建立了促进信息化和教学业务融合的制度和机制;有何特色做法和创新模式。
“人才队伍”方面的持续发展能力,主要从以下方面描述并提炼量化指标:
总结学校信息化人才队伍方面的保障能力如何,包括信息化人才团队规模、结构是否合理,工作流程是否规范,团队是否稳定,团队人员的信息化领导能力、项目规划能力、需求转化能力、应用推广能力如何,是否有科学的人员组织、培养计划和晋升机制,有何特色做法和创新模式等。
“资金保障”方面的持续发展能力,主要从以下方面描述并提炼量化指标:
总结信息化资金保障能力如何,包括学校在数字校园建设、推广方面经费投入计划是否完备,有何后续经费保障措施,有何特色做法、创新模式等。
“技术保障”方面的持续发展能力,主要从以下方面描述并提炼量化指标:
总结学校信息化技术与安全保障能力如何,如容灾备份、系统安全等方面的相关制度、设备、工具、预案等情况。
3.学校成果征集
学校成果征集主要采取学校提交自评报告的形式,由学校基于提炼总结的成果清单,参照北京市教委提供的《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评估学校自评报告》模板,完成成果内容的填报。同时,学校可附带提交相关证明材料、成果文件等各类可体现学校成果的资料,格式不限。
《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评估学校自评报告》总体由六部分构成:
(1)学校基本情况及信息化现状概述
简要描述学校沿革、发展目标、办学理念、办学特色等基本情况,以及学校信息化现状,包括网络及基础设施、应用系统、数据资源等。
(2)特色与创新点
结合学校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实际取得的成果及学校自身特点、优势等,阐述学校在信息化常态应用中总结的特色做法与创新模式。创新模式可从业务模式创新、融合实践创新等方面进行描述。其中,业务模式创新包括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对学校教学及管理等业务流程的优化及提升;融合实践创新指在学校信息化常态应用中,实现信息技术、数字资源与业务的深度融合。
(3)应用情况
结合学校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实际取得的成果,依据评估指标阐述在学校“教育教学”“教育管理”“多元协作”等核心业务中的实际应用情况及融合程度。例如,学校如何开展信息化常态、深入应用,系统如何切入学校已有业务流程,实现与业务的深度融合,其具体做法如何。包括以下方面:①教育教学方面,针对“教与学”和教师教研两方面,重点描述数字化课堂环境建设应用情况、数字化资源建设应用情况、数字化教学方式的软硬件支撑水平和应用情况,以及利用信息技术开展个性化诊断评价的应用情况;②教育管理方面,重点描述学校在日常行政管理、文化宣传、考核评价等管理类工作中,信息技术、信息资源的支撑水平和应用情况;③多元协作方面,重点描述学校在与外部开展合作协同方面应用信息化的水平,包括家校间的互动协同,多个学校间的协作共享,与国家、市、区等各级管理部门间的合作协同,以及与各类社会商业机构间的合作协同等。
(4)实际效益
实际效益是指通过开展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应用,学校在核心业务领域取得的实际成果或预期效益,主要参照评估指标从“人才培养”“学校管理”“示范带动”三个方面描述。包括以下方面:①人才培养实际效益方面,重点介绍在学生和教师培养方面应用信息化所取得的实际效益,如应用信息化技术在提升学生学业成就、合作与交流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以及对教师在专业化发展过程中的积极作用。②学校管理实际效益方面,重点介绍在提升学校管理水平方面应用信息化所取得的实际效益,如工作效率提升、决策能力提升、应急响应能力提升、办学质量提升等。③示范带动实际效益方面,重点介绍学校信息化成果所发挥的示范带动效应,如经验交流辐射效应、典型应用案例带动效应等。
(5)持续发展
重点描述学校在特色、资源、机制等方面的支撑保障水平,从而体现信息技术应用成果所具备的持续发展能力,主要参照评估指标从“数据体系”“制度与机制”“人才队伍”“资金保障”“技术保障”五个方面描述。第一,数据体系方面,可从学校数据分类体系建设水平,数字资源采集、管理、更新机制,同外部数据资源共享情况等方面描述。第二,制度与机制方面,主要从学校信息化规划、信息化融入教学的保障机制等方面描述。第三,人才队伍方面,主要从信息化团队的规模、结构,以及团队人员的能力水平、人才培训等方面描述。第四,资金保障方面,主要从学校在信息化建设、推广方面投入的情况及后续计划进行描述。第五,技术保障方面,主要从系统容灾、备份机制、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等方面描述。
(6)建设感悟
开放性地总结学校建设和应用数字校园过程中的经验和体会,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开展自我剖析,并提出优化途径和后续发展路线。
4.评估工作中的信息化手段应用
在实际评估工作中,北京市充分利用已有的信息化基础平台和技术条件,为高效开展工作提供有效、便捷的手段。应用手段包括以下方面:①在日常监测方面,利用北京市教委搭建的数字校园运行监测平台和访问监测平台,全面接入各学校数字校园平台的访问和运行数据,借助系统化的数据监测分析手段,持续开展对各学校系统访问和运行数据的采样、监测和统计分析,把系统访问量、人均访问量、转化率实际应用效果指标作为评估的重要依据,提升评估工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②在信息采集方面,利用移动端的问卷调查微服务,开展面向师生、家长的问卷调查,完成数据采集、汇总、分析,也为评估工作广泛采集受众意见提供了便利。
4.5.2 评估工作开展情况
截至2016年年底,全市已开展了两个年度的统一市级评估工作。
2015年度,评估工作依据《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评估指标体系(学校评估)》,由已通过市、区、校三级项目验收的27所实验校参加评选,经过学校自评、专家评审和学校师生打分,通过学校自评、专家预评、专家现场综合评估、学校师生满意度调查等环节,共评选出数字校园五星级学校10所、四星级学校9所、三星级学校3所。
2016年6月,北京市教委下达《关于开展2016年度数字校园实验校应用评估与星级评定工作的通知》,2016年度评估工作正式启动。6月至9月,各参评实验校开展成果申报,完成《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评估学校自评报告》等材料的整理编写,并由区教委报送至北京市教委;9月至11月,北京市教委组织专家开展学校成果材料的评审和现场考察评估,同时利用移动端问卷调查微服务开展师生满意度调查工作,收集相关数据;至12月,完成了综合评议,形成最终结果评定。2016年度共评定五星级学校20所、四星级学校20所、三星级学校21所,并评选出数字校园杰出工作者20人。
经过两个年度的评估,初步形成了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核心回归教育教学业务。评估指标体系依据“教与学”核心要素与业务模型,以“实际获得”为评估准绳,以普适性和引导性为定位,从学校核心业务角度考察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全要素、全过程的支撑作用,聚焦信息化应用情况和实际效益,加强对可量化指标的考察,为全市数字校园评估提供了较为科学、准确、公正和全面的评价依据,为今后发展方向提供了有效引导。
通过连续两年开展全市评估工作,北京市共评定出83所优秀星级示范校,并组织学校开展星级挂牌、交流研讨、成果推介等工作,它们在全市中小学中起到了鲜明的示范作用。这些星级学校是北京市基础教育信息化领域的优秀典型,充分反映了首都数字校园建设的总体水平和鲜明特点,也为开展成果推广研究、明确今后发展方针等提供了优良案例。下一步,北京市将根据实际应用情况不断优化指标构成和体系框架,进一步满足全市信息化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实现指标体系滚动优化。全市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滚动评估,充分检验了评估指标体系的适用性和科学性,能够推动指标体系和评估工作动态优化机制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