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推进策略(1 / 1)

如背景部分所描述的那样,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是北京市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资源建设及应用居于全国前列,并率先进入整合和提升阶段的重要工程。在优势条件下,适应教育信息化进入发展“深水区”的特点,在基础教育领域处理好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之间的关系,促进数字校园实验工作的协调发展,需要科学、合理的推进策略,这点显得尤为重要。这些策略的生成既是顶层设计的预设,同时更是实践智慧的生成。七年多来,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在实践探索过程中采用了如下几条有效的推进策略。

2.2.1 策略1:规划设计先行,课题研究引领

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是在“数字北京”发展进程背景下展开的。在这一阶段,北京信息化发展及教育信息化建设都从普及阶段迈向了整合、提升阶段,而信息技术与应用业务的整合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动态性等特征,因此如何提高数字校园实验成效,如何引领实验校科学、理性发展等,都是实验项目首先考虑的问题。为此,项目组在整个实验项目前期就设立了规划研究课题,并就整个项目发展思路、发展阶段等方面进行深入规划,同时,通过课题承载的行动研究,聚合专家们的专业智慧,融合实践者们的实践思想与实践经验,自2009年年底开始,先后启动了“北京市中小学信息化规划及数字校园评估规范研究”“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规划及评估实施方案研究”等课题,为实验项目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整个实验项目分为“试点探索阶段”“模式建构阶段”“推广深化阶段”三个阶段,有效引领了整个实验项目的实施进程。

2.2.2 策略2:点面结合联动,上下视角协同

如果说规划课题研究给了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前行的方向,那么具体落地的实践策略则生成了扎实前行的力量。在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推进过程中,由点到线再及面是始终坚持的实践策略。在个体实验校数字校园的方案及实践路径上,北京市教委提倡与学校办学特色结合,提倡“小而精”,不鼓励“大而全”;在阶段性的数字校园实践推进上,提倡选择典型、提炼模式、推广和宣传跟进;在实验项目自身的整体推进上,提倡分阶段选择典型,有成效地扩展推进;在各区数字校园发展上,提倡通过实验校带动,先试先行,由个体到批量。总之,实验工作的各个层面反映了这一策略的智慧。此外,在整个项目推进过程中,项目管理部门及各承担单位要善于把握“上下”关系,在整个项目推进上,上位规划先进,下位实践联动;在数字校园实验方案规律特征的呈现上,以批量化的个体方案为蓝本,通过文本分析,形成“统计特征”上位视图,揭示数字校园建设整体特征;在学校具体的数字校园实践方案上,北京市教委多次组织相关活动,包括方案评审、修订、考察、优化、交流、再审定等,整个建设方案形成过程“三上三下”(特别是第一批数字校园实验校的试点建设方案),反复锤炼,多方面研磨;在个体学校数字校园建设成效达成上,专家下校研讨指导与学校砥砺前行的实践相结合。总之,整个项目实施反映了教育信息化进入整合、提升期的内在特征及规律要求,迈开小步,勤于迭代,多域协同,做到了点面结合联动,上下视角协同。

2.2.3 策略3:阶段发展推动,动态调优运行

由于中小学数字校园发展是信息技术在学校办学的全面系统化应用,涉及要素广泛,对学校、区市行政管理部门都具有挑战性,因此,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工作采取了“阶段发展推动”的策略。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启动时,确定了三个发展阶段,即“试点探索阶段”(2010—2013年)、“模式建构阶段”(2014—2016年)、“推广深化阶段”(2017年以后),明确了上述发展阶段中数字校园实验校工作的阶段性目标,同时,将百所数字校园分为三批,即三个阶段:试点探索阶段(有29所学校)、模式建构阶段(有38所学校)、推广深化阶段(有33所学校)。伴随三个阶段,整个项目有策略地聚焦关键问题。在项目初期,在学校层面上的工作就是要顶层规划,科学实施,抓住特色,落地教育教学业务的核心,推动学校、企业深度合作,形成看得见、用得上、见成效的各种技术方案、软件系统及学校应用案例;在市、区层面上,形成有效的项目管理机制、配套的项目服务、数字校园发展推动生态,实践上形成了项目监理机制及创新管理模式,先后颁布了《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工作实施方案》、《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管理办法(暂行)》(京教财〔2012〕32号)等规范性文件。在此基础上,北京市教委组织专家组开展阶段评估,提炼有效模式,总结深层次经验,以指导新一批数字校园实验校建设,并先后颁布了《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评估指标体系(学校评估)》、《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工作的指导意见》(京教基二〔2014〕2号),对数字校园建设集约化,深度应用广泛化和常态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基础上,北京市教委就项目整体实施提出以云服务体系架构支持第三批数字校园实验校建设的发展性新思路,在案例分享、信息服务、系统建构等多个层面上构建云服务,支持实验校数字校园实验工作的开展,引领各区区域云平台建构,并为此发布了《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云服务接入规范》《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校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评估指标》等文件。可以看出,整个实验工作是一个规划引领、动态调优运行的过程,是行动、总结、反思、优化的动态实践过程,呈现了阶段发展推动、动态调优运行的特征。

2.2.4 策略4:案例深度挖掘,实践示范推进

基于数字校园实验工作的阶段性、动态性等特征,有效地实践智慧传播是最为重要的策略,而广大学校在案例写作、提炼、精化等方面需要指导和帮助。为此,在第一批数字校园三级验收工作完成后,在市区的组织下,协同跨专业的专家团队力量,每所实验校从“学校办学理念和特色、数字校园核心需求、数字校园优秀成果、存在的问题及后续思考、专家点评”五个方面进行案例撰写,充分呈现实验校建设与应用成果,体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高度融合的应用效益。通过这些过程,北京市教委对实验校案例进行深度挖掘和总结,提炼出了来自20所学校的42个市级优秀成果,形成了“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优秀成果集锦”(2014年10月),这些成果为推动北京市中小学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综合变革,传播数字校园实践智慧,提升后续数字校园实验校工作成效,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使后续学校能够站在更新、更高的起点上,并做到勇于创新,敢于尝试,大胆实践。

2.2.5 策略5:绩效评优引导,建设过程渗透

区别于先前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是高起点、大投入的信息化项目类型,同时,也是北京市教育信息化发展进入整合、提升阶段后基础教育领域信息化首批重大探索性项目,其建设成效一直是该实验项目自始至终关注的重点。项目开始之初,就确立了以形成数字校园评估体系为重点工作内容,一方面,评估体系本身是项目成果,是新时期推动北京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指南;另一方面,项目通过生成、运用和优化评估体系,能够切合实际,追踪实践过程,“贴切地”评估数字校园建设成效,引领数字校园实践工作的指向性。因此,绩效评估贯穿于百所数字校园实验校建设的全过程,并通过评估指标体系框架的建立,突出数字校园实验项目业务引领,突出教育特色,在实验项目推进上,明确围绕评估体系达成目标,这是整个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最为重要的环节。为把目标定“扎实”,把评估体系建“科学”,北京市教委开展了一系列调研与研讨活动,包括走访全市范围内部分中小学,召集由区信息化主管部门、教研部门、高校专家参加的座谈研讨活动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以评估体系具体引领数字校园实验项目的效果。北京市教委先后发布了《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评估指标体系(学校评估)》《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校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评估指标》两个文件。从当前的评估指标体系框架来看,整体评估体系覆盖了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的全过程,既注重数字校园建设过程评估,也重视数字校园可持续发展、深化应用评估,保障了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的长远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