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实践动因(1 / 1)

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是北京基础教育领域教育信息化发展里程碑式的重大工程,该工程实施是超前于国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发布而率先开展的,是植根于北京基础教育信息化实践进程而自觉自发的实践行动。回顾这一历程,“十一五”末,北京市教委顺应北京信息化发展大势,呼应教育改革,开展顶层设计,设立重点项目,推动信息技术整合应用成为北京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面向时代教育变革的实践诉求。为推进基础教育领域教育信息化深化发展,“十一五”末,北京市教委就全市“十二五”中小学信息化发展开展了规划研究,提出要创设全新数字化学习环境,实现教育资源和应用的整合与融通,大力推进教育政务信息化建设,增强管理和决策能力,全面提高首都教育信息化服务水平。在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过程中重点实施三大教育信息化工程,即数字化学习创新工程、电子政务提升工程、基础设施优化工程,同时建成一批数字校园示范校。当时,就规划研究报告提出的内容简介如下。

1.3.1 数字化学习创新工程

数字化学习创新工程将全面整合教育教学资源、社会教育资源,提供丰富的教育教学辅助手段及开放的网络学习环境。工程建设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点:

一是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北京市教委支持各级各类学校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以中小学资源平台、职业教育资源库和高校特色资源库为基础,将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信息资源有机整合,将各类教育资源逐步规范化、标准化,形成开放共享、标准统一、内容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服务于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教学工作和自身素养的提高,服务于广大学生的自主学习。

二是网络教育平台。北京市教委支持各级各类学校搭建个性化的教育、教学、科研信息化服务平台,为提升教育、教学和科研质量创造条件。合理利用已建成的各类网络教育平台,依托首都信息化基础条件的不断完善,建立一个集网络、电视、广播等多种信息化手段为一体的远程教育体系,搭建服务于广大师生乃至全社会的开放式网络学习平台,为市民提供丰富多样的终身学习服务。全市建设首都教师信息系统,在原有的人事、教师管理部门信息系统基础上,整合各级各类教育的教师资源,为学习型城市建设提供丰富的师资资源。逐步建立科研协作平台,整合科研基础资源数据,促进科技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完善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辐射,为农村学校师生创造学习条件,形成一个资源共享、均衡发展的新局面。宣传、引导和指导首都各级单位开展学习型城市创建活动,共同营造更加和谐的社会化学习环境。

三是社会实践互动平台。北京市教委协调社会力量,整合丰富的社会教育资源,设立学生社会学习、实践的网上互动平台。大力推进数字德育平台建设,开拓“资源丰富、管理科学、全员参与、彰显个性”的网络时代育人方式。学生IC卡的学生数据和金融、公交等功能,可以使学生更方便地了解社会,参与实践,使教师更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社会实践效果,从而有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新型人才。

1.3.2 电子政务提升工程

电子政务建设是推进教育管理改革的突破口,是现阶段推进首都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工程。工程将在首都教育系统已有的各级政务(校务)平台、教育管理平台和教育社会服务平台的基础上,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整合各级各类教育工作,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形成一个统一的首都教育整体服务形象,为广大师生和社会大众服务。

教育政务服务平台。北京市教委重点建设集政务公开、网上办事、教育信息、公共服务、在线互动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网上政府门户,整合各级各类教育信息资源,搭建为首都市民服务的教育政务服务平台,发挥教育信息资源的社会应用价值,为个人、教育和政府决策提供支持,加大政务公开力度,实现教育行政许可事项的网上办理,提供网上办事和群众关心的教育信息等多种教育服务,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全面提升教育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

教育政务管理平台。各区、高校进一步完善已有电子政务、电子校务系统,并与北京市教委办公系统连通,实现教育系统内各级各类教育单位的远程协同办公,优化办公流程,促进文件、信息的高效流转,创新行政管理、校务管理体制。以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学生个体为中心,市、区、校共同努力,在完善原有人事、师资等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和学生IC卡系统的基础上,逐步开发行政标准统一,融通各级各类教育及毕业、就业等各环节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数据,满足各级各类教育单位政务管理需求的电子政务应用。

教育决策支持平台。北京市教委搭建教育决策信息共享平台和教育地理信息系统,为领导决策提供丰富的数据信息;各级各类学校搭建学校危机紧急处理系统和风险评估系统,应对各类紧急事件;市、区和各级各类学校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采集教育信息化设施设备的使用效能,开展科学分析,使管理者、使用者了解教育信息化建设带来的成效,同时分析教育信息化设施设备的布局合理性,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均衡发展。

1.3.3 基础设施优化工程

基础设施优化工程将在营造稳定、安全、健康的首都教育网络环境,传播先进的网络文化,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该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点:

一是优化首都教育网络。北京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全面提升网络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使北京教育信息网覆盖全部市属教育单位,为首都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基础平台和技术支撑。北京市教委规划政务、考务等多种用途的专网,以确保特殊应用的数据通信安全。加强区网络中心建设,完善各级各类学校和幼儿园的信息技术及网络设施设备,使所有各级各类学校和幼儿园办学条件达标。通过投资力度的倾斜,市、区将加大对信息化维护和服务费用的投入,使贫困地区的学生有网可用,有网能用,真正地从信息化建设中得到优质、丰富的教育资源,获得公平的教育条件,实现首都教育均衡发展的远景目标,建设和谐社会的首善之区。

二是构建首都教育数据管理与服务体系。北京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制定教育信息化数据管理规范,区、各级各类学校落实数据采集、存储、分析、应用的具体要求和制定相应管理办法,确保数据的准确性,为教育全局决策、教育教学管理、教育教学应用、教育科学分析提供准确的数据基础。分级逐步建设数据存储和容灾备份中心,逐步完成对各级各类教育数据的分析、清洗、整合和应用,构建安全、可靠、高效的教育数据管理与服务体系。

三是建成首都教育电子认证系统。为推进信息、数据和应用的整合与共享,保障网络和信息数据的安全传输与授权使用,北京市教委统筹建设首都教育电子认证系统,制定首都教育网络认证管理规范。具备条件的各级各类学校和单位应按照管理规范逐步实现与市级认证的对接,通过教育认证系统的建设,完善网络实名工作,提高广大师生的网络责任意识,培养健康的网络行为,传播先进的网络文化。

1.3.4 数字校园示范工程

在三大优化工程投入建设的同时,北京市教委还计划利用5年左右时间,建成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彰显首都教育特征,且各具特色的数字校园示范校,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同时培养一批具有教育信息化理论和较高实践能力的教育管理者与实践者。

北京市教委通过数字校园示范工程,进一步巩固学校信息化建设成果,健全信息化管理与运行机制;提升领导干部与广大师生的信息素养,加速信息化队伍建设;对学校的各类资源进行有机整合,推动信息技术在教学、教研、管理与服务中的深层次应用;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达到教学与科研、质量与效率的和谐统一与科学发展;提升全市教育信息化水平,保持北京市教育信息化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规划研究报告指出,中小学数字校园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以现代媒体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有效应用为依托,有效地支持学生的学习,创新和转变教学方式,以面向服务为基本理念,构建具有丰富的数字化资源、多种应用系统集成、相关业务高度整合的校园信息化环境,其宗旨是拓展校园的时空维度,丰富校园文化,优化教学、教研、管理和服务等过程。它赋予了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以新的特征:①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有效支持学生学习,创新和转变教学方式。②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面向服务,实现教育系统的整体化变革。③中小学数字校园具有数字化资源丰富、多种应用系统集成、相关业务高度整合等特征。④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优化教学、教研和服务等全部过程。⑤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拓展学校的时空维度,丰富校园文化。

综上,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是“十二五”期间顺应首都教育信息化发展历史背景而展开的,它推动了北京基础教育信息化从规模普及向整合应用转型,率先在全国进入了整合和提升阶段,将信息技术切实有效地应用于教育教学,大力促进二者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各中小学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通过进一步实验和探索,促进首都中小学信息化高效而特色地发展。因而,2009年,北京市启动了“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它以“推动信息技术在教学、教研、管理与服务中的深层次应用,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实现学校科学发展”为目标。为做好这一项目,北京市教委投入专项资金在全市确立了100所中小学作为数字校园实验校,因此“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又被称作“北京百所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