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是北京市信息化建设的一部分,整体上同步于北京市信息化的实践进程。1999年,北京市提出了“数字北京”发展规划。“数字北京”是北京信息化发展进程中的里程碑,以此为标志,北京市信息化迈上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力量紧紧围绕“数字北京”这一主题,共同努力推进信息化,经过十余年的不懈努力,信息化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十一五”期间,“信息惠民”“信息强政”“信息兴业”三大计划和“数字奥运”专项工程顺利实施,至2011年上半年,全市过半家庭实现20兆带宽接入,光纤到户覆盖率达到42%;在城市管理方面,将城八区划分为24000多个城市管理网格,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基本建成;在市民生活方面,互联网普及率接近70%;在信息产业方面,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1614亿元,同比增长23%;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81亿元,占全市工业比重的15%;同时培育了一批数字内容、数字文化、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数字北京”建设目标全面完成,推动了全市信息化整体水平的不断提升。至2011年年底,北京信息化发展达到世界上主要国家重点城市的中上水平。“数字北京”建设成果在北京奥运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庆典、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等重大活动及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数字北京”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期间,首都教育信息化建设坚持“统一标准、整合资源、服务为本、和谐发展”的方针,以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服务水平为目标,以资源整合与共享为重心,以构建统一的基础保障环境为根本,以健全教育信息化管理和运行机制为保障,通过信息化建设促进教育事业发展,逐步形成了各级各类教育相互衔接、特色鲜明、优势互补、整体优化的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初步构建了支撑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基础信息环境。
“数字北京”的建设带动了教育信息化发展。北京市在2010年发布的《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依托首都建设数字化城市的整体发展战略,以数字化应用为导向,完善各级各类学校的信息化基础建设,进一步改善教育信息化环境。有效利用先进和主流的信息技术,加快北京教育信息网的升级换代,加强数字校园建设。加强数据、资源与服务的规范化建设与管理,形成覆盖城乡,满足学校、社会、家庭需求的远程教育网络。加强教育信息基本能力建设,重视教育信息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信息化培训,不断提升全民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指出,通过信息技术实现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和学校方式的个性化与便捷化,建成与“数字北京”相适应的功能齐全、服务高效的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数字校园作为探索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切入点,是促进教育综合改革、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前瞻性、战略性的选择。我们可以看出,“数字北京”的建设推动和深化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信息技术向着与教育系统深度融合的方向系统化推进。
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和智能处理等新一轮信息技术浪潮的兴起,全球信息化进入智慧发展阶段,为北京城市发展问题的解决带来了新的机遇。长期以来,北京一直面临着人口规模膨胀过快、交通拥堵现象严重、资源瓶颈压力凸显、环境污染日益突出等问题,解决超大城市发展面临的难题逐渐成为北京信息化最重要的目标之一。新技术促使城市发展方式发生重大变革,催生新的生活方式,带来新的市场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给北京解决城市发展难题、实现发展方式转变带来了新思路和新手段,因此,北京市适时提出了建设“智慧北京”的宏伟目标。2012年3月,北京市召开了“《智慧北京行动纲要》动员和工作部署会”,正式发布了《智慧北京行动纲要》。纲要对信息化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信息化向更全面的感知、更充分的整合、更深入的互动、更广泛的引领创新和更加可持续的发展方向迈进。“智慧北京”将是北京市未来十年的信息化发展主题。相比“数字北京”着眼于网络全覆盖、业务全面信息化、应用全覆盖和信息资源数字化,“智慧北京”的基本特征是宽带泛在的基础设施、智能融合的信息应用和创新可持续的发展环境。为此,北京市启动了“智慧北京”顶层设计工作,按照市、区、部门及行业三个层次组织开展,率先推进市级顶层设计,同时选择需求迫切、基础较好的市级单位和区,加强指导和服务,形成全市标杆,以点带面,逐步推广。伴随“智慧北京”的建设,回看“数字北京”时期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并以“智慧北京”愿景检视北京市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我们发现机遇和挑战并存,问题和通途同在。
综上,伴随“数字北京”“智慧北京”社会信息化发展进程,在基础教育领域,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推进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应用,促进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已成为北京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实践方向。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战略选择,也是衡量教育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回看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的历史进程点,以信息化引领和推动教育现代化是首都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十五”初期,北京市委、市政府确立了“高标准、高质量实现首都信息化,推动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的目标。2004年,北京市委、市政府在北京市教育大会上确立了2010年“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首都教育改革发展总目标。这些年来,北京市教育信息化建设持续深入推进,至“十一五”末(注:“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启动的时间),北京市教育信息化建设达到了普及阶段。
第一,在网络建设方面,“十五”初期,北京市委、市政府确立了“高标准、高质量实现首都信息化,推动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北京市教委拥有独立网络自治域号(9806)的北京教育信息网,始建于1998年12月,是面向全市各级各类教育行政事业单位的多层次、开放式、智能型的网络系统。
第二,在教育管理方面,2004年,北京市以电子化学籍管理为切入点,建立起了市、区、学校三级的中小学管理信息系统,把中小学生的基本数据信息全部录入,在学校校务管理方面发挥了显著的作用。北京市教委在全市范围内启动学生基础数据管理工作,并在此基础上陆续开发了学生卡及相关身份识别应用系统;2006年全市中高考报名实现与管理信息系统数据的对接,为全市中小学生免费发放学生IC卡130万张,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校内外应用;2008年启动教师基础数据全市统一信息化管理。
第三,在数字化资源环境方面,自2004年始,北京教育资源网采用先使用、后根据使用情况对资源提供单位付费的机制,每年动态调整资源目录,保证师生应用到最优质、最适合的数字资源。
第四,全市范围内学校信息化整体发展迅速。从基础设施角度看,校园网建设、网络信息安全、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室等硬件配置比逐年提高;从应用系统角度看,信息化建设覆盖了教学、科研、管理、生活服务等多方面,建立了为师生、校友、院系、管理部门等服务的各类信息系统,同时建设了数字化图书馆、一卡通等系统,有些院校还开展了远程教育、校级资源共享等。2010年年末,全市基本建成由市级骨干网、区县区域网和校园网三级连通的北京教育信息网,18个区都建成区域网络中心,网络节点进入每一间教室,全市学生机达到13.2万台,平均十人一机,教师机10万台,基本实现人手一机,多媒体设备2.7万套。高标准完成“校校通”工程。全市省部级以上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全部建成校园网,教育教学实现了网络化管理。北京地区高校全部建成了技术先进、覆盖面广的校园网,部分高校校园网在技术和规模上达到世界一流大学水平。完成高校光纤建设工程,信息点已覆盖了全部办公、教学区域和部分学生公寓,初步满足教师查阅资料、网上备课和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的需求。多媒体教室、网络机房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大大改善了办学条件,成为推进各级各类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科技创安工程为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应用提供了安全、稳定的保障。
综上所述,北京市教育信息化建设从基础设施的建设普及,到相应地进行教育科研、网络办公环境、学生素质评价等综合系统的开发应用整合,通过十多年的努力,使中小学信息化在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建设、信息技术普及、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极大地改善了中小学办学条件,有效地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为推进北京市教育质量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区域教育现代化进程做出了贡献。但同时,从发展的历史进程视角来看,当时的教育信息化发展也存在问题,共享、集约问题突出,有效、深度的教育教学应用发展仍然欠缺。
第一,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用的深度不够。教育信息化建设处在由规模普及向整合应用转型阶段,将信息技术有效应用于教育教学,大力促进二者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和管理效能,服务和引领教育发展是非常迫切的任务。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必须发挥各中小学校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推动实践探索,促进首都中小学信息化高效而特色地发展。
第二,建设的全面性及数据共享不充分。教育信息化建设没有覆盖学校所有流程和所有应用,如校园安全管理、能源管理、校园文化等方面没有被纳入统一信息化建设中,同时业务流程及应用系统自身及业务流程及应用系统之间的信息流通不畅,没有实现信息系统的充分共享、联动及智能化的最优控制,主要业务流程和应用方面存在信息孤岛现象。
第三,在业务应用和数据上没有进行深入挖掘和深度应用,没有给学校管理、教学等提供辅助决策作用。例如,学校没有智能化资产管理系统,在设备统计、报废、报损、采购、审批等方面没有做到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
第四,建设以部门为单位,没做到全校、全市的集约统筹。各应用系统的建设由各业务部门自行建设,没有进行统一规划,存在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问题,如各学院或各科室分别建设数据机房,保卫、后勤、实验室、教委等分别建设视频监控系统等。
以上是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发展的教育信息化实践进程背景,它是北京市教育信息化发展在基础教育领域实践推进的必然选择,是社会信息化从“数字北京”迈向“智慧北京”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