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策略篇(1 / 1)

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

关注农村留守儿童,除了关心他们的温饱和安全,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外,还要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一般来说,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活动场所,学生的学习主要在学校进行。但是学校不是学习的唯一场所,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在学生学习和成长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紧密,会对学生的学校生活和学习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留守儿童因为父母外出打工,学校教育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因此,针对留守儿童特殊的教育环境,学校教育如何发挥更大的育人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已经成为当前亟待研究的问题。

据调查,由于家庭教育配合的缺失,留守儿童在学习上常常出现很多问题。留守儿童的学习因为缺乏父母的监管和督促,再加上其自控能力还没有完全养成,在学习上常常出现学习习惯不良、学习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具体表现是课上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讲,课下不能按时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学习成绩下滑甚至经常不及格。面对这些孩子,家里留守老人束手无策,远方的父母鞭长莫及,学校的老师爱莫能助,这便导致一部分学生出现了学习困难,有的甚至完不成义务教育阶段规定的学业,最终不得不辍学。

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很多,本篇只是概括了常见的几个学习问题,如厌学问题,表现为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缺乏学习动力;学习习惯问题,表现为上课不能注意听讲,课下无法按时完成作业;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问题,表现为虽然学习很努力但成绩不高。此外,由于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环境的特殊性,致使学生没有养成课外阅读的兴趣和习惯,无所事事,有的学生甚至陷入网吧,痴迷游戏,形成网瘾,影响了学习……本篇针对以上四个主要问题,对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环境及学习特点,提出具体建议。

案例

小辉的迷失

这是周四的一天,一个晴朗的日子,阳光穿过教室窗台的玻璃,静静地洒在一个小男孩的头发上,他安静地坐着,眼睛望着前面,目光游离。似乎在听课,又似乎心不在焉。

他叫小辉,今年11岁,父母外出打工,留他一个人和爷爷住在一起。他的班主任告诉我们,自从他的父母外出打工后,他的成绩急剧下滑。班主任的语气里流露出惋惜和无奈。

曾经的小辉,在学校、在全镇都是出名的好孩子,学习成绩优异,经常代表学校甚至全镇的学生参加数学竞赛,多次获奖。那时的他专心好学,课上积极举手发言,是每一位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那时,他的父母还没有外出打工,他有一个虽不富裕但是很温暖的家。小辉回到家,可以安心地看书、写作业,取得好成绩时向爸爸妈妈炫耀一下,受到委屈时向家人诉说并发泄一下,全家人一起分享着他进步的喜悦和成长中的烦恼。这一切都预示着,小辉将会顺利地进入初中、高中、大学,展现在大家面前的他有一个光明而美好的未来。

但是好景不长,为了家里能尽早盖起新房,小辉的父母去了广东,加入到打工大军的队伍中,留下小辉与爷爷一起生活。失去了父母的陪伴,小辉顿感失落,没有人关心自己的学习。即便取得了好成绩,也无法看到父母亲脸上欣喜的目光,没有人能分享他成功的喜悦。特别是感到有委屈时,他不知如何去化解。渐渐地,在孤单乏味的生活中,他开始关注学校以外的世界,哪儿热闹,就奔向哪儿,周围人家结婚、出殡,他都徘徊在那些喧嚣的世界里不肯回家,似乎那些热闹能够使他暂时忘掉自己的孤单,而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则在小辉越来越浮躁的心中,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1]

案例分析

小辉的这个案例非常典型,由于家长的外出,孩子失去了有力的监护和帮助,由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逐渐变成了上课不认真听讲,下课经常不完成作业的孩子,致使孩子的学习成绩下滑很快。那么,为什么家长外出会给孩子的学习造成如此显著的影响?

第一,学习上的成功没有父母的分享,使孩子失去了继续学习的动力

小辉曾经是个优秀的孩子,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即使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也看不到家长赞许的目光。研究表明,年龄越小的学生,对自身成就获得外部赞许的渴望就越高。多数小学生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是为了获得外部的赞扬,只有极少数孩子是因为对学习本身感兴趣才努力学习。因此,迫切需要得到表扬和鼓励,符合小辉心理发展的特点,家长或教师给予这种外部的表扬和鼓励,对于小学生来说,效果最好。曾经尝到过赞许的小辉,在父母外出后,失去了这些,心理上的满足感、自我成就感降低,依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学说,当爱和自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就难以激发学生继续努力学习,获得认识和取得成就的动力。

第二,孩子的学习缺少了家长的监护,没人督促他们按时完成作业,由此形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小,自我控制能力低,他们的学习是需要家长关注和督促的。例如,在做作业的过程中,需要家长的监护。哪怕家长的“作业写完了吗”的一句话,都可以激起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孩子努力完成学校的作业,久而久之,他们就可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上述的案例中,我们看到当小辉的父母亲外出打工后,爷爷没有能力过问他的学习和作业,致使小辉失去了来自家长的关注。作业写完了,没有人对他给予鼓励,作业做不完,也不会受到家长的批评。久而久之,他对自己的要求越来越低,逐渐形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

第三,老人、儿童的家庭结构,使留守儿童的学习缺乏有效的指导

留守儿童家庭结构,缺少了父辈,一般都是以老人和孩子为主要结构模式。这种家庭结构,常常出现“老人或者因溺爱教导不当,或者又因为身体状况不好、文化程度较低而指导不了”的问题。由于在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中缺少父辈对子女的指导,所以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没有人去关心他们;孩子在学习方法上有些迷惑时,没有人能够给予指点,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这样长期下去,容易导致孩子对学习感到困惑,失去学习兴趣。小辉之所以在父母亲外出打工后成绩下降,其中也有这个原因。更何况由于小辉的爷爷年迈且身体不好,不仅不能教育小辉,甚至在生活上还需要小辉照顾他,因此小辉不仅在学习上处于一种无人过问的状态,生活上也处于没有更多人关心的境地。

第四,孤单乏味的家庭生活,促使孩子寻找外界的刺激和快乐

在留守儿童的家庭里,由于父母外出打工,从家庭环境来看,不仅只反映在家庭成员减少了,更重要的是家庭氛围也发生了变化。曾经,一家人在一起交流的快乐时光消失了。孩子回到家里后,或者是像小辉这样面对着年迈的爷爷,无法沟通;或者家里一个人冷冷清清。这种孤单乏味的家庭生活,使孩子放学后,不愿意回到这样的环境中。他们好动的天性,促使他们到外面的世界去寻找温暖和乐趣。长此下去,放飞出去的心,难以收回,更难以回到学习上来。曾经安静的心,被外界刺激填满,他们再也无暇,甚至不愿意学习和完成作业。

综上所述,留守儿童生活的不利处境给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为了促进这一特殊群体的健康成长,只有社会和学校给予更多的关注,深入了解他们的需求,研究有效的干预对策,才能使他们在同一片蓝天下,享受同样温暖的阳光,与其他孩子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

应对策略

城乡二元社会的分立以及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促使小辉的父母外出打工,这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我们无力将小辉的一家人拉回到原来的生活状态。但是在这样的情形下,作为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他们的老师,有责任探索和应用一些策略,用爱和智慧,帮助像小辉这样的孩子,改善他们现有的学习状态,尽快抚平其浮躁的心灵,恢复往日的活力。为此,我们提出如下一些策略:

(一)课内学习指导策略

1.激发学习动机,增强学习兴趣。

2.加强正面引导,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3.指导学生学习,教给有效学习方法。

(二)课外阅读指导策略

培养课外阅读兴趣,改变乏味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