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念解析
为什么留守儿童需要自强自立
自强自立,即一个人面对不利的处境,面对比常人多得多的困难和挑战,不仅不退缩,不放弃,不言败,不抱怨;反而能积极迎接生活和学习等各方面的挑战,强大自我,持续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生活中不仅有鲜花,更充满了困难和问题,没有人的生活是一帆风顺。从小具备自强自立的品质,成为生活的强者,是一个优秀人物赖以成功的核心品质,留守儿童尤其应该具备这种品质。培养留守儿童自强自立的品格,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读罢下面牟兰同学自强不息的故事,相信许多老师的心中都会不平静。因为种种原因,我国面临的社会、家庭和学习环境明显不利的儿童很多。这些内心渴望尊重、快乐、成功和幸福的孩子,往往容易成为应试教育,不公正、不公平教育的弃儿和牺牲品。一些留守儿童本身已经不幸,他们从小失去完整的父爱、母爱和亲情。如果我们的学校和教师不能给这些孩子提供雪中送炭般的温暖和帮助,那么他们将更加不幸,而我们的社会也难以独善其身。这些看似弱小、无助的生命,如果我们不善待他们,将来他们也许会走向反面,会危害社会。因此,我们必须行动起来。
二、教育案例
留守儿童如何成为自强自立的好少年一个自强不息的好少年
先从一个留守儿童成长的故事说起吧。这个孩子叫牟兰,是一个农村地区九年制学校七年级学生,她具有很多优秀品质,是一名优秀中学生。表现在她身上的突出品质是:
(一)坚强乐观
牟兰自小生活在一个很不幸的家庭中。她自小家境贫寒,两岁时母亲离家出走,四岁时父亲犯罪入狱。牟兰的爷爷奶奶早逝,只能背井离乡跟随在汉中的唯一的姑姑生活。尽管已经到了上学的年龄,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就学。父亲出狱后,将寄人篱下已经7岁的她接回家,这时她才踏进学校的大门。可以说,牟兰儿时的生活是一片灰色,里面写满了心酸。但是,她并没有因此而沉沦自卑,相反,苦难的生活越发磨砺了她坚韧的性格。自懂事起,父亲常年在外务工,牟兰就承担了家里大部分家务,洗衣做饭,样样能行。她并没有因为童年的心酸而埋怨父母,更多的是她总能体会到父亲的辛劳。在她那张幼稚而又成熟的脸上,总能让人看到她内心的坚强。
(二)爱好广泛
牟兰爱好写作,写得一手好文章,她所写的《妈妈,回来吧》在2010年石泉县组织的第一届书信大赛中获得三等奖,并多次为学校各类演讲比赛、运动会等活动写稿,获得师生一致好评。
牟兰擅长舞蹈。在学校组织的各类文艺活动中,她总能尽自己所长,在学校的舞台中展现自己的风采。
她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习观,为提高自身品位,促进自身素质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一名多能的好学生。
(三)热爱集体
牟兰不但善于发展自身特长,还有很强的组织能力,曾屡次担任班长、文艺委员、学习委员等职务。在担任班干部时,她总能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管理班集体时,她不仅能循循善诱,而且有自己独特的管理方法,她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树立了威信,学生服她,更敬她。在学校组织大型活动时,班内同学在她的号召下,总能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努力争取荣誉。牟兰常常说:“集体就是我的家,家给了我温暖,我也要全心全意爱我的家。”
(四)勤奋刻苦
牟兰在课余时间,除了参加课外活动,她总是挤时间学习,晚自习后,空****的教室里总有她独自学习的身影。她曾经不止一次地写道:“我要做最好的自己!”她就是在一次次的努力中不断充实自己,不断开拓,不断进取。
在老师们的精心培育下,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呵护下,牟兰以顽强的毅力,战胜了重重困难,赢得了一次次成功。但她明白,成绩只能代表过去,她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珍惜荣誉,再接再厉,勤奋学习,积极进取,不断取得新的成绩,使自己成为一个自强、自立的新时代的优秀少年。
分析案例
牟兰儿时的生活充满了苦涩和磨难,呈现出一片灰色。可以说,牟兰同学是不幸的留守儿童中更不幸的一个。许多具有类似经历的孩子,往往会自暴自弃。犯罪学研究资料表明,青少年犯罪群体中,1/3以上的孩子具有不幸的童年经历。
但牟兰同学又是幸运的。作为一个社会处境明显不利的儿童,她没有步入怨天尤人、自暴自弃的生活怪圈,而是选择了一条通往光明、成功、快乐和幸福的新道路,成为受老师喜欢、同学羡慕的好学生。她之所以能够如此,除了姑姑、父亲的亲情以外,学校、老师和社会的关爱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另外,还有一个特别的原因,就是牟兰同学自身所具备的自强不息、积极向上、勤奋刻苦的优秀品质。从小就懂事,不向命运低头,努力做最好的自己,这是她与众不同的最重要原因。自强自立的品格,是牟兰同学与众不同的关键因素。
三、教育启示
如何给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注入正能量
根据上述的分析,建议老师们应从五个方面,加强对留守儿童自强自立品质的培养。
(一)多给孩子成功的机会
一次不经意的表扬,往往会改变一个处境不利儿童的成长轨迹。牟兰所写的作文《妈妈,回来吧》,在2010年石泉县组织第一届书信大赛中获得三等奖,并多次为学校各类演讲比赛、运动会等活动写稿,获得师生一致好评,她总能尽自己所长,在学校的舞台中展现自己的风采。正是因为上述这些机会,成就了牟兰同学。这就启示我们,要特别注意给留守儿童搭设体现自身价值、实现成功的舞台。弱势群体更渴望成为强者。比如,可以让留守儿童担任班干部,负责一些事情,及时鼓励他们。因为负责是强者的核心品质。在为集体服务的过程中,留守儿童往往会发现自己伟大的品质,强化自己自信的精神。
(二)用教师之爱来温暖已经近乎冷却、麻木的情感
融化冰冷的心,只能靠爱的温暖。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只有从内心深处爱这些不幸的孩子,怀有一颗恻隐、不忍的教育良心,才能弥补孩子缺失的情感。喜爱孩子,是教师给予学生最神圣的礼物。只要教师真的喜欢这些学生,奇迹就会出现。大量事例表明,教师的真情能够让“顽石”微笑。班集体是一个特殊的爱的组织,是学生的心灵家园。教师要善于利用班集体的力量,团结留守儿童,共同克服困难。正如牟兰同学所说:“集体就是我的家,家给了我温暖,我也要全心全意爱我的家。”
(三)引领留守儿童理性分析自己所处的不利环境,坦然面对困难和问题,积极应对挑战,而不是怨天尤人,自暴自弃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教师要对孩子进行积极的磨难教育,让孩子理解父母在外的艰难。几乎没有父母不疼爱自己的孩子,父母在外工作,也是为了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让孩子理解自身的处境,有利于减少抱怨和误解。如故事所讲,牟兰同学并没有因家境困难而沉沦自卑,相反,苦难的生活越发磨砺了她坚韧的性格。自懂事起,牟兰同学的父亲常年在外务工,牟兰就承担了家里大部分的家务,洗衣做饭,样样能行。她并没有因为童年的心酸而埋怨父母,她总能更多地体会到父亲的辛劳。在她那张幼稚而又成熟的脸上,总能让人看到她内心的坚强。所以,积极疏导留守儿童的情绪,使一些环境不利因素成为激发儿童奋发上进的动力。
教育策略
多给留守儿童负责任的机会
自强自立的精神需要培养。教师主动给留守儿童这种独立负责任的机会,十分重要。
建议: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挖掘孩子心中巨大的潜能,唤起儿童的积极力量。信任和鼓励是效果独特的教育策略。可以主动交给留守儿童一些事情去负责,甚至可以在班级里多设置一些岗位,如,“卫生班长”“学习班长”“纪律班长”“美德榜样”“班主任助理”等,把这些岗位有针对性地交给留守儿童去做,多信任,积极期待,及时表扬。留守儿童将会在履行这些岗位责任中,学会负责,在负责中学会自立自强。
(四)用大量生动的成长及成才的故事感染学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教师可用与处境不利儿童遭遇相近的成功故事教育学生,鼓励学生面对挫折。自强不息、坚韧不屈是战胜困难的法宝。牟兰同学的事迹表明,留守儿童完全可以走出生活的阴影,拥有自己幸福的生活。教师要善于挖掘学校中学生的成长故事,及时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这是成就处境不利儿童的有效策略。要让学生努力成为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学习榜样。牟兰同学曾不止一次地写道:“我要做最好的自己!”她就是在一次次的努力中不断充实自己,不断进取。只有每个留守儿童都努力做最好的自己,我们的教育才是成功的。
(五)加强与留守儿童家长的联系和沟通,对家长提出建设性意见
巴哈伊教创始人巴哈欧拉说:“上帝唯一不能原谅的罪行是,父母放弃自己对孩子的教育责任,而使他们成为动物。”现在,我国家庭教育有三种误区,对孩子健康成长造成了伤害。第一种是没有科学的管教方式,一味地追求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期待值过高;第二种是溺爱孩子,不论孩子提出的要求是否合理,都要满足;第三种是放弃对子女的养护和教育责任,放任自流,导致孩子缺乏家教。不论哪种情况,教师都要主动与孩子的家长沟通,不仅家访,还要与孩子父母进行电话沟通,引导家长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期发挥父母的正确教育力量。只有积极的家校合作,才能使留守儿童克服不利因素,沐浴健康成长的阳光。
给家长的建议
写给家长的话
留守儿童最大的痛苦是缺失亲情和父母之爱,最大的危险是怨天尤人,自暴自弃。教师要特别提醒孩子父母注意以下两点:
切实解决留守儿童的情感饥渴问题
成年期的各种问题,总能从儿童时期的家庭不幸和情感缺失中找到原因。长期缺乏父母关爱的孩子容易孤僻、内向和冷漠。教师要提醒孩子父母,主动给孩子打电话,至少每周一次,询问孩子生活、学习情况;一年内,至少和孩子共同生活一个月,或在老家,或把孩子接到工作之地;提醒家长经常与学校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沟通,了解孩子学习情况,这种联系沟通每月至少一次。增加与孩子共处的时间,进行亲子交流,是最宝贵的。
鼓励孩子积极上进,自强不息
长期无助的孩子,会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兴趣,逐渐自暴自弃。教师要告诉父母,及时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需求,尽力满足其合理需求。但对于不合理需求,要明确拒绝,不要因情感弥补原因而纵容孩子非理性需求。对孩子的点滴进步,家长要给予及时奖励,这种强化有利于孩子向积极方面发展。自强不息才是父母送给自己孩子最珍贵的礼物。
四、问题解决
当留守儿童自暴自弃、不思进取时,教师应该怎么办
(一)心理上及时给予温暖
融化寒冰只能靠温暖。教师要根据留守儿童家庭变异所导致的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心理障碍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孤僻、倔强、报复等性格和心理特点,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开辟“心理咨询箱”,邀请班级科任老师定期为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心理有障碍的学生进行重点心理咨询。教师应及时掌握留守儿童的心理障碍和思想情绪,经常深入做学生的思想工作。通过教育活动,学生会出现明显转变。
(二)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培养孩子的美德,哪怕只有一点点,也要进行强化。细致观察和跟踪学生品行表现,及时鼓励,是老师们充分了解学生的有效手段。由于家庭变故,留守儿童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缺陷,或过于严厉简单粗暴,或置之不理,或……这样的教育方式导致了孩子的品行上容易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与同学不团结、不礼貌、不遵守公共秩序、破坏公物、小偷小摸等。针对这样的情况,老师们要及时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引导教育,端正他们的品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1.坚持正面教育,运用正面的形象,让他们懂得端正的品行是长大后为人处事的根本。
2.清除外在不利因素影响,教育他们不与社会上品行不端的人在一起,避免外在的负面“感染”。
3.与社会、家庭配合,说服监护人不遗弃、多管教,说服社会相关人士不歧视他们,多给他们一份关爱。
4.细心观察,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及时鼓励和强化,循循善诱,相机引导。只有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美德和价值,他才会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学习上多帮助
一些留守儿童性格容易孤僻,心理闭塞,自我保护意识强烈,对生活比较茫然。我们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帮教。例如,确定两三个帮教同学,在课外加强与其联系,营造群体氛围,帮助其尽量融入群体。教师加强与这些学生的情感交流。在上下班的路上与他们一起走,一起拉家常,开展活动时同他们坐在一起,课余时间多家访,尽量缩短师生距离,创造情感交流机会。采用多种载体鼓励这些孩子,使其感受生活的美好,培养他们乐观、豁朗的性格,促进他们对人间温暖、美好生活的体验,振奋精神,树立自强不息的志向。
(四)生活上多关心
为避免因家庭经济困难给留守儿童学生造成的压力,学校和班级应该采取多方面措施:留守儿童应该享受国家的两免一补,开展“献爱心捐资”活动、募集资金等,为他们的生活排忧解难。同时,要注意保护留守儿童的自尊心,不要使他们成为大家怜悯的对象。所以,教师要善于发挥这些孩子的特长和价值,给他们施展才华的机会。在为其他同学服务的过程中,留守儿童将会增长正向的力量。
资料链接
1.国内外英雄人物成才、成功的故事。关于这类内容的书籍很多,建议教师购买一些,以辅助教育教学。
2.图书推荐:《小王子》是一本足以让人永葆童心的书。它诉说的是一个从遥远的星球来到我们地球的小王子。他看到了一个傲慢的国王、酒鬼、唯利是图的商人、死守教条的地理学家,还有一朵美丽的小花、一只渴望受驯养的狐狸……这本小小的书,成了一面透亮的镜子,照出了一个荒唐的成人世界。它在提醒我们:只有爱,才是最高的哲学,才是我们活下去的唯一理由。法国《读书》杂志曾将这本书推举为有史以来人类的最佳读物。可以通过师生共读的方式,来阅读这本书和其他励志故事。
3.留守儿童教育故事网站推荐:www.sqxlset.com/showart.asp?id=684。
这是石泉县的关爱留守儿童网,该网站上有许多留守儿童成才的好故事,也有教师帮助留守儿童成才的感人事迹,能够为参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