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三 理解感恩品质的培养(1 / 1)

一、概念解析

为什么留守儿童更要懂得理解感恩

理解感恩是非常重要的品质。百善孝为先,理解感恩乃孝之基础。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引导他们懂得父母外出打工的不容易,理解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并不因距离遥远而消失;感恩指教育留守儿童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父母虽然不在身边相伴,但依然是自己值得感激的恩人。没有父母,就没有自己的生命;父母不在身边,但父母的爱就在身边。

理解感恩,也包括感激身边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老师和同学,这是一种大爱。如果孩子知道感谢身边帮助自己的人,其对父母的误解和怨恨就会减少,甚至会转化为积极的情感。

实事求是地讲,对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的孩子进行理解感恩教育是非常艰难的任务,这是一个巨大的教育挑战。因为,时间和距离是两把冷漠之剑,容易割裂任何丰富而紧密的情感。正因为如此,对留守儿童进行理解感恩教育具有紧迫性,否则,滋生与蔓延的埋怨和抵触情绪会威胁这些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可能成为巨大的社会隐患。

二、案例分析

教师如何有效开展感恩教育

案例1

小学老师担当“代理妈妈”

★八岁男孩曲冬的父母已经离开家乡外出打工五年了。虽然这五年的时间他一直没能见到父母,可在“代理妈妈”马宪华老师的精心照料下,曲冬同学不仅性格乐观开朗,而且学习成绩也很优秀。在伊通满族自治县河源镇保南村一共有49名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大多都在外地打工,村里志愿者服务队的成员接过“代理妈妈”的重担,在饮食、起居、出行等方面充分为孩子们着想,让他们感受到了家一样的温暖。

★五年来一直照看留守儿童

伊通满族自治县河源镇保南村小花楼屯的曲彦君、曹国拿夫妇,因结婚盖房欠下几万元的债务,又因为本屯有很多人外出打工挣钱,所以夫妻二人也想去,但是当时他们的儿子曲冬才五岁,这让两人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中。恰好此时在屯里搞调查的村关工委副主任雷振春等来到了他家,小两口把心里话向雷主任讲了。随后雷主任联系到保南小学的马宪华老师,马老师为人厚道,不仅能在生活上照顾曲冬,还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同时他还是关工委志愿者服务队的成员,很合适作曲冬的代理家长。

马老师了解情况后便同意替他们照顾孩子,当上了这个“代理妈妈”,没想到一当就五年多了。

★比照顾亲生儿子还用心

11月23日,记者在满族自治县河源镇保南村保南小学里,见到了正在上二年级的小曲冬。见到陌生人,起初孩子还是有些拘谨,可是谈到自己的“代理妈妈”马老师,孩子便显得十分开心。“爸妈外出打工了,一直是马老师照顾我,我喜欢她。”曲冬说。

据马老师介绍,曲冬的父母每天都会打一个电话,起初孩子总是哭闹要找妈妈,马老师就给孩子讲故事,给他买好吃的,逗孩子笑,还给孩子理发。“每天我都接送孩子上下学,风雨无阻,这孩子现在很懂事,学习还好,大家都说我对他比对自己的亲儿子还好呢。”马老师笑着说。

★让留守儿童感受大家庭温暖

据了解,河源镇保南村辖11个自然屯,834户,3217口人,是全镇最大的行政村,也是劳务输出和留守儿童最多的村。每年劳务输出人数为1210人,占全村劳力总数的57%。留守儿童49名,占不满17周岁总数的16%。

伊通满族自治县河源镇保南村关工委志愿者服务队虽然只是一支平凡队伍,但他们却让这49名留守儿童体会到家的温暖,通过关爱留守儿童活动的开展,不仅促进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也促进了新农村建设进程。2010年,村子的人均收入达6300元,仅劳务创收人均就达2200元。村支部被省委授予“基层党组织标兵”,还被列为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案例2

一个送给留守儿童母爱阳光的冯姨

冯丽丽心软,她总说,“我见不得虎子哭!”这是她骨子里的那份善良,让她和留守儿童结下了缘分。从2006年起至今,辽宁农民冯丽丽倾尽全力,把母亲般的关爱无私地奉献给百余名素不相识的留守儿童。对于这些远离父母的孩子们来说,冯丽丽是母亲般的存在,是慈祥,是关爱,是最温暖的阳光。

冯丽丽的家乡在北票农村,那里土地贫瘠,人均不足一亩的耕地让村民的收入少得可怜。于是,外出打工成为大多村民唯一的选择。冯丽丽的姐姐和姐夫长年在外打工,9岁的小外甥跟着爷爷奶奶生活。一次,抽空去看外甥的冯丽丽惊讶地发现,孩子变了,原本活泼可爱、懂事、喜欢学习的孩子变得落落寡欢,面对他喜欢的小姨,完全一副冷漠的表情。由于经常性地吮吸,他的小手指已经被吮出了鲜红的嫩肉……冯丽丽看了非常心疼。她还发现,村里几个家长长年在外打工的孩子也和小外甥一样。一个个孤独的身影,一个个让人震惊的镜头,深深刺痛了身为母亲的冯丽丽。“也许是一个母亲的感受吧,我开始帮他们做一些诸如洗脸、梳头、暖暖手的小事,给他们讲道理、讲故事,教他们唱歌、跳舞,和他们做游戏、猜脑筋急转弯……”渐渐的,围拢在冯丽丽身边的留守孩子多了起来,从前冷清的庭院、树下、溪旁变成她和孩子们开心的乐园。每当看到孩子们孤独的脸上露出的久违的太阳般灿烂的笑容,“我就从心里高兴。”冯丽丽由衷地说。于是,从2006年开始,利用周末、节假日,冯丽丽走遍了北票市的4个乡镇、10个村、与126名留守儿童建立了密切联系。在留守孩子们看来,冯丽丽是他们的好阿姨、好老师、好姐姐、好朋友。北票桃花吐镇下洼村有个男孩,父母离异后各自长年在外打工,男孩只好和年迈的爷爷相依为命。一年中秋节,冯丽丽到村里看望留守儿童,早已等候在那里的孩子中,唯独不见这个男孩的影子,她径直去了他家,看见躺在炕上的男孩正在发高烧。冯丽丽立刻跑去买来了药和食物,并喂给男孩,看着眼前如同妈妈般慈爱的冯姨,男孩一下子扑到她怀里,眼泪不停地流下来。后来,在冯丽丽的劝说和感动下,男孩的妈妈终于又回到了他的身边。“留守儿童的家境都很一般,孩子们最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他们最需要关注,最需要用爱来沟通。”冯丽丽深有感触地说。

在与留守儿童接触的过程中,冯丽丽发现,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他们或多或少地养成了一些坏习惯。为了既不伤害孩子们的自尊心,又能督促他们改掉缺点和毛病,做过幼儿教师的冯丽丽拿起纸笔,开始创作童话故事。一则妙趣横生的童话,常常对应着留守儿童身上的一些小毛病:不爱洗脸、做事拖延……孩子们听到这些童话时总是会偷偷吐舌头,然后默默改掉这些毛病。这些独特的童话故事,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学到了不少做人的道理。三年前已由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讲给留守孩子们的故事》就是从冯丽丽创作的故事中筛选出54篇汇集而成的。书中有的放矢地帮留守儿童解决代沟凸现、亲情缺陷、情感变异、心理扭曲、行为失控等问题。冯丽丽对留守儿童充满了文化、理性和人性的关爱,也让她实现了对留守儿童从“哄”到“教育”。“其实我并没为孩子们做什么,在播种快乐的同时我收获了更多的幸福!”冯丽丽由衷地说。

而今,一直在收获幸福的冯丽丽已经难以割舍对留守儿童的那份牵挂。她在11月29日的博客里写道:“昨晚,我和村里的留守孩子们约好,明天上午8点钟就能到他们村。当我大包小包地提着各种课外书和文具走在乡村小路上时,我的心是宽阔的。一想到一群天使般的孩子叽叽喳喳地在等着我的到来,我的心又无比的激动……可能,这些就是我要找的那个‘生命或生活的价值’吧!”

案例分析

伊通满族自治县河源镇保南村关工委志愿者服务队以及马宪华老师,还有辽宁省一个普通农民冯丽丽,用自己爱的阳光,温暖了一个个留守儿童的心田。这些“代理爸爸”和“代理妈妈”,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留守儿童对父母亲情的渴望,有利于把儿童从情感迷途中唤回,帮助他们的健康成长。我们应该向“代理爸爸”和“代理妈妈”们致敬!

但在这个过程中,代理爸爸、代理妈妈们要特别注意处理好留守儿童与亲生父母之间的关系,要积极强化他们之间的正常情感交流,减少误解和冷漠,化解抱怨。要从理解感恩角度教育好留守儿童,不仅要感谢代理爸爸、代理妈妈们,更要感激和理解自己的亲生父母。正如冯丽丽那样,在其极力劝说和感动下,一个留守儿童的妈妈终于又回到了他的身边。“留守儿童的家境都很一般,孩子们最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他们最需要关注,最需要用爱来沟通。”冯丽丽深有感触地说。

三、教育启示

留守儿童的感恩心来自哪里

(一)感恩教育要引导留守儿童正确对待自己的生存、教育环境

教师要帮助他们认识到生活、学习的美好,发现人生的乐趣。快乐的儿童才更容易理解什么是感恩。爱父母教育,可以先从爱家乡、爱学校、爱生活开始。

(二)要教育孩子理解自己父母的艰辛、无奈和伟大,把留守儿童对父母情感的渴望转化为爱的动力,而不是冷漠和怨恨

真正做到让留守儿童理解父母远离自己外出打工,是非常困难的,因为留守儿童父母往往因经济原因,而忽略了对孩子健康成长的关心,导致孩子的逆反和怨恨心理。教师要善于通过父母日常关心孩子的细节故事来启发留守儿童,让他们懂得,父母是爱自己的,外出打工也是为了家庭的幸福,是不得已的选择。要教育孩子,没有父母的养育,就没有我们的今天和美好的明天。通过学校教育让留守儿童心存感恩,而不是怨恨。教师也要做好与留守儿童父母的沟通工作,引导他们关注、关心留守儿童的教育,增加与这些孩子共处的时间,做好亲子交流。因为,远离父母关心的儿童,很难产生对父母的理解和感恩之情。

教育策略

指导留守儿童定期给父母写信。

交流是情感的纽带,经常交流才能增进感情和彼此理解。

建议: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要定期在班里开展与远在外地的父母写信活动,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诉说自己的想念之意,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感谢之情。经常给父母写信,不仅提高了语言表达力,更消减了对父母的怨恨和冷漠。教师可以开展“给父母写信”比赛活动,奖励经常写信、或者信写得好的孩子。

与父母的书信往来,将成为留守儿童情感世界的天使。

(三)要引导留守儿童感恩身边帮助自己的亲人、老师和同学,也包括感谢自己

理解感恩并不仅仅局限于对父母的感激,还要引导留守儿童拥有更加博大的情怀。在其父母不在身边的时候,家中爷爷奶奶含辛茹苦地照顾自己,老师同学热情无私的帮助,邻里乡亲友善的支持,都是留守儿童应该感谢的对象。代理爸爸、代理妈妈们的关心,别人对自己的细小帮助,都要感激。同时,留守儿童也要学会感谢自己,要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善于感谢自己,是理解感恩的重要环节。

四、问题解决

当留守儿童怨恨父母时,教师应该怎么办

(一)引导家长经常与自己子女的情感沟通,增强彼此理解

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慈爱,也让孩子知道父母在外打工的艰辛。抚养孩子是父母应尽的责任,教育管理孩子也是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没有亲情的教育是一种残缺的教育,其他任何事情都无法替代父母的关爱。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对孩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无可代替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建议家长尽可能地做到多多关心孩子,把自己的电话联系方式或者通信地址告诉孩子,让孩子主动与自己进行交流,也建议父母要经常打电话或者写信与孩子进行沟通。一星期至少联系一次,以便及时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困惑,及时为他们排忧解惑,给予精神上的帮助。孩子有时候不把自己真实的想法与家长沟通,往往隐瞒事情的真相。作为教师,有责任建议孩子的父母与委托监护人及时进行交流,在学习上、生活上、思想上,主动过问孩子的情况,以便发现蛛丝马迹,及时进行思想教育。

(二)建立家长联系卡,使亲子沟通成为一种教育手段,更成为亲子之间互相理解的纽带

班主任要把本班留守儿童的住址、家长联系电话、监护人、学习情况、心理情况等整理好,制作家长联系卡。教师经常向家长介绍学生的情况,定期通电话、家访,跟踪孩子思想变化。教师进行家访,主动向监护人反映近期学生的状况,指导监护人加强对孩子进行监督。

(三)解决留守儿童学习上、生活上的后顾之忧,不要让孩子过早承受难以负担的压力

许多留守儿童因思念父母过度,往往会变得孤独而冷漠。在这种时候,教师春风化雨般的爱和细微的帮助,将是孩子树立生活信心的强大精神力量。学校和社会应该建立留守儿童教育帮扶计划,对特别困难的孩子给予重点帮助,雪中送炭的帮助,是我国教育所急需的珍贵道德资产。

(四)了解孩子的心事,把握孩子情感的脉搏,关怀留守儿童的精神成长

教师要引导家长把孩子的喜怒哀乐放在心上,注重孩子的生理心理活动、道德教育,多与孩子沟通,交流情感,弥补留守孩子亲情的缺失。不少留守儿童往往是情感饥渴的孩子,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性格容易极端,主要表现是,性格孤僻内向、自卑、寂寞、盲目逆反、怨恨父母等。有少数孩子会认为家里穷,父母没能耐,才会出去打工挣钱,对父母外出打工产生极度怨恨情绪,甚至疏远父母,产生情感隔膜。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适时适度的教育。

资料链接

理解感恩品质所包含的3个核心要素

——理解、感恩和关心

1.理解

理解是用心思考,仔细关注事物的意义所在。一个理解会带给你洞察力及美妙的想法。一颗理解的心带给你感同身受和同情。理解是思考、学习与关怀的力量。

☆如何去理解

(1)专注并非常用心;

(2)寻求事情的意义;

(3)全面观察;

(4)抗拒干扰,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5)原谅别人,当你犯错误时也原谅自己。

☆学会自我勉励

(1)我有理解之意,我寻求事物的真理;

(2)我有理解之心,我以同情心看待他人的感受。

2.感恩

感恩是对我们所拥有的感激。它是一种对学习、爱心和存在表示感激的态度,欣赏你周围和你身上每一天中发生的小事。感恩会带来满足感。

☆如何去感恩

(1)感谢生命的馈赠;

(2)欣赏自己的能力而不嫉妒别人;

(3)视生命中的困境为学习的机会;

(4)享受你对世界上美丽事物的惊叹感;

(5)乐于接受他人想要给予的东西;

(6)每天思量你所受到的祝福。

☆善于自我勉励

(1)我感谢给予我拥有的和我周围的诸多恩典;

(2)我感激我的生命,我不断学习;

(3)我期待最好的结果。

3.关心

关心就是关爱并关注身边的人或事。当你关心别人时,你愿意帮助他们。你细心地做事,全力以赴;你温柔、尊重地待人处事。关心使这个世界成为一个更有安全感的地方。

☆如何去关心

(1)关怀他人、自己和地球;

(2)仔细地注视并聆听;

(3)谨慎处理;

(4)温柔地对待你所关心的人和事;

(5)尊重你的身体;

(6)热情工作,追求优秀。

☆学会自我勉励

(1)我关心他人和自己;

(2)我付出爱的关怀;

(3)我竭尽全力做好每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