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定义为:“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力的完好状态。”因此心理健康是留守儿童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且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主体能做出良好的适应,并且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远离家乡,一般随祖父母、外祖父母一起生活。老人精力有限,所受教育程度有限,甚至自身还有许多病痛,所以他们没有精力去细致、周到地照顾孩子的生活、学习。在他们心目中,只要孩子们有饭吃、有学上就行了。至于孩子是否完成老师留的作业、是否能遵守纪律、是否听懂了老师讲的课、是否想念父母、是否快乐、是否适应学校生活、是否受人欺负、是否感到委屈,老人们对此全然不知,也想不到这么多。
长期的生活问题、学习问题、交往问题与心理问题交织在一起,学生积累的负面情绪可能越来越多无处释放,而积极情绪越来越少,甚至可能形成不良的心理认知,如孤僻、自卑、消极、懒散、叛逆等……
为此,本篇着重从案例引入,分析留守儿童可能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从学校层面提出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策略,包括利用学校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凝聚教师的集体智慧,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创设良好的班级氛围,充分发挥学校领导和教师自身的教育智慧,采取有效的教育策略促进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
案例1
远离父母的我们像断了线的风筝
刘晓霞(化名)
我们是一群生活在贵州省的边远山区的小学生。我们这里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生活贫穷。父母为了我们能够早日过上好日子,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含泪离开了我们,奔赴大城市去打工,家里只留下了年迈的爷爷、奶奶、年幼的我以及嗷嗷待哺的弟弟、妹妹。
远离父母,我们每天的生活都很单调,帮助爷爷、奶奶做饭,照顾弟弟、妹妹,走很远的山路去学校读书,中午经常饿着肚子。
有时我们在想,我们的父母在远方干什么?他们想我们吗?我们经常能在梦中看见爸爸、妈妈带着新衣服、好吃的东西回家了。一阵喜悦后醒来发现只有冷冷、黑黑的房间……
我们的父母忙于生计,经常几年都不回来,所以每当看见别的孩子与父母在一起时,我们既羡慕又觉得别扭、失落;突然间,爸爸、妈妈回来了,我们盯着他们想这是我们的爸爸、妈妈吗?怎么这么陌生?
生活中的我们学习不好,衣服不干净,经常感觉不开心,心里很烦却没处诉说。
案例2
边远山区教师眼中的留守儿童
—贵州某山区小学教师
我们学校是贵州省的一所边远山区小学,学校里留守儿童占了65%,以五年级一个班为例,全班73名学生,其中留守儿童就有40人。
分析这些留守儿童,卫生较差的有36人,学习基础较差的有37人,不按时完成作业的有35人,成绩较差的有36人。由于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学校教育常规工作——家长会都很难开展。
我们发现留守儿童不仅存在生活问题、学习问题、交往问题,而且还有隐藏着的心理问题。我清楚记得在一节数学课上,一位学生独自趴在自己的座位上哭泣。我赶紧询问,学生不肯说什么原因,连连摇头作罢。后来我担心极了,生怕孩子生病不敢说。当我提出要将他送往医院时,他这才说了缘由,原来是因为爸妈到外面打工去了,他太想念他们了。
留守儿童进入学校后,心里或多或少对学校环境会感到陌生、害怕,如果再遇到生活问题、学习问题、交往问题,家里没有亲人可以倾诉,一部分留守儿童甚至发展到情绪低落,独来独往,封闭内心。
案例分析
案例1向我们描绘了留守儿童在父母远离后,自己内心的思念、孤单、无助的心理变化场景。
案例2向我们描绘了留守儿童在学校思念父母,学习困难,心理困惑与烦恼的场景。
思念父母
两个案例从家庭与学校两个不同场景反映了留守儿童长期处于父母不在身边的环境下形成的不良的自我心理认知。
留守儿童在家庭长期缺少父母细致关爱的环境中,形成了敏感、多疑、无助的心理倾向。
留守儿童在学校等陌生环境中,由于父母没有在身边,缺少细致的生活方面的关爱与指导,遇到学习问题没有亲人可以请教,情绪问题没有亲人可以倾诉,长此以往形成了情绪低落、封闭内心的心理倾向。
长期的生活问题、学习问题与心理问题交织在一起,学生积累的负面情绪可能越来越多,积极情绪越来越少,甚至形成不良的心理认知,如孤僻、自卑、消极、懒散、叛逆等无助心理……
形成这样错误的自我心理认知主要原因是在留守儿童成长关键时期父母的远离。
心理学常常强调关键期。如,幼儿期是社会化过程中智力发展和个性形成的关键期,童年期是社会化过程中培养学习能力和道德品质的关键期,少年期是社会化过程中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这些关键期的教育是离不开父母的帮助与引导的,而留守儿童的父母,有的在孩子的幼儿期,有的在孩子的童年期,有的在孩子的少年期,出于生计的考虑就离开了家乡,远离了孩子。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智力发展、个性、道德品质、自我意识的形成可能就会受到影响,甚至产生问题。
资料链接
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是人发展中的三个重要时期
★幼儿期是社会化过程中智力发展和个性形成的关键期
研究表明,人类智力发展速度有时快有时慢,在某一时期对外界刺激特别敏感容易接受特定的刺激而获得某种智力。书面语言发展关键期在4~5岁;数概念获得关键期在5~5岁半;词汇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在5~6岁,如果这些能力在关键期得不到发展,就会使得智力发展受到阻碍。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认为,5岁前是智力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也认为,从出生到四岁是人类智力发展的决定性时期。如果把17岁所能达到普通水平看做100%,那么从出生到四岁就获得50%的智力,4~8岁可获得的30%,最后20%的智力则是在8~17岁时获得。
个性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个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性以及经常出现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总和,是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个性形成的关键期则在幼儿阶段。幼儿最初意识极为单纯,行为习惯也不固定,加上他们的生活中,特别是心理上对父母的依赖和爱慕,使得成年人的行为举止、思想品质容易在他们的幼小心灵留下深刻的烙印。他们从家庭成员间、邻里间以及幼儿园教师之间的道德、精神和心理等方面接受熏陶,逐步形成善与
恶、真与假、好与坏、是与非的最初概念。学会如何对待周围人和事,知道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从小培养儿童的自信心、责任感和荣誉感也是儿童个性形成重要方面。如果一直受到周围人肯定的积极的评价,往往会对自己产生一种满意感、自信感;而经常受到周围人否定的、消极的评价,就容易产生一种自卑感、孤独感。幼儿末期,儿童已形成一套行为习惯,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已初步形成。
★童年期是社会化过程中培养学习品质和道德品质的关键期
儿童到了六七岁,他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一次大变动,儿童要进入学校开始系统地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一下子从备受家长和成人保护的幼儿成为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承担一定社会义务的小学生。儿童的社会地位和承受环境压力的变化,这一切都促进儿童的心理品质产生质的飞跃。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虽起主导作用,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小学阶段是打基础阶段,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期。
★少年期是社会化过程中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
少年期(12~15岁),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是半成熟、半幼稚,独立性和依存性并存交错的时期。生理上的急剧变化和学习活动的变化,使少年期的自我意识有新的觉醒,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个体的“第二次诞生”。此时少年会提出: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我应该怎样走?即意识到要客观地剖析自己;分析自己人格形成的原因;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并拟订自己的人生计划及奋斗目标。在少年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应尊重少年的独立性、自主性,充分调动少年工作、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利用少年自我意识发展的有利条件,引导学生自己教育自己,也可以利用现实生活中和艺术作品中的优秀形象来教育少年学生,逐步完善他们的个性,帮助他们健康地实现人的社会化过程。
应对策略
教师要发挥教育者优势,不仅要有爱心,同时还要有教育智慧,采取有效的策略促进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
策略一 利用学校的各种教育资源,向教师宣传心理教育方法。
策略二 凝聚教师的集体智慧,攻克学生心理教育的难题。
策略三 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丰富学生的心灵。
策略四 建立班级档案以及学生成长档案,开展学生个案研究。
策略五 创设良好班级氛围,促进学生形成乐观心态和良好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