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的家长,由于当地经济条件的制约,怀揣脱贫致富梦想,奔赴大城市,家中只留下了年迈的老人与年幼的孩子,为此,学校要尽可能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承担更多的责任与义务。
学校教师在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的过程中承担着多重角色,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更是家长的代理人以及心理调节者。
由于留守儿童的学校教师往往更多地忙于学校的各种事务,很少有时间能静下心来看书学习,很少有时间能倾听留守儿童心底的秘密与期盼,很少能静下心来思考如何教育留守儿童更有效。为此,留守儿童所在地学校,要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向教师主动提供关于留守儿童教育的学习资料,宣传科学的心理教育方法。为教师提高留守儿童教育的有效性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
学校的每一个地方、每一种设施、每一项活动都是可挖掘利用的教育资源。学校的可利用教育资源,包括宣传栏、图书馆、网络等,利用这些资源可以向教师宣传科学的心理教育方法。
首先,利用宣传栏,围绕一定的心理教育专题,定期列举生动的心理教育案例,图文并茂,向教师宣传正确的心理教育理念。如:如何观察父母不在身边的学生的心理?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如何帮助学生克服思念父母的心理?如何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如何培养师生之间的信任感?如何培养学生的安全感?如何与学生沟通更有效?
其次,利用学校的图书馆资源,从相关报刊与杂志或网络教育资源中摘录一些关于留守儿童心理教育的文章,向教师宣传正确的心理教育理念。
再次,学校可以定期开办教师培训,请当地儿童心理教育专家讲解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讲授科学的心理教育方法。
最后,可定期组织召开教师研讨会,组织教师针对班级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交往、心理问题展开研讨,请有经验的老师介绍成功的教育案例,使更多的教师从中获取有益的信息。
资料链接
罗森塔尔效应:满怀期望的激励
提出者: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
点评: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考察某校,随意从每班抽3名学生共18人写在一张表格上,交给校长,极为认真地说:“这18名学生经过科学测定全都是智商型人才。”事过半年,罗森塔尔又来到该校,发现这18名学生的确超过一般学生,长进很大,再后来这18人全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干出了非凡的成绩。这一效应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鸣现象。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
“罗森塔尔效应”也称“皮格玛利翁效应”,留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一个人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
摘自:百度百科
资料链接
名人教育名言
教育才能的基础,是深信有可能成功教育每个儿童。我不相信有不可救药的儿童、少年和男女青年。要知道,我们面前的这个人才刚刚开始生活在世界上,我们可以使这个幼小的人身上所具有的美好的、善良的、人性的东西不受压制、伤害和扼杀。因此,每个决心献身于教育的人,应容忍儿童的弱点。如果对这些弱点仔细地观察和思索,不仅用脑子,而且用心灵去认识它们,就会发现这些弱点是无关重要的,不应对他们生气、愤怒和加以惩罚。
相信教育的力量,就是相信自己的工作,相信我能够成为自己学生的思想和感情的主宰,相信我能使最难教育的学生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对于一个教师来说,相信教育的力量,如同一个医生相信生命的巨大力量一样。医生的精神准备是要为人的心脏跳动战斗到最后一分钟。
我们极力去做到,使孩子集体中充满一种幸福、欢乐的和谐气氛。一个孩子的幸福不应当去损伤别的孩子的幸福。孩子不应当使自己局限于自己幸福的小圈子里。我们认为理想的东西就在于:一个幸福的人要能为自己的同龄人失去幸福而感到良心责备。这种感受,是儿童心灵中最敏锐的一角,它隐藏着细微的尊严感。真正的尊严,不可能对他人心上所发生的事而去扬扬得意、安然自在、漠不关心。
任何时候都不能急于作最后的绝对结论:这个孩子无可救药了,他命该如此。一年,两年,三年,他可能一无结果,但到了时候,就有结果了。思想——像一朵花,它逐步地贮存生命的琼浆。我们给花的根提供汁液,使花得到阳光——花就开了。我们要教孩子思索,给他们指出思想的源泉——周围世界。赋予他人类最大的快乐——认识的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
相关网站与杂志链接
杂志类:
《班主任》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少年儿童研究》
网站类:
心理健康网:http://www.ourfeeling.com
中国儿童与青少年健康网:http://qsxl.psych.ac.cn/
关于健康心理的培养,教师给家长哪些建议?
夫妻二人尽可能在孩子较小时不要同时出去打工,留一方在家照顾孩子;
如外出打工,尽可能创造一切条件,如写信、打电话等,多与孩子沟通,表达对孩子的关心;
每年尽可能创造条件与孩子相聚;
关心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主动与老师进行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