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二 户外安全(1 / 1)

农村地域广阔,有山岭、水田、河流、池塘、乡村道路等,但也有很多危险的地方。留守孩子们安全意识淡薄,自我保护能力差,在上下学、节假日这些自由活动的时间里,学校管不到,家长不在身边,很容易发生意外。如,在山林里烧蚂蚁、在野外烧树叶,一不小心就可能酿成火灾;在马路上玩耍、追逐、打闹或骑自行车等容易造成车祸;偷摘农户喷洒农药的瓜果来吃,容易发生中毒事件;爬到树上玩或掏鸟窝,树枝断落摔伤、跌伤;结伴去游泳或捉鱼,造成溺水……

一、动物咬伤

近年来,农村养狗逐年增多,不少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去外地打工,剩下的妇女、老人和儿童觉得家里不安全,养一只狗,既可以作伴,又可以看家。这些狗大都未接种过疫苗,有的狗可能会带有狂犬病菌,一旦伤人后果将格外严重。而12岁以下的孩子,是最容易被狗咬伤的群体。另外,农村地区有着广阔的田野,并且一些地方杂草丛生,很可能成为毒蛇的藏身之处,而留守儿童常常脱离家人的监管,常在野外玩耍,更容易受到毒蛇的伤害。

(一)如何预防孩子被狗/猫咬伤

被狗/猫咬伤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危急情况下甚至需要急救(在这部分需要急救的孩子中大约有3/5是十岁以下的儿童)。某些咬伤会留下严重的伤口和很深的伤痕印记,被咬到面部的话,孩子甚至可能会有生命危险。

1.怎么让孩子远离狗/猫的威胁?

(1)教育孩子去串门时,先要在门外敲门。等主人来开,不要径自闯到人家,以免被家里的狗/猫冲出来咬伤。

(2)教育孩子远离狗/猫,不要逗弄狗/猫。即便是朋友或亲属家的狗/猫,也要注意。告诉家长或监护人要将狗/猫拴在离孩子较远的地方,同时,对于较小的孩子,不要让孩子与狗/猫单独待在一起。

(3)教育孩子不要接近陌生的狗/猫。有的孩子特别喜欢小狗/小猫,不管是不是认识,都喜欢与小狗/小猫玩耍。但是陌生的狗/猫,由于与孩子不熟悉,安全感较弱,会以为孩子对它不友好,会对孩子造成伤害。

(4)被狗追逐的时候不要慌忙地跑。告诉孩子,当自己被狗追逐时,站着别动,越跑,狗越追。可以尝试弯腰装作捡石头的样子,将小狗吓跑。

(5)不要对着一只狗/猫大吼。尖叫或者吓唬,只会让狗/猫更愤怒。

(6)不要拉狗/猫的尾巴,不要扯狗/猫的毛,不要想要骑在狗/猫身上。这些举动很容易引起它们发怒。当它们在吃东西、睡觉、哺育幼儿的时候,不要去打扰它们。

(7)想要表达友好应该是轻轻拍小狗/小猫的后背,而不是头与前额。

2.儿童被狗/猫咬伤了,应立即采取如下措施

第一,如果村里有诊所或医院,应立即带孩子去诊所或医院医治,除了进行杀毒,还要打狂犬疫苗。

第二,如果村里没有诊所或医院,或者医院较远,应先帮助孩子用清水彻底冲洗伤口。冲洗的时候,要尽量把伤口扩开,让其充分暴露,并适当挤压周围肌肉,让血流出,冲洗的水量要大,水流要急,以便冲洗干净。

第三,冲洗完后,不要包扎伤口。因为狂犬病毒是厌氧的,在缺氧的情况下,狂犬病毒会迅速大量繁殖。

第四,冲洗后,立刻到医院进一步治疗,必须在24小时内到防疫站或者医院,注射预防狂犬病疫苗。

(二)如何预防孩子被毒蛇咬伤

山区和农村由于杂草较多,各种各样的毒蛇也较多。尤其是夏季,各种蛇外出活动频繁,遇到蛇的机会也较多。一般来说,多数蛇没有什么毒,对人的攻击性也不强,但是也不乏一些蛇是有剧毒的,留守儿童外出玩耍、捉迷藏、采蘑菇等,都可能会与毒蛇相遇,因此,夏季防止被毒蛇咬伤,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1.如何避免与蛇相遇?

第一,教育孩子尽量不要在人烟稀少的野外玩耍。走路时避免从杂草丛生的地方路过。实在不得已需要从草丛中经过时,可以借用一个树枝,边走边拍打杂草,这样,隐藏在杂草里的毒蛇就会溜走。

第二,教育孩子,如果迎面遇到蛇,千万不能转身就跑,要悄悄地离开。如果手中有东西,如帽子、水壶等,可以先把东西扔在地上,然后再转身跑。蛇有了进攻目标之后,就不会再追赶你了。

第三,教育孩子,如突然发觉有蛇在身上爬、脚上经过,应该屏住呼吸,一动不动,等蛇爬过。千万不要慌张、不要大声尖叫等,更不要去抓蛇、打蛇等。

2.孩子被毒蛇咬伤后的处理方法

每年都会有不少孩子被毒蛇咬伤,那么,孩子被毒蛇咬伤后怎么办呢?

首先,初步处理。

第一,一旦孩子被毒蛇咬伤后,应立即用柔软的绳子、带子、布条在儿童的被咬伤处上方(距离心脏近的地方)距伤口一指多点的地方勒住,截断血液的流动,防止蛇毒扩散。

第二,每隔15~30分钟放松1分钟,以免肢体坏死。

第三,减少孩子的活动,避免伤口活动,减少毒液扩散。

第四,伤口周围皮肤用肥皂水、清水、盐水等冲洗,如有条件用吸乳器或拔火罐吸出毒液。在紧急情况时,也可用嘴吸出毒液,边吸边吐,再用清水漱口。

其次,随后处理。

初步处理后,要迅速送往卫生所、诊所或者医院,进一步进行治疗。

(三)如何预防孩子被其他动物伤害?

除了上述常见的猫、狗、毒蛇等动物外,儿童有时候也会被马蜂、蜜蜂、水蛭、海蜇、蝎子、蜱虫、蚊虫等动物蜇伤或叮咬,引起红肿、发烧等病症,甚至危及生命,因此也需要特别注意防范。

1.被水蛭咬伤怎么办?

水蛭又称蚂蟥,是一个冒名的“吸血鬼”。它的头部长着一个吸盘,当遇到人时就紧紧地吸在皮肤上,吸盘钻进皮肤吸血,由于水蛭同时还分泌一种抗血液凝固的物质,所以血液不会凝固,川流不息地供它贪得无厌地吸吮。孩子经常下水田或在河里玩耍,常常成为水蛭的侵害对象。当被水蛭咬后,不要用手去生扯硬拉,这常会将它拉断,身子断了,但头还留在皮肤里,伤口容易引起细菌感染。

正确的处理方法是:用盐水或醋去冲,或者往水蛭身上撒盐,由于它怕盐和醋,受到刺激后,身子会缩小,吸盘也随之松开,这时就可以把它弄死。对被咬的伤口,可用盐水冲洗干净,涂上紫药水,如果局部出血不止,可用干净的纱布,加压包扎伤口。

2.不要捅马蜂窝

马蜂学名胡蜂,俗称马蜂、黄蜂,毒性很大,其蜇针的毒液含有磷脂酶、透明质酸酶和一种被称为抗原5的蛋白。马蜂有很强的地域观念,自卫能力和警惕性非常高,只要有人侵入了它们的生存区域,担任“警戒任务”的马蜂便会立即袭击“敌人”。被马蜂蜇伤后伤口会立刻红肿,且感到火辣辣的痛,被马蜂蜇伤后应及时处理,最好立即去医院处理。一些人被蜇后忍着疼痛不处理,以为过了疼痛期就没有问题,殊不知可能会有毒素潜在体内,情况严重可能导致呼吸困难,甚至死亡。

附近或家里有马蜂窝的家庭,应准备一瓶灭害灵之类的杀虫剂,不要试图摘除蜂巢或惊扰马蜂,千万别用石头或竹竿擅自乱打。平时最好穿浅色光滑衣物,因为蜂的视觉系统对此非常敏感,不敢轻易攻击。马蜂一般不会主动攻击人,若身边有蜂飞舞,不要用手拍打,也不要快速逃跑,如果不小心惹得马蜂“发火”,正确办法是迅速用衣服或其他物品包住头和**在外的部位,蹲下后呈原地趴下状慢慢离开,千万别反击,否则只会招致更多马蜂攻击。因为蜂具有趋光性,若晚上被马蜂围困,最好逃向黑暗的地方。

马蜂毒呈弱碱性,一旦被蜂蜇了,应立即用肥皂水、尿液等碱性**洗敷伤口,使酸碱中和,减弱毒性,亦可起到止痛的作用。如果伤口处有残留的蜇刺,应立即拔掉。如果当时有洋葱,洗净后切片在伤口上涂抹,或者将生姜、大蒜、马齿苋(一种野菜)等捣烂、嚼烂涂在伤口处也行。此外还可用母乳、无极膏、风油精、清凉油、万花油、红花油、绿药膏等去除蜂毒,但切记不可用红药水或碘酒搽抹,那样不但不能治疗,反而会加重肿胀。如果出现头疼、头昏、恶心、烦躁、发烧等症状,尤其是出现呼吸困难、呼吸声音变粗、带有喘息声音,要立即送最近的医院去急救。

资料链接

5岁儿童被马蜂蜇伤致死

2012年10月19日,5岁的周周与两个玩伴在户外玩耍,突然一阵大风将树上的马蜂窝吹落。马蜂立即将周周等3个幼童包围。孩子们的哭声惊动了大人。两个孩子被立即送到了潜山县城的医院救治,只有周周被送到王河镇卫生院救治。周周在接受医治后,便被亲属带回了家。

没想到回到家后,周周不能小便,小肚子也涨得很大。爷爷奶奶吓得连忙将孙子送到潜山县城的医院。由于病情危急,周周被立即转到安庆某医院救治。虽经医院全力抢救,但由于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10月31日,周周因身体器官功能衰竭不治身亡。记者昨日获悉,其他两个孩子由于抢救及时,生命体征平稳。

资料来源:新安晚报

3.被海蜇蜇伤怎么办?

海蜇又称为水母,是海生的腔肠动物,夏秋季最为活跃。小的海蜇只有手指甲这么大,大的海蜇直径可达1米多,重百斤以上。海蜇触手的刺丝囊内含有毒液,会释放炎症因子,人碰触后会患上海蜇皮炎,蜇伤后24~72小时为过敏高峰时间,会感觉皮肤瘙痒、红肿热痛、麻木刺痛、灼痛或刺痒,继而蜇伤处出现条索状排列的红斑、丘疹,亦可有水疱、大疱及瘀斑出现等症状,严重者可致死亡。因此远远看到海蜇一定要马上躲避。

一旦被海蛰蜇伤后,切勿用淡水冲洗,因淡水可促使刺胞释放毒液。正确的临时应急措施是尽快用毛巾、衣服、泥沙擦去粘附在皮肤上的触手或毒液,用酒精或碱性洗液冲洗患处,如碳酸氢钠、肥皂水或常用的明矾,亦可用海水冲洗。如果身体小面积被蜇伤,可采用一些冷湿敷的方法,比如冷敷剂、三黄水和硝矾洗剂等中药清热利湿,或者应用磁疗拔罐等方法,可以迅速帮助患者缓解症状。但如果蜇伤面积较大或被大型水母及毒性强的海蜇蜇伤,常在1~4小时内出现瘙痒、疼痛严重、畏寒、发热、腹痛、倦怠、出冷汗,少数出现胸闷、口吐白沫、血压下降、呼吸困难,必须及时去医院治疗。一旦处理不到位,贻误治疗时机,后果将不可设想。

资料链接

图解被海蜇蜇伤的现场急救方法

资料来源:中国日报网

4.被蜱虫叮咬怎么办?

2010年夏天,一种咬人致命的小虫子引发了多省市人们的恐慌,这种小虫子后来被证实是蜱虫。蜱是野生或家养大动物的重要寄生虫,是一种很危险的毒虫,也是人和动物一些重要疾病的传播者。蜱有好多种,主要分硬蜱与软蜱两种。蜱在叮咬吸血时多无痛感,叮咬部位可造成局部充血、水肿,还可引起继发性感染。某些硬蜱在吸血过程中涎液分泌的神经毒素可导致宿主运动性纤维的传导阻滞,引起上行性肌肉麻痹,可导致呼吸衰竭而死亡,称“蜱瘫痪”或“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此病以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特点,潜伏期1~2周,大多急性起病,持续高热,可达40℃以上。其临床表现主要为全身不适、乏力、头痛、肌肉酸痛以及恶心、呕吐、厌食、腹泻等。可伴有心肝肾等多脏器功能损害,甚至危及生命。

鉴于硬蜱主要生活在山林或者杂草中,而软蜱主要生活在动物的身上或是动物生活的地方。因此,应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或动物生活的地方长时间坐卧。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应注意做好个人防护,提倡穿长袖衣服,不要穿凉鞋,扎紧裤脚、袖口和领口。外露部位要涂擦驱避剂(避蚊胺、避蚊酮、前胡挥发油),或将衣服用驱避剂浸泡。离开时应相互检查,勿将蜱虫带回家中。发现蜱时,无论是在人体或动物体表,还是游离在墙面、地面,不要用手直接接触,甚至挤破,要用镊子或其他工具夹取然后烧死;如不慎皮肤接触蜱,尤其是蜱挤破后的流出物,要进行消毒。

一旦发现有蜱已叮咬、钻入皮肤,可用酒精涂在蜱身上,使蜱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水尖头镊子取出蜱。或用烟头、香头轻轻烫蜱露在体外的部分,使其头部自己慢慢退出。烫蜱时要注意安全。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伤皮肤,或将蜱的头部留在皮肤内。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并随时观察身体状况,如出现发热、叮咬部位发炎破溃及红斑等症状,要及时去医院就诊,诊断是否患上蜱传疾病,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除了上述的几种毒性较大的动物外,若被臭虫、黑蜘蛛、蟑螂、壁虎、蜈蚣、刺毛虫(俗称洋辣子、刷木架子、八家毛子)、蝎子、蜜蜂等叮咬后也不能大意,若叮咬后出现长时间红肿,并引发发烧、恶心、呕吐、耳鸣、心跳加速或不规则跳动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二、溺水

在我国,特别是南方地区水域资源较为丰富,村里遍布的水田和小水塘成了留守儿童玩耍、钓鱼和洗澡的好去处。游泳是青少年喜爱的运动,如果没有足够的安全防范意识,常常会发生溺水事件。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每年都有不少孩子掉到水沟里、池塘里、江河里而失去生命。

(一)怎样预防溺水

第一,教育孩子学游泳时或嬉水时,尽量在水浅的游泳池里,不要在不安全、不熟悉的河里或水里游泳。

第二,如果到熟悉的地方游泳,教育孩子在下水之前要观察地形情况,遇到水中有旋涡、乱石、水草或淤泥等,要赶紧离开,以免陷在淤泥里或被水草缠住不能脱身。

第三,教育孩子外出游泳或嬉水时,尽量与成人一起,或者与会游泳的人在一起,不要独自一个人去游泳或到野外玩水。

第四,下水前要做好准备运动,可以先活动活动筋骨,压压腿,以免由于冷水刺激而抽筋。

第五,教育孩子不要在特别累、特别饿的时候下水;不要跳水,尤其是不知道水有多深的情况下,也不能在有淤泥的水塘里跳水。

第六,教育孩子游泳前不要过度换气、不要游的太猛等。

(二)发生溺水事故怎样处理

第一,告诉孩子如果掉到水里,首先要大声呼救,引起附近人的注意而获得求助。

第二,教育孩子要冷静,慢慢使身体仰卧位,头向后仰,将嘴和鼻子尽量保持在水面,这样可以呼吸。手和脚在水下有规律地划动,不要乱扑乱打,这样可以保持身体漂浮。同时,要深呼吸,慢慢呼气,不要紧张。

第三,教育孩子可以用双脚使劲踩水,帮助身体浮在水面,陷入水中的时候,闭上嘴,并屏住呼吸,以免喝入大量的水。

第四,教育孩子如果身上有重物应丢弃,脚上鞋子可用双脚相互退掉。如果在水中挣扎时被水草缠住,要采取向相反方向倒动,或平躺水面,双腿分开,用手解脱。

(三)怎样抢救落水者

第一,教育孩子如果发现有同伴掉入水中,如果自己不会游泳,应大声呼叫周围的人来救,如果离家不远,要赶快回家叫大人来,不要自己跳到水里去救。

第二,如果同伴落水的地方离大人较远,周围没有大人,可以寻找木棍、木板等漂浮的东西。

第三,教育孩子如果自己会游泳,如果去救同伴,下水前要脱去外衣,下水后应从同伴背后接近。

第四,如救出后落水者已失去知觉应以最快的速度进行抢救。抢救时,具体步骤是:

大声呼救

求助成人帮忙

救助

落水救助步骤

(1)将孩子的头偏向一侧,撬开嘴巴,清除嘴巴和鼻子里的泥沙、污物,将舌头拉出嘴外,保持呼吸道通畅。

(2)教育孩子就近找一块石头,将同伴放在石头上,头朝下,使积水倒出。或者将同伴的腹部横放在自己的一条腿上,轻压其背部,或将同伴的腹部放在自己的肩上,扛着快步奔跑,或者放在牛、马等动物身上,使动物慢慢行走,使其积水倒出。

(3)如果呼吸心跳停止,要按压胸部,请医务人员进行具体的抢救。如果有了呼吸,按摩腿和胳膊,促进其血液循环。

三、交通隐患

“要致富,先修路”。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一条条通向外界的致富路在人们的期盼中修建、通行……原本门前有小儿嬉戏的小道换成了车辆呼啸着来来去去的大路,交通状况改善的同时难免让人对孩子们的交通安全担心。

(一)行走安全

(1)教育孩子在马路上行走时,一定要靠右行,走路边。通常情况下,在我国农村,机动车辆与行人是不分道行驶的,在路上行走时一定要靠右边行走。

(2)教育孩子走路时思想要集中,不能东张西望;不能在行路时谈笑、嬉闹追逐,更不能看书读报;不能忘记观察路面情况,以免被路面的砖块等障碍物绊倒。路边停有车辆时要注意避开,以免汽车突然启动,发生事故。

(3)教育孩子在穿越公路前,要先在路边停一下,看看道路两边有无来往车辆,看到有车来往时,要停下来,不要强行在车的前面抢跑。

(4)教育孩子从村口或家门口往外出时,不要猛跑,要先看看是否有车辆通过。

(5)教育孩子在雨天、雪天、雾天走路更要小心,以防碰撞或跌倒。在下雪、结冰的道路上行走时,最好穿防滑的胶鞋,尽量不穿平底无花纹的鞋,小步慢行。另外雨雪雾天气,行路骑车时最好穿红色、黄色等艳色的服装,或者打一把颜色鲜艳的雨伞。打伞走路时与他人之间要保持一定距离,小心刺到别人的眼睛。

(6)教育孩子,不要乘坐破旧的没有证件的汽车、摩托车、三轮车等交通工具。这些车辆,要么是报废车辆,要么车况不好,容易在行驶过程中发生交通事故。

资料链接

交通安全教育歌谣

儿歌

红灯停,绿灯行,

黄灯亮了,停一停,

大马路宽又宽,

警察叔叔站中间。

红灯亮了停一停,

绿灯亮了往前行。

拍手歌

你拍一,我拍一,过马路不要太着急。

你拍二,我拍二,骑车不要把人带。

你拍三,我拍三,走人行横道才心安。

你拍四,我拍四,先下后上真懂事。

你拍五,我拍五,不做马路小猛虎。

你拍六,我拍六,交通安全来学透。

你拍七,我拍七,开车不要耍脾气。

你拍八,我拍八,路边护栏不乱爬。

你拍九,我拍九,施工场地绕道走。

你拍十,我拍十,安全习惯要保持。

资料来源:中国日报网

(二)骑车安全

(1)年龄不满12周岁的儿童不得骑自行车。

(2)教育孩子不要闯红灯,红灯时即使左右没有车辆,也不要通过马路。

(3)教育孩子不骑没有车闸或没有安全保证的自行车上路,要经常检查自行轮胎、车闸、链条、车铃等重要部位,有问题要及时请家长或者他人修理。尤其是车闸,一定要保证灵活有效。

(4)教育孩子骑车时要靠右边骑,转弯时要减速慢行,向后观望,不能突然猛拐。不能逞能飞车穿行,超越前方自行车时,不要靠得太近,不要速度过快,要从左前方超越,同时在超越前车时,不要妨碍被超车的行驶。

(5)教育孩子骑车不要三五成群,同学一起骑车时,要排成一列,而不是一排,不要相互追逐、竞驶。

(6)教育孩子,不要一手拿着东西,一手骑车,更不要双手离把,逞一时之快。

(7)教育孩子骑车时不要载人,也不要载太重的货物。

(8)下雨天,路面湿滑,骑车要慢走。另外也不要骑车撑伞,可穿着雨衣,因为雨伞易挡住骑车人的视线,十分危险。

(三)电动车的使用安全

目前随着城乡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出行的交通工具也有了不断改进,电动车这一新型交通工具以其经济、方便快捷、容易操作、老少皆宜等特点,在农村尤其受到青睐,成为人们常规的代步工具,而部分年龄稍长的留守儿童也开始使用电动车上学、放学。然而,电动车在给人们带来方便实惠的同时,也带来了交通安全方面的隐忧。相当部分的电动车驾驶人无视交通规则,不戴头盔,在道路上随意穿行、超车,与其他非机动车发生摩擦甚至碰撞,浩浩****的电动车大军俨然成为新的“交通杀手”。留守儿童除了要注意一般的行路、骑车安全之外,还需注意安全使用电动车。

四、烟花爆竹的燃放安全

(一)安全燃放烟花爆竹常识有哪些?

(1)儿童燃放爆竹时应该由成人陪同;

(2)烟花爆竹应该存放在远离火源的安全地方,不能放在炉火旁;

(3)为了防止发生火灾,严禁在不具备安全条件的场所燃放,如棚户区、楼梯口、小弄堂、加油站、变电站、高压线、燃气调压站和草场山林附近等;在农村地区燃放烟花爆竹应远离工厂、仓库、农贸市场、易燃屋区、粮囤、柴垛等易燃易爆场所,燃放后应仔细检查,发现余火残片碎纸应及时清理;

(4)严禁用鞭炮玩“打火仗”的游戏;

(5)燃放时,应将鞭炮放在地面上,或者挂在长杆上,不要拿在手里;

(6)点燃鞭炮后,若没有炸响,在未确认不存在安全问题以前,不要急于上前查看;

(7)燃放烟花爆竹,不要横放、斜放,也不要燃放“钻天猴”之类的升空高、射程远的、无法控制的品种。

(二)燃放烟花爆竹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1)燃放烟花爆竹要远离易燃可燃物,要在空旷的地带燃放;不要对着人和居民住宅燃放。燃放时要认真检查附近是否有易燃可燃物,认真清理火灾隐患;

(2)儿童放爆竹要有成人看管,不要随意捡一时没响的爆竹;

(3)爆竹存放要避开火源和高温生产设施,装运爆竹要避免震动和摩擦,严禁在爆竹市场吸烟;

(4)要购买质量过关的爆竹,不图小便宜购买非法生产的劣质爆竹。

另外,专家提醒,如果外眼球被炸伤破裂,最忌讳用手使劲压;一旦把眼内容物压出来后医生抢救起来是非常困难的。炸伤后应该让患者安静平躺,再送往就近的医院。

(三)安全燃放注意事项

(1)燃放时,教育孩子一定要与放花人保持一定的距离;

(2)不要让儿童单独燃放烟花爆竹;

(3)不要将头部伸向烟花爆竹的正上方点火或察看点燃后熄灭的烟花爆竹;

(4)不要对未点燃的烟花爆竹进行二次点燃;

(5)不要用已点燃的烟花爆竹去点燃其他烟花爆竹;

(6)不要将烟花爆竹存放在家中,要远离火种、取暖器;

(7)不要购买燃放礼花弹、大型烟花,不要在明文禁止燃放的区域燃放;

(8)不要在楼层的窗口、阳台、平台上燃放,防止火星落下后引起火灾;

(9)不要将烟花的喷射口对准建筑窗口、行人、车辆燃放,防止火星溅入引起火灾和伤人;

(10)不要从楼顶、阳台、窗户等高处向外(行人、车辆)投放已点燃的烟花爆竹;

(11)在燃放时,先要选择安全地点,按说明书要求正确燃放,先把阳台、平台、屋顶、天井、老虎窗及建筑物旁的可燃物清除,把外墙处布料等可燃遮阳布、空调保护布收起来,预防可燃物引燃后引发火灾;

(12)同时对建筑物墙上任何开口和孔洞采取封堵措施,以防火星溅入室内引起火灾。在离家前要把门窗关好,防止飞来烟花火种引起家中火灾。

尽早教孩子认识家庭住址。在孩子开始懂事明理时,家长及监护人就要有意识地教孩子认识自己的家庭住址,熟悉周围的社区环境。告诉孩子父母及监护人的电话号码,以防孩子走失。

经常提醒孩子下列场所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要叮嘱孩子别去玩耍。这些地方包括:高压塔下;铁路、公路旁;变压器下;水深的河、潭、坑边;工厂的生产区和仓库;建筑工地;废弃无人居住的房屋;防空洞、地窖;水井、粪坑、沼气池附近;屋顶、树梢、墙头。

经常提醒孩子要注意交通安全,要听从学校、老师的安排和指挥,遵守纪律,还要教给他们一些交通安全知识,比如怎样识别红绿信号灯,横过马路一定要走人行横道等。同时家长更要以身作则,自觉遵守交通法规。

帮助子女养成外出办事、游玩告知家长去向和时间的习惯。教育孩子不要自己随意外出活动,最好要结伴而行。

当孩子处于危险之中时家长要冷静,不要惊慌。有的家长及监护人遇到紧急情况,大人先惊慌失措甚至吓昏,结果丧失了抢救孩子的良机。要掌握一些急救的生活常识,如止血、消毒、人工呼吸等常用方法。

关于户外安全方面的注意事项,教师给家长哪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