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一 家庭安全(1 / 1)

家和学校一样,是留守儿童活动的主要场所。在学校里,一些基本的设施设备特别是孩子们可能接触到的,必须有人负责监管,教师也需要不时地进行安全方面的提醒。但在家里,由于留守儿童常常处于“独守空房”的状态,一方面,家庭环境的特殊性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另一方面,儿童好奇好动的天性再加上留守儿童无人监管、提醒,就使得他们在家里常常遭受到一些意外伤害,如烧伤、烫伤、触电、食物中毒,等等。虽然这些意外发生在留守儿童家里,但鉴于留守儿童家庭的特殊情况,为了孩子们的生命安全,我们教师也有责任尽可能将家庭中的安全知识和技能告诉给孩子们。下面主要针对留守儿童的家庭特点和他们在家庭中容易出现的意外提出一些预防、急救或自救的措施和方法。

一、意外烧伤、烫伤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常常需要自己打理,他们中的多数孩子要自己烧火、做饭、炒菜、烧水,稍不留意,孩子们被热饭、开水、开水壶、火炉,烫伤或烧伤的情况就会发生。有的家庭条件稍好,使用煤气灶具,但也会出现儿童使用煤气灶具不当发生漏气导致火灾的情况。从各地医院或者烧烫伤治疗披露的统计数据看,近年来接诊的烧伤、烫伤儿童中超过一半是留守儿童。所以,经常性地提醒孩子们注意日常生活中的安全很有必要。

(一)怎样预防意外烧伤、烫伤的发生?

1.让孩子们清楚家庭中有哪些地方或物品是有危险的,如果不注意可能会使自己烧伤或烫伤。最好能引导孩子们尽可能把经常发生的意外情况都说到,如位置摆放不合适的——热水瓶、热锅、热汤、热水放在容易碰倒的地方;玩了不该玩的东西——如打火机、火柴;在屋里和小朋友打闹——打翻、打碎了热水瓶、热锅、热汤、热水等引起烫伤;炒菜时人离开——油烧着,引起火灾……

2.让孩子们知道被烫到时的感觉,如痛、红肿、起水泡。

3.让孩子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周围发生的真实案例,讨论说出预防烧伤、烫伤的方法,越具体、越方便易行越好。

例如:

(1)家中的热水瓶、热锅、热汤、热水,以及其他的电热器、电熨斗等物品应放在不容易碰到、不容易倒下来或掉下来的地方。

(2)端热的物品,如热汤、热水壶、热水、热锅时,要小心拿住,避免洒漏导致烫伤。

(3)洗澡时,不论是使用热水器还是澡盆,放水时一定要先放冷水再放热水,关水时先关热水再关冷水。

预防烫伤

(4)炉子上烧着水或烧饭时,尽量不要长时间离开去做别的事,以免出现意外。

(5)不随意玩易燃、易爆的物品,如打火机、火柴、鞭炮等。

(二)一旦发生烧烫伤该怎么办?

1.应迅速脱离或消除热源。包括尽快脱去着火或者被热液浸渍的衣裤;用水将火浇灭;或者迅速卧倒,慢慢在地上打滚,压灭火焰;要尽快设法脱离火海。但同时一定要提醒孩子,如果炒菜的油锅中起火,不能用水浇灭,可盖上锅盖或把锅从火上移到安全的地方。

2.尽快将烧烫伤的部位用冷水处理。可将烧烫伤的部位在自来水龙头下冲洗或者直接放到干净的冷水中,或者用冷(冰)水浸湿的毛巾等敷于受伤的地方,时间一般在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

3.为防止受伤部位感染,如果家里有合适的药物,可以涂抹一些,但不要用酱油、牙膏等。如果受伤部位较脏,可用清洁水冲洗后再适当涂抹一些药物,如青霉素眼药膏等,并及时到医院作进一步处理。

4.如果烧烫伤的情况严重,一定要及时到医院治疗。

(三)烧烫伤自救、互救时要注意的问题

1.衣服着火时一定不要站立或奔跑呼叫,以免增加头面部烧伤的机会或引起呼入性损伤;如果屋里的通气不好,出现火灾时,不要大声喊叫或深呼吸,可能的话,把毛巾或布用水浸湿捂住鼻口,迅速离开。

2.如果人是因触电被烧伤,应立即切断电源,在切断电源以前,救人者千万不要用手直接接触受伤的人。

3.如果是被**烫伤,应立即剪去被浸湿的衣服。如果衣服与皮肉黏合在一起,不要强行撕扯,而只需剪去没有粘连的部分。剪刀不要碰到伤口,也不要涂紫药水、红药水等,以免影响医生对受伤部位的察看。

4.手和脚被烧伤的,包裹时应将各指(趾)分开,以防粘连。

5.受伤的人感到缺水时,可一点点给他喝淡盐水、盐茶水,重复多次。如果伤者属于大面积的烧伤(超过40%)并且出现呕吐,那么在24小时内不要吃东西,口渴时用少量水把嘴巴弄湿润就行了。

二、触电事故

电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用电的不安全隐患。对于成年人而言,触电事故也会时有发生,而留守儿童在生活上缺乏成人的监督、提醒,更需要注意用电的安全。

预防触电

(一)怎样避免触电事故的发生

1.让孩子学习和掌握一些用电安全的相关知识。

2.让孩子知道不可以用沾水的手触碰电器或者用湿毛巾擦拭带电设备。

3.让孩子记住,家用电器通电后一旦出现火花、冒烟或烧焦等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切断电源。

(二)一旦发生触电事故该怎么办

触电后,要马上切断电源。具体做法是:

1.关闭电源:拔掉电源插座、闭上开关、拉断电源总闸。

2.挑开电线:当人体被下垂的电线击倒,电线和人体连接紧密,暂时无法找到开关时,救助者可站在干燥的木板或塑料绝缘体上,用干燥的木棒、扁担、竹竿、手杖等把电线挑开。

3.使触电者脱离电源后,如果懂得一些急救知识,应立即施行心肺复苏术;同时紧急呼救,请人帮助拨打120等急救电话。然后,在场救助者应将患者移到安全地带,松开他的上衣领口和腰带,使其平躺着,让头部向后仰,可以的话,清除口腔异物,保持呼吸通畅。若伤者一旦呼吸停止、颈动脉搏动消失,施救者应立即做口对口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坚持到专业急救人员的到来。

注意:

触电者身边若有救助者,救援的人绝不能用手去接触触电者,这样不仅使触电者再次充当导体增加了电流的损伤,而且使救助者自身的安全也会受到电击的威胁。

三、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有两类:误食有毒食物或者吃了过期变质产生毒素的食物。出现食物中毒,最常见的症状是剧烈地呕吐和拉肚子,同时肚子疼痛。食物中毒者常会因上吐下泻而出现脱水症状,如口干、眼窝下陷、皮肤弹性消失、四肢冰凉、脉搏细弱、血压降低等,严重者甚至会导致休克。

预防误食过期食品

资料链接

食物中毒是指人吃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出现的疾病。食物中毒包括化学性食物中毒和细菌性食物中毒两种:

◎化学性食物中毒症状

化学性食物中毒,主要指一些有毒的金属、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农药和亚硝酸盐等化学物质污染食物而引起的食物中毒。引起化学性食物中毒的原因,主要是误食有毒化学物质,或食入被化学物质污染的食物所致。化学性食物中毒的特征主要有:(1)发病快。潜伏期较短,多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少数也有超过一天的;(2)中毒程度严重,病程比细菌性毒素中毒长,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3)季节性和地区性均不明显,中毒食物无特异性,多为误食或食入被化学物质污染的食物而引起,其偶然性较大。

◎细菌性食物中毒症状

细菌性食物中毒,是人们吃了含有大量活的细菌或细菌毒素的食物而引起的食物中毒,是食物中毒中最常见的一类。这类食物中毒的特征主要有:(1)通常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生于气候炎热的季节,一般以5~10月份最多。一方面,由于较高的气温为细菌繁殖创造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这一时期内人体防御能力有所降低,易感性增高,因而常发生细菌性食物中毒;(2)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食品,主要是动物性食品,如肉、鱼、奶、蛋类等;少数是植物性食品,如剩饭、糯米凉糕、面类发酵食品等;(3)抵抗力低的人,如病弱者,老人和儿童易发生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病率较高,急性胃肠炎症较严重,但此类食物中毒病死率较低,愈后良好。

(一)如何预防食物中毒的发生?

1.尽量不让孩子接触到鼠药、农药等。农村里经常将鼠药与食品拌在一起来引诱老鼠,有些鼠药、虫药看上去就像是彩色的糖,这样很可能会引起儿童的误食。所以成人一定要注意将鼠药、虫药或者农药放在孩子接触不到的地方并且反复提醒孩子哪些是鼠药、哪些是农药。

常用药品最好放在儿童拿不到的地方如上锁的橱柜、抽屉内,一些常用的家庭化学用品,如洗涤剂、洗发水和煤油等,也应避免随意放置,并提醒儿童注意,以避免其误服。

2.不让孩子吃腐烂变质的食物。与我国农村大多数老人一样,负责照顾留守儿童的老人在生活上一般都非常节俭,又缺乏相应的科学知识,往往不太注意食品的安全和卫生,如不太注意给孩子吃的食品是否过期、发霉、变质了;生的熟的食品经常混放在一起;水果即使有些腐烂,只要将腐烂处削去就行了……这样的做法,特别是在夏天,很容易引起孩子食物中毒。

3.食物吃以前一定要清洗。给孩子吃的食物要尽可能清洗干净再吃,家里的案板、刀、碗、筷、锅等等,应保持清洁。

4.注意食物的加热和冷藏。一般引起食物中毒的细菌,其最适于生存繁殖的温度在4℃~65℃之间,所以没吃完的食物应注意保存好,有条件的可放入冰箱,没条件的也尽量放在家里比较阴凉的地方。再次吃这些食品时,一定要加热煮沸,以免食物中毒。

5.不吃超过保质期的食物。正规出产的食品,都会在外包装上印有生产日期、质量保质时间等文字说明。建议孩子在购买零食时,注意查看文字说明。看看哪一天生产的,哪一天过期,保质期有多长,从生产到吃这一天,一共过了多少天,是否过期了。有的食品,没有注明生产日期或保质期,建议不要购买;另一方面,如果别人送了没有生产日期或保质期的食品或零食,建议不要吃。

(二)发生食物中毒后该怎么办?

(1)吐出来。如食物吃下去的时间在1~2小时内,可采取催吐的方法。取盐20克,加开水200毫升,冷却后一次喝下。如不吐,可多喝几次,迅速促进呕吐。也可用鲜生姜100克,捣碎取汁用200毫升温水冲服。还可用筷子、手指或鹅毛等刺激咽喉,引发呕吐。

(2)拉出去。如果病人吃下去中毒的食物超过2小时,且精神尚好,可服用些泻药,促使有毒食物尽快排出体外。

(3)解毒。如果吃了变质的鱼、虾、蟹等引起的食物中毒,可取食醋100毫升,加水200毫升稀释后一次性服下。如果感到孩子中毒较深,那就应尽快送往卫生所或医院治疗。

(三)怎样预防农药中毒的发生?

在广大农村地区,农药的使用是非常频繁的,施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草、鼠害,是取得农业丰收的重要措施。但是如果使用不当,亦会污染环境和农畜产品,造成人、畜中毒或死亡。儿童生性活泼,好奇心强,喜欢“探究”陌生的事物,留守儿童更是缺乏成人看守,稍不留神,农药便有可能成为夺取他们生命的“杀手”。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识别农药,并了解农药,并了解误食农药的危险性,并提醒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在预防农药中毒方面注意以下几点。

1.家中的农药要妥善保存,放在儿童接触不到的地方,并教儿童识别什么是农药,告诉他们误服农药的危害性。

2.室内喷洒农药后,在人进入前要先开窗通风一段时间。

3.不要在放置食物和餐具的地方喷洒农药,也不要喷洒在儿童玩具、床铺等物品上。

远离化肥与农药

4.用完的空农药瓶、药桶、塑料袋等包装物品妥善处理,不能随意乱丢,不得用来盛装粮食油、盐等食用物品。喷洒完农药的器具要及时清洗,安全保存,避免让儿童拿到,更不要让儿童当作玩具玩耍。

5.贮存农药的地方要远离食物贮存地或水源,以避免污染食物和水。

6.室内熏蒸农药时,要紧闭门窗,并有人看守,避免其他人贸然进入发生中毒。

7.施用过高毒农药的地块、树木等要竖立警示牌,在一定时间内禁止放牧、割草等。

8.教育孩子不要随便采摘野外的瓜果;家里瓜果必须认真洗净后才可食用。

(四)发生农药中毒后怎么办?

1.判断中毒者的中毒情况:农药中毒现场情况可能较复杂,应根据农药的品种、中毒方式及中毒者当时的病情采取不同的急救措施。其中,中毒方式大致有经皮肤接触引起的中毒、因吸入农药引起的中毒和因误服引起的中毒三种。

2.去除污染源:去除农药污染源,防止农药继续进入患者身体是现场急救的重要措施之一。

(1)经皮肤引起的中毒者。根据现场观察,如发现身体有被农药污染的迹象,应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裤,迅速用清水冲洗干净,或用肥皂水(碱水也可)冲洗。如是敌百虫中毒,则只能用清水冲洗,不能用碱水或肥皂(因敌百虫遇碱性物质会变成更毒的敌敌畏)。若眼内溅入农药,立即用淡盐水连续冲洗干净,然后有条件的话,可滴入2%可的松和0.25%氯霉素眼药水,严重疼痛者,可滴入1%~2%普鲁卡因溶液。

(2)经呼吸道引起的中毒。观察现场,如中毒者周围空气中农药味很浓,可判断为吸入中毒,应立即将中毒者带离现场,且于空气新鲜的地方,解开衣领、腰带,去除假牙及口、鼻内可能有的分泌物,使中毒者仰卧并头部后仰,保持呼吸畅通,注意身体的保暖。

(3)经口引起的中毒者。根据现场中毒者的症状,如是经口引起的中毒,应尽早采取引吐洗胃、导泻或对症使用解毒剂等措施。但在现场一般条件下,只能对神智清醒的中毒者采取引吐的措施来排除毒物(昏迷者待其苏醒后进行引吐)。引吐的简便方法是给中毒者喝200~300毫升水(浓盐水或肥皂水也可,敌百虫中毒不可使用肥皂水引吐),然后用干净的手指或筷子等刺激咽喉部位引起呕吐,并保留一定量的呕吐物,以便化验检查。

(4)对农药中毒严重者,如出现呼吸停止或心跳停止,应立即进行心肺脑复苏。并根据患者的情况,及时送入卫生所或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

四、煤气中毒

寒冷的冬天,农村多靠煤炉取暖,预防煤气中毒除了正确掌握煤气、天然气灶具的使用方法外,还要提醒留守儿童的监护者在用煤炉取暖时一定要注意安全,对煤烟气味应该非常注意,有些煤气泄漏,可能大人还没感觉到,但孩子却已出现煤气中毒的症状了。

(一)如何预防煤气中毒?

造成煤气中毒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使用不合格的炉具。不合格的炉具主要指无烟筒的简易炉子,可装烟筒的铁皮或铸铁炉子的烟道口狭窄以及烟筒劣质等;二是使用方法不当。主要指没有及时清理烟道积灰、炉盖未盖严。另外,炉具和烟筒安装不合理也同样会引发事故。

在购买和使用炉具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购买合格的炉具。在买炉具时一定要到正规市场买,并开发票,保管好合格证、保修卡等证明。这样,一旦炉具质量出现问题,生产者和经营者可以承担相应责任。

2.注意通风。如果在屋里生火炉、烧炕取暖,一定要注意通风换气。可在窗户上留个通风孔,并且经常打开门窗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3.一定要为暖炉装烟筒。烟筒接口要严,安装烟筒要注意风向,不要让风把煤气吹进室内。同时要检查烟筒,如有裂缝、破损,要及时修好。

4.防止烟道堵塞和漏气。家里取暖时,要经常检查煤气管道、烟道和烟囱,还要检查炕缝、火墙缝,如果漏烟要抹好,烟囱要勤掏免得堵塞,使煤气跑到屋内。

5.白天用的暖炉,晚上最好搬到外面。在生炭火盆或用煤球炉、蜂窝煤取暖时,一定要在屋外点好,等火旺后再搬到屋里来,晚上睡觉前搬到屋外去。同时,还要注意防火。

6.晚上睡觉时,最好不要封火。如果封了火,煤不要压太多,防止把烟道堵死,发生煤气中毒。最好不要在用煤气的屋里睡觉,更不要紧挨着煤气用具睡觉。

资料链接

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臭、无刺激的气体,是一种由于煤或天然气燃烧不完全而产生的亲神经化学毒物。一氧化碳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破坏其输送氧的正常功能,造成大脑严重缺氧,当空气中的一氧化碳含量超过0.05%或者每立方米30毫克时,就可使人中毒。因为一氧化碳无色无味,不易被人察觉,所以极易引起一氧化碳中毒甚至死亡。

一氧化碳中毒有以下症状:

(1)轻度中毒。患者可出现头痛、头晕、失眠、视物模糊、耳鸣、恶心、呕吐、全身乏力、心跳过速、短暂昏厥等症状。

(2)中度中毒。除上述症状加重外,口唇、指甲、皮肤黏膜出现樱桃红色,多汗,血压先升高后降低,心率加速,心律失常,烦躁,一时性感觉和运动分离(即尚有思维,但不能行动)。症状继续加重,可出现瞌睡、昏迷。经及时抢救,可较快清醒,一般无并发症和后遗症。

(3)重度中毒。患者迅速进入昏迷状态。初期四肢肌张力增加,或有阵发性强直性**;晚期肌张力显著降低,患者面色苍白或青紫,血压下降,瞳孔散大,最后因呼吸麻痹而死亡。经抢救存活者可有严重合并症及后遗症。

(二)出现煤气中毒了该怎么办?

1.煤气中毒后,会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耳鸣、眼花、四肢无力等症状,严重的可出现昏迷、呼吸不均匀,有可能在很短时间内死亡。应告诉孩子,如果在夜间稍有不舒服,就要及时告诉家人。如果情况严重,应拨打120等紧急电话,争取救治时间。

2.发生煤气中毒后,如果救护者不在室内,不要慌张地冲进煤气浓度很高的室内,以防自己中毒。进入室内必须先打开门窗通风,千万不能开灯,也不能使用打火机、火柴、电话、电视等一切易产生明火和电火花的东西,以防引起爆炸。

3.进入溢满煤气的室内抢救中毒者前,可先吸一大口气,然后用湿毛巾等捂着鼻子进入室内,查找煤气泄漏原因,如果是煤气泄漏,就立即关掉煤气开关,尽快排除隐患。

4.抢救时,应该立即把中毒者抱到空气新鲜的地方或迅速打开门窗通风,同时解开衣扣和裤带,让其呼吸通畅(但要注意保暖,防止生病,如患肺炎)。

5.如果中毒者呼吸微弱或停止了,需要立即做口对口的人工呼吸;一面抢救,一面尽快送往卫生所或者医院做进一步治疗。

五、器械伤人

器械给我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了便利,但同时如果使用不当,也会给人们带来伤害。尤其是留守儿童要替家人承担一些农活、家务活,经常要使用一些器械,尤其是尖锐的工具或农机,又缺乏成人有效的监督、指导,往往更容易受到伤害。

(一)尖锐工具容易造成意外伤害

镰刀、铁锨、锄头、剪刀、锤子、菜刀、锥子、铲子、钩子、火钳、斧头等尖锐工具往往是农村家庭务农、生活的必需品。很多孩子由于好奇心,也往往将这些尖锐工具连同铅笔、筷子、钉子、玻璃片等一起当做玩具来玩,极易对身体造成伤害。一些敏感、显眼部位受到的伤害(如五官受到伤害)或比较严重的伤害(如伤口比较大、比较深、大出血等),人们可能会想到去医院包扎、治疗;一些隐蔽部位受到的伤害(如腿部、屁股等)或比较轻微的伤口,却因为伤口较小或者没有明显的出血等情况,往往被忽视,不去就诊,孰不知,有时候这些小伤口会带来大麻烦。由于伤口外口较小,伤口内有坏死组织及血块填充,或填塞过紧、局部缺血等,就形成了一个适合破伤风杆菌生长繁殖的缺氧环境。如果同时存在需氧菌感染,后者将消耗伤口内残留的氧气,更易于发生破伤风了。所以小伤口反而更可能造成破伤风,因此绝对不可以忽视。

破伤风系由破伤风杆菌外毒素导致的神经系统中毒性疾病。患者典型的症状是牙关紧闭,面部肌肉**形成苦笑面容。有些患儿感染破伤风后会出现不哭闹,易被惊动,口吐白沫,喂食困难或四肢肌肉强直等症状,严重者全身缺氧引起青紫窒息。发病初时不发热,一定时间后体温升高到38℃~40℃之间,**发作越频繁,抽搐时间越长,病情就越重,如抢救不及时往往引起死亡。

专家指出,破伤风杆菌侵入肌体不会立即发病,只有当破伤风杆菌繁殖到一定数量,产生一定的毒素才开始发病,这段发病前的准备时间医学上称为潜伏期,一般为3~14天,以4~6天时发病最多,潜伏期越短,病死率越高。此外,破伤风杆菌致病必须具备两大条件:

其一,皮肤上必须有伤口,细菌才能从破口处进入人体。其二,因为破伤风杆菌是一种“厌氧菌”。需在缺氧的环境中才能繁殖、生长、释放毒素。破伤风杆菌广泛存在于泥土、粪便当中,对周周环境有很强的抵抗力。在人体发生创伤时,如各种火器伤、开放性伤口等等,破伤风杆菌可侵入伤口污染深部组织,引起破伤风。因此遇有铁锈或粪土等污染的伤口时,千万不要大意。

对于破伤风来说,唯一值得庆幸的是,破伤风虽然不好治疗,但是非常好预防。在发生外伤后如果能及时清理创口,及早注射破伤风抗毒素疫苗就可以起到很好的预防效果。

(二)农机使用的安全

近年来,农村如铡草机等机器成为农村频繁“伤人”的另一元凶。应该说,像压面机、铡草机等这样的机械相比以前的手工劳动,要先进许多,但作为农民好帮手的这些机器,却成了最容易伤人且后果十分严重的物件。有许多儿童趁家长不注意,将手臂伸入机器内,造成截肢的严重后果,留下终身遗憾。

1.教育儿童远离农机危险:一是自己要远离农机;二是要提醒其他同学远离农机。

远离农机

2.儿童一旦被农机弄伤该怎么办?儿童对农村如铡草机等机器充满好奇心,容易将手或手臂放进机器从而造成手指或肢体被铡断的现象,而现场急救及正确保存断指(肢)是再植成功的前提,一旦出现这种情况,要及时做到:

(1)了解伤者的受伤情况,同时做好断指(肢)残端处理,防止创口被污染。创口千万不要涂药水或外敷消炎药。

(2)肢体断端应采用止血带或应用气囊止血带止血,每隔1小时放松止血带10~15分钟,以免肢体缺血性挛缩和坏死。放松止血带时应在受伤部位加压,从而减少出血。

(3)转运时应将病员不完全断指(肢)用木板固定,并要注意运输途中,伤员保持平卧抬高伤指(肢)。

(4)断指(肢)再植具有时限性,在常温下15小时内均有再植条件,如冷藏处理后36小时内仍有再植条件。一般认为肢体离断后再植时限:在夏季为6~8小时;在冬季为10~12小时。在某些情况下,由于伤者距有再植条件的医院较远或者伤者病情不允许搬运时,必须及时将断指(肢)正确冷藏后适时转送。所以断指(肢)的保护很重要。

(5)禁止将断指浸泡在任何消毒液或生理盐水中。因为浸泡会使细胞组织水肿或脱水、变性,从而降低手术成功率。如果断指(肢)肮脏需要冲洗,只能用生理盐水。

(6)在处理运送伤员的同时,应及时与相关医院取得联系,报告伤员的初步情况,以利于医院做好相关准备。

关于家庭安全方面的注意事项,教师给家长哪些建议?

要经常告诫孩子什么事有危险,什么事不该做,应该怎样做。孩子知识少,有些道理很难说清楚,但一定要让他们知道什么样的事有危险,后果会怎样,应该怎样避免。

家中的用火设备、家用电器、农机设施等要定期检查,及时排除潜在危险,比如炉灶设置要符合防火、通风要求,切忌靠近易燃物;家用电器电源最好要有防护功能,以免漏电等。

常言道,“十灾九大意”。父母及监护人要以身作则增强安全意识,在用火、用电、饮食、农机使用等方面提高警惕。

家中不宜放农药等毒品,至少要使有毒物品远离厨房和食品。

教育孩子在购买或开吃食品前要查验保质日期,不买无商标或无出厂日期、无生产单位、无保质期限等商标不符合规范的食品。

要教育孩子做事要沉着、冷静,出现问题,不要惊慌,熟记火警、急救、报警及父母、老师和主要亲人的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