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二 良好饮食习惯的养成(1 / 1)

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有不少孩子生活在学校,食宿也都在学校,教师有机会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良好的饮食习惯很多,在这里,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着重培养学生以下几个习惯。

一、督促学生养成吃早餐的习惯

早餐是一天非常重要的一餐。睡了一夜,身体里的血糖很低,如果不吃早餐,身体运动、学习所需要的糖分就会缺乏。有时早晨看到有人会晕倒,多是因为血糖太低的缘故。如果不吃早餐,不仅一上午肚子会咕咕直叫,胃里难受,更重要的是,在上课的时候会昏昏沉沉,注意力不集中,思维缓慢。有人说不吃早餐,会埋没数学天才,可见早餐的好处。

留守儿童由于没有家长督促,有时起床较晚,就容易忽略早餐,时间长了,会影响学生的身体发育。因此,对于留守儿童而言,引导学生养成按时吃早餐的习惯显得非常重要。

一般来说,早餐除淀粉类食品外,应尽量丰富一点,吃些蔬菜、水果,还可以吃些富含蛋白质、脂肪的食物(如面、鱼类,肉类等),总之,早餐要尽量多吃一些。对于刚起来吃不下去的学生,可以试着让他们早起10分种,活动一下,这样他们就能多吃一些。

●不吃早餐,吃零食代替可以吗?

当然不可以,零食的主要成分就是糖和油,而对于身体和大脑发育所需要的蛋白质、维生素等几乎没有,天天以零食代替早餐,会导致营养不良。

二、引导学生认真吃午餐

学生学习了一上午,需要一顿质量较高的午餐来提供能量。一方面,能够保证身体健康;另一方面,为下午的学习和活动提供能量。午餐的品种既要有米饭、馒头等能提供碳水化合物的主食,也要有能提供蛋白质、维生素及矿物质的肉、蛋、蔬菜等。雪糕、方便面、饼干和高温油炸食品应尽量不吃。雪碧、可乐等碳酸饮料也不要喝,因为碳酸易和钙结合形成碳酸钙,将人体内的钙破坏掉,从而影响儿童骨骼的发育。此外,吃盐过多、吃糖过多、吃精米白面过多、不吃早餐、只爱吃肉、不吃蔬菜,都是儿童身体发育中的大忌。

因此,在饮食习惯的培养方面,要引导学生明白以下道理:

——家里的馒头、米饭虽然味道一般,但比方便面更有利于自己的成长和健康;

——家里的凉白开(晾凉后的开水)比饮料更健康;

——家里的蔬菜、水果,比小卖部里的果汁、蔬果汁更有营养。

三、引导学生选择一些有营养的零食

零食是正餐以外的食品,是对正餐食品的补充。健康的零食有益于身体健康,但是,目前学生喜欢吃的零食,多数是没有任何营养的膨化食品。《南方周末》曾经调查了133份零食样本,1072份小学生问卷,发现学生书包里的零食,大部分是熟食、饮料、果脯、豆制品、膨化食品等,这些食品虽然包装鲜艳,价格也便宜,但是其中近1/4的小食品没有生产日期或已过保质期,近1/4的食品生产许可证存在着各种问题。不仅如此,这些食品中的添加剂数量繁多,一半以上的小食品使用了超过5种的添加剂,最多的甚至达到了15种。由此可见,零食市场,尤其是农村孩子的零食,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很多零食进货的渠道无从知晓,一旦出现问题,都查不到任何的证据。而不安全的零食,对孩子健康所产生的危害,不是立即能显示出来,而是渐进的、缓慢的过程。孩子吃的零食,不仅没有营养,而且存在着隐性的毒害。据《南方周末》调查,喜欢吃零食的学生中,67.97%的学生每周购买零食次数超过3次,41.08%是通过学校附近的小卖部购得小食品。由此可见,学生吃零食的习惯普遍,作为教师或家长,一方面,应该引导学生养成吃家常饭菜、不挑食、不吃零食的好习惯;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选择安全、有营养的零食。

★哪些零食有益于孩子的成长呢?

1.水果类。如苹果、香蕉、橘子等家常水果,能够满足学生成长所需要的各种维生素,可以在正餐之外吃。

2.干果类。如瓜子、核桃、杏仁、花生等。这些产品,能够提供丰富的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有利于大脑的发育。

3.饼干类。最好是全麦的饼干、苏打饼干。不要吃太甜的饼干,以免导致肥胖。

4.牛奶或酸奶类。对于成长的儿童来说,牛奶和酸奶为孩子提供丰富的蛋白质和成长发育所需要的钙元素,因此是健康零食。

另外,儿童少吃或不吃的零食包括:方便面、火腿肠、蜜饯、果冻、冰激凌、奶茶、薯片等。

另外,购买零食时,要认真阅读包装上的说明,确保零食的质量,不要购买三无的零食(无生产日期、无质量合格证以及无生产厂家),尽量挑选产地在大中城市经济开发区的零食,并注意是否过了保质期。

四、注意饮水卫生

所谓饮食卫生是指食用安全无害的食物。除了上文提到的一日三餐,留守儿童还需要注意一些饮水卫生:

(一)饮用安全的水

随着工业化的加速,很多工业污染也越来越多,治理不及时,会给水源造成污染。因此要教育孩子,一定要喝安全的水。要做到以下几点:

(1)生水要烧开后饮用。因为生水中有大量的细菌,如果不经过高温消毒,细菌就会随水进入身体,轻则腹泻,重则危及生命安全。

(2)少喝碳酸饮料,如可乐、雪碧、芬达等汽水,碳酸饮料都含有大量的糖、碳酸、咖啡因等,大量饮用,会造成缺钙、肥胖等。

(3)少喝色素饮料。目前多数色素是工业加工出来的,对身体有一定的危害,尽量不要喝那些花花绿绿的饮料。

(4)不喝蒸锅水。蒸锅水就是蒸馒头等食物剩下的开水,煮开时间较长,亚硝酸盐浓度比较高,对身体有害,常饮这种水,会引起一些慢性中毒,引起消化、神经、泌尿和造血系统的疾病。

(5)喝水时用自己的杯子,不要与其他人混用杯子,以免传染疾病。

(二)饮用足够的水

留守儿童处于快速成长时期,需要足够的水,来保障身体机能的正常运转。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的规定饮水量是1200毫升左右,约6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所做的调查结果表明,2/3的学生饮水量不达标。由此看出,学生的饮水量少是一个普遍问题,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多喝水。

(三)剧烈运动后、大量出汗后,适当饮水

运动后会大量出汗,有的学生喜欢喝一些凉水,这是不对的,这样容易导致腹痛、恶心呕吐。另外,运动后切忌一次性大量饮水,因为大量的冷水对胃肠的刺激强烈,而且会过多地稀释胃液,影响消化能力。如果感觉非常口渴,可以用冷水漱口。运动后喝水,以白开水和淡茶最好。人体缺水时,不含糖的茶水、白开水吸收的最快。水的温度不宜过低,通常以8℃~14℃为宜,温度过低往往引起**。总之,在体育活动后,饮水要少量多次,满足身体需要即可。

关于饮食习惯的养成,教师给家长哪些建议?

良好的饮食习惯,需要父母从小培养。专家认为,在孩子的婴幼儿期,就应喂食各种味道的食物。让舌头尽早接受各种味道的刺激,能促进味觉发育完善,产生良好的适应性。

熟记一些饮食格言并教给孩子,如杂食为优,偏食为忌;粗食为好,淡食为利;暴食为害,慢食为宜;鲜食为妙,过食为弊。

要提倡给孩子吃杂食,从小就什么都吃,就如民间说的,吃“花花饭”,每天的食物尽量要多样。

不强迫孩子吃这吃那,更不用奖励与惩罚手段刺激孩子多吃某种食品。经常使用食物作奖惩,会使孩子增加对某种食物的偏爱。

父母要尽量引导孩子养成吃早餐的习惯,哪怕是早上喝点粥,吃点饼干等简易的早餐,都不能饿着肚子。生水一定要煮开了喝。

家长不可在吃饭时训斥和责备孩子,进食时应有愉快轻松的气氛。

对已有偏食行为的较大的儿童,则要讲道理,讲偏食的危害,讲他(她)不喜欢吃的某种食物的营养价值,鼓励孩子从少量试着吃。在饭菜的做法与吃法上,家长也应动脑筋。把孩子不愿吃的食物与喜欢吃的食物混做、混吃,会逐渐引导孩子对不喜欢吃的食物感兴趣。比如,将胡萝卜剁碎,加入饺子馅、包子馅,或做成丸子。对喜荤厌素的孩子,吃饭时让其先吃不爱吃的青菜,后吃爱吃的肉。另外,还要注意保持孩子的食欲,不要让孩子将喜爱吃的食物一次吃得过多,以防暴食后的伤食伤胃。

不要让孩子边吃边玩,也不要一边吃,一边看电视或看书。

少吃零食,少喝碳酸饮料,喝水最好要用自己的杯子。

利用各种机会教会子女一些用餐礼仪,比如,口中有食物时不要说话;不要含着食物喝水;不要手持筷子指指点点和在菜盘里扒来扒去;打喷嚏和咳嗽时,要用餐巾或手帕掩着嘴,或把头远离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