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我们提出心理动力学(psychodynamics)◎心理动力学是精神分析心理学的一个别称,又名精神动力学,其主要观点是相信人的行为是受强大的内部力量支配和驱使的,尤其是受遗传的本能和生物内驱力驱使,为了解决人体的需要与社会要求之间的冲突,人必须通过行为来满足需要。当需要得到满足时,人的内驱力就会降低,而当需要尚未满足时,人的内心世界就充满了渴望得到满足的动力,长期得不到满足,就会使人产生心理疾病。的五条法则的时候了:

第一条法则:每当我们发现,某种现象具有所有人类社会的共同特点,而不必考虑文化、种族或历史时代时,那么,这种现象就是集体无意识原型的表现。

第二条法则:原型具有某种内在固有的动力,其目标是在心理和行为中实现自己。

第三条法则:心理健康源自这些原型目标的满足。

第四条法则:心理错乱源自这些原型目标受挫。

第五条法则:精神病症状是自然的心理生理反应的持续夸大。

在我们看来,这些法则似乎与人类心理的功能有关,但实际上只不过是那些自然法则在人的心理生活中的应用,这些法则的运作在整个自然界都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只要给橡树子提供适宜的土壤、适宜的气候条件,使它长到和周围的大树相接近,长到一定的高度,这颗橡树子就能成长为它所能成为的最好的橡树。如果缺乏这些环境条件中的任何一种,就会导致橡树的生长受阻或容易得病,例如,顶枯病——这是目前英国许多橡树患上的那种神秘的疾病。

重要的是应该认识到,原型意图受挫可能会在生命周期的任何阶段出现,而不只是像弗洛伊德所设想的那样,只在儿童期出现。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荣格才认为,心理错乱不一定必然与儿童早期的创伤性经验有关。和弗洛伊德不同,荣格认识到,发展是在整个生命周期中进行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它自己的原型目标。这种观点的真实性已经得到了实证研究的证实。乔治·布朗(George Brown)◎乔治·布朗(1930— )是英国心理学家。其最闻名的研究是对生活事件和抑郁症之间关系的研究。及其同事依据他们在伦敦的社会研究单位(Social Research Unit in London)◎伦敦社会研究单位的全称是伦敦大学贝德福德学院社会研究单位(Social Research Unit at Bedford College, London University)。20世纪60年代,乔治·布朗曾任该单位主任。所做的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能够依赖于身体和言语来表达他对亲密伙伴的依恋,那么他就拥有了一份至关重要的社会财产,能够保护他们免于患上抑郁症和遭受神经症的痛苦。他们发现,产生焦虑和抑郁症并不是什么非同寻常的事,焦虑和抑郁不是因为儿童期被剥夺,而是因为某一重大的生活事件揭示,当前的个人关系没有受到支持和关注。[1]

第五条法则——精神病症状是自然的生理心理反应的持续夸大——不只是由弗洛伊德和荣格提出的,而且已经得到了当代人种精神病学家(ethopsychiatrist)的一再证实,例如,加利福尼亚州斯坦福大学医学中心的布兰特·温尼格莱特(Brant Wenegrat)◎布兰特·温尼格莱特(1947— )是美国精神病学家,其名著《神圣的原型》(The Devine Arcketype)在学术界产生较大影响。把所有的心理病理综合征,无论是精神病的、神经症的还是心理变态的,都视为所有个体共有的先天反应策略在统计上的变态表现,无论这些个体是心理健康的或是有病的。正如我们早已发现的那样,所谓先天反应策略,温尼格莱特的意思是,它和原型是一样的。温尼格莱特对心理病理学的理解和荣格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荣格曾写道:“我们很长时间以来就知道神经症的心理本性(mentality)基本上是正常的,尽管表面看来被夸张和不均衡弄糟了。换句话说,除了有某些反常表现之外,神经症患者都是正常的……”[2]

荣格认为,对精神病也可以用同样的说法来表述:“人类心灵产生出来的东西,没有一种是完全处在我们的心理范围之外的。即便是最疯狂的观点,也必然产生于人类心灵内部的某一事物,产生于某种隐藏的根源或前提。如果没有与其相反的明确证据,我们就不能假设,某些心灵包含着其他心灵根本就不包含的成分……”他得出结论认为,所谓精神失常,“只不过是一种隐藏着的、但又普遍存在的状况的表现方式而已”。就像做梦的方式仍在清醒时的脑中持续存在那样,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精神病患者才通过一种神秘参与(Participation mystique)的形式与那个两百万岁的人保持着更密切的联系。在精神病中,“一号”人格不再起作用,“二号”人格就会取而代之。结果,对外部世界的适应就成为有缺陷的了。[3]

[1] George W.Brown and T.Harris, Social Origins of Depression.

[2] Wenegrat, Sociobiology and Mental Disorders, p.36;C.G.Jung, The Integration of the Personality, p.8.

[3] C.G.Jung, The Integration of the Personality, p.8.从孩提时代起,荣格就有过这样的体验:他是由两种分离的人格组成的,他分别称之为第1号人格和第2号人格。第1号人格是他确切的当下人格,使他能够应付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紧急情况;第2号人格则非常古老,远离现实的人类社会,但却与大自然、动物、梦和上帝紧密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