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习性学家尼可拉斯·廷伯根(Nikolaas Tinbergen)出版了一本书,我毫不犹豫地把它描述为20世纪最重要的书之一。书名叫《本能的研究》(The Study of Instinct)。他在这本书中指出,每一个动物物种都有一套完整的行为技能。物种的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是经过进化而逐渐形成的,而这套完整的行为技能就依赖于这些结构。廷伯根把这些结构称为先天释放机制,简称IRM。当它在环境中遇到某种适宜的刺激——称为信号刺激——时,每一种IRM便事先做好准备,变得活跃起来。当这种刺激出现时,先天的机制得以释放出来,动物便以某种行为特征模式做出反应,这种行为模式是通过进化而适合于这种情境的。[1]
《本能的研究》
早在20世纪60年代,当我正忙于撰写我的博士论文时,有一天晚上我突然产生了一种想法,当我们适当地考虑到我们人类具有更大的适应方面的灵活性时,廷伯根的观点就非常接近于荣格关于原型的本质及其激活方式的观点。一只母野鸭见到一只公野鸭时就发起情来(公野鸭绿色的脑袋是刺激母野鸭中枢神经系统的信号,这种为其行为特征模式负责的先天机制便与母鸭的求偶行为联系起来)。当一只母羊用舌头舔舔刚生出来的小羊羔时,表示的是它对羊羔的爱恋。在人类当中,刚分娩的母亲以同样的方式感受到新生儿的无助和对营养的需要,在生孩子之后的几个小时和几天里,她完全处在爱、依恋和责任的情感之中。所有这些反应模式都是由天性决定的。正如荣格本人所坚决主张的,原型“并不意味着要奉献某种遗传的观点,而是要奉献某种遗传的功能方式,与这种先天的方式相对应,小鸡从蛋中孵化出来,鸟构筑其巢穴,某种黄蜂专蜇毛虫的运动神经节,美洲鳗能找到它们游到百慕大去的路。换句话说,它是一种‘行为模式’。原型的这个方面,即纯粹生物学的方面,正是科学心理学所要予以恰当关注的”。[2]
保罗·麦克莱恩
廷伯根最初的观点已经被社会生物学家查尔斯·拉姆斯登(Charles Lumsden)和爱德华·威尔逊(Edward Wilson)极大地扩展了,他们论证说,所有的行为,包括人类的和非人类的行为,都依赖于他们所谓控制个人的心理社会发展的渐成规则。这种观点本身就是对生物学家C.H.沃丁顿(C.H.Waddington)的早期主张的一种扩展。沃丁顿认为,一切生命有机体的发展都是由后来逐渐形成的通路决定的。沃丁顿甚至直接肯定了“原型观点”与生物学的关系,“原型的观点是……这样一种观点,就是说,有机形式所能假定的只有一定数量的基本模式”。[3]
所有这些概念——先天释放机制、行为模式、渐成规则和渐成通路——显然都和荣格的原型假设是一致的,这些假设荣格早在几十年前就提出来了,但实际上却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嘲讽。这样,被习性学家和社会生物学家所收集到的大量观察材料便向我们提供了一种无可估价的资源,我们可以据此来增强原型的假设和消除我们由于无知而造成的局限性。通过仔细地梳理所有这些材料,我们就能获得证据来说明对以各种形式普遍存在于所有的哺乳动物和原始物种中的主要行为模式负责的原型是怎样实际进化而成的。因为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我们就是从哺乳动物或原始人进化而来的。确实,正如神经科学家保罗·麦克莱恩(Paul MacLean)◎保罗·麦克莱恩(1913—2007),美国著名医生、神经科学家。他在生理学、神经病学和脑研究领域贡献卓著。所证实的,人类的大脑把至今仍在起作用的、相当早期的哺乳动物、甚至爬行动物的大脑都结合进来了。[4]可以非常形象地说,一位走进咨询室的病人随身带着一大群人。麦克莱恩所表明的是,病人还带进来一匹马和一条鲜鱼!
三位一体的大脑,经保罗·麦克莱恩允许后使用
因此,习性学使我们不仅能够从我们人类这个物种,而且从比我们古老得多的脊椎动物的过去,来承认我们拥有这个古代的遗产。为原型确立这样一种神圣的血统,就是把它置于一种无可辩驳的科学基础之上。
现在我想要看一看使我们洞察到原型发挥作用的另一个根源,即梦的研究。
[1] Niko Tinbergen, The Study of Instinct.
[2] C.G.Jung, The Collected Works, Vol.18, 第1228自然段。
[3] Charles J.Lumsden and Edward O.Wilson, Promethean Fire: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s of Mind;C.H.Waddington, The Strategy of the Genes:A Discussion of Some Aspects of Theoretical Biology, p.79.
[4] Paul, D.MacLean, The Triune Concept of the Brain and Behavi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