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王羲之《十七帖》
(一)作品简介
《十七帖》(图8-25)是王羲之草书代表作之一,因卷首有“十七”二字而得名。据载,唐太宗好右军书,搜“二王”书凡三千纸,率皆以一丈二尺为一卷。取其书迹及言语,以类相从,缀成卷,以“贞观”二字为两小印印之。
图8-25 王羲之《十七帖》(局部)
《十七帖》汇集了王羲之书写的29封书信,多数是写给益州刺史周抚的,也有少数是写给郗愔等人的。内容涉及询问、川蜀风貌、人情、草药特产以及子女婚配等。其书风冲和典雅,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绝无一般草书的狂怪怒张之习,透露出一种中正平和的气象。此帖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书法发展的重要资料。
(二)临摹要点
《十七帖》属于今草,虽字字相断,但字形大小错落,气息贯通。其用笔以中锋为主,体势上多呈方形,临摹时要关注其结字的特点。
(1)点画照应。
草书是以点为性情,线条使转而完成的,点是字的眉目,相互间是传情传神而不是呆板的组合。孙过庭说:“众点齐列,为体互乖”,讲的就是多个点画,不要写成一个样子。
(2)左右相谐。
如帖中“杨”字左小右大,相互关照;“理”字左边上宽下窄,右边则相反。而“雄”、“龙”等字则左长右短或左重右轻,形成以大领小的局面。
(3)缩放合度。
帖中一些字通过某些局部的收缩,使字形显得紧凑。如“避”字中间部分笔画很轻,“时”字左边“日”部很紧,等等。
(4)虚实开阖。
帖中“信”字,左右之间无连笔,单个看好像很散,但在整篇中则非常和谐,这类字书写时要注意左右字符的位置关系以及长短比例。一些字以散取胜,如“取”字下面两部分安排得很开。
(5)以侧取势。
帖中“悉”、“告”等字上下部分都取斜势,很险,而帖中的一些左右结构的字之间也不平衡。如“汉”字不但有高低之差,而且左边倾斜,右边上宽下窄,有动势,“讲”字妙处在右边,依次向右倾斜,显得生动。
(6)映带有节。
《十七帖》中笔画连带起伏,有节奏感,有些字点画间连带很多,牵连之间有提有按,有时似连不断,要注意其中连笔的粗细变化以及笔锋方向的转换。一些字中有大弧度的连笔,形成圆形的字态。这样就需要注意线的起伏变化,书写时速度不能太快。
二、孙过庭《书谱》
(一)作品简介
《书谱》(图8-26)为唐代孙过庭所著述并书。宋内府记载有上、下两卷,今传世仅见其卷上序言。此序写于唐垂拱年间,属草书、手卷、纸本墨迹,计3500余字,原迹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图8-26 孙过庭《书谱》(局部)
(二)临摹及用笔要点
(1)善用侧锋,以侧取妍。草书的用笔有中侧、方圆、藏露之分,融诸法于一体,是草书用笔的高度锤炼的结果。
(2)强调顿挫。线条的节奏感是通过跌宕起伏,行、驻、顿的交替出现来完成的,顿笔能更好地强化情感的表达。
(3)使转讲变化。草书线条通常讲使转,变直为曲,所以曲是其本质。但孙氏的使转有时改用折笔来取代,它表明了草法对隶法的兼收并蓄。
三、张旭《古诗四首》
(一)作品简介
张旭《古诗四首》(图8-27)为狂草,墨迹本,高29.5厘米,宽195.2厘米,五色笺,共40行,凡180字。此帖所书内容为南朝诗四首,前两首是庾信的,后两首是谢灵运的。
图8-27 张旭《古诗四首》(局部)
此卷通篇奔放,运笔无往不收,如锥划沙,无纤巧浮滑之笔,一开狂草书体之先河,并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临摹及用笔要点
(1)重视字法。首要是辨识,所以要先多读帖,勤查字典,归纳记忆多运用。临摹时要注重气韵和整行、整篇的气息格局。同时要注意节奏的变化调整,线条的空间感,等等。
(2)重视连属。临摹时,要重点训练线条的凝练与纵敛。注意连属的实与虚、快与慢、强与弱的对比。
(3)注重空间。狂草的线条纵横捭阖,大起大落,变幻莫测,所以要注意书写的时间性和空间性,二者如何交融,这就要求书者关注艺术的修养和审美了。
(4)注重用笔。《古诗四帖》中用笔多为中锋,间有侧锋互换交替,一般地,快捷则多圆转,迟缓则多方折。使转凸显中锋,方折凸显侧锋,中侧锋实则相辅相成。
四、怀素《自叙帖》
(一)作品简介
《自叙帖》(图8-28)为唐代僧人怀素所作,有“中华第一草书”的美誉。此帖为纸本,纵28.3厘米,横775厘米,共126行,计698字。前六行早损,为宋代苏舜钦补写,原迹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自叙帖》为怀素晚年的草书力作,通篇为狂草,纵横斜直无往不收。上下呼应如暴风骤雨,可见非心手双畅者不敢臻也。
图8-28 怀素《自叙帖》(局部)
(二)临摹及用笔要点
(1)中锋行笔。《自叙帖》中的线条自然承接了魏晋之风,与张旭的线条有着明显的差异。它匀净、干练,节奏感和张力将线条的质量演绎到极致。
(2)章法独特。此帖中的笔画连属恣肆,**却能乱中取胜,字的大小、欹侧、虚实、参差、律动、衔接,满纸烟云却无不精练。其散合有度,攻守相宜,乃至勾魂摄魄。
(3)跌宕起伏,绞转自如。此帖内容作者烂熟于心,以至于书写时线条夸张,结字奇崛。狂草由于速度较快,因而对线条和结字的夸张都要立意在先,线条的变化要信手拈来,才能在连绵不绝的书写中处理好各种关系。
(4)节点造形。线条使转,节点制造形制,有节点才能形制传神。临摹时要关注节点的位置、数量以及在整行或通篇中所起的作用。
五、黄庭坚《诸上座帖》
(一)作品简介
《诸上座帖》(图8-29)为北宋著名诗人黄庭坚的狂草手卷作品。此帖是黄庭坚为友人李任道所录写的五代金陵僧人文益的《语录》,全文为佛家禅语。原迹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图8-29 黄庭坚《诸上座帖》(局部)
(二)临摹及用笔要点
(1)注重空间结构。此帖在点线的排布上更加注重空间关系,其点画的随机性和单元组合非常灵巧。其聚与散、收与放及穿插揖让是在大气象、大格局下完成的,体现了一种时空之美。
(2)线条的独特性。《诸上座帖》中的点线很奇特:点多、线长,均为中锋用笔。长长的线条还伴随波折、震颤,迅疾与迟涩相辅相成。
(3)结字新颖。在字形处理上,一个字的部分收缩是为了下一个字的舒展嵌入,虽显刻意,但却造成了视觉上的冲击、节奏上的错落,乃至达到怪险的艺术效果。
(4)墨色均匀。《诸上座帖》的用墨有别于张旭、怀素,其墨色较均衡,没有强烈的变化。通篇看起来轻松、悠游,是书者自信与娴熟的自然流露。
(5)针对性专门训练。此帖中的某些结字夸张幅度较大,可进行专门的训练。另外,运笔的速度比旭素要慢,其重变化,求律动,收笔出锋却不尖锐。
六、王铎《草书诗卷》
(一)作品简介
《草书诗卷》(图8-30)为明末著名法家王铎的精品力作。王铎的书法以行草名世,是最典型的“二王”一脉集大成者。此作为纸本,凡152行,计816字,纵57厘米,横785厘米,由个人收藏。
图8-30 王铎《草书诗卷》(局部)
王铎书法宗魏晋,于“二王”用功最深,并从《圣教序》入手。其书风成熟并达鼎盛则是清以后,也是其人生最后的一段岁月。王铎书法的成就为晚明个性解放思潮下浪漫主义的代表,他成为书坛草新派的中坚人物,将古典草书的概念演绎到了极致。
(二)临摹及用笔要点
(1)夸张墨法。王铎涨墨法的运用开拓了全新的表现形式。起笔涨墨,随着墨的减少,逐渐完成浓淡枯湿的律动。第二笔、第三笔的用墨并非完全重复,而是自然调节的。
(2)结字险绝。如同王铎的《草书诗卷》《临豹奴帖轴》,其字正欹变化,或左倾或右斜,联系形式丰富多变。不仅如此,其字的大小差别也较大,这让疏密空间感得到了最好的表现。
(3)讲究顿挫。大草的线条一般都运用使转,顿挫较少,但王铎的草书线条却大量运用行书中的方折、顿挫,格外强调了空间节奏的变化。另外,其撇捺的收笔处通常含蓄收笔,不飞扬跋扈。
(4)一笔书。王铎大草一笔书远追王献之,近开米芾之风。但能将线条一以贯之而气脉不断,只有才情功力兼具者才能臻此化境。
(5)意实结合。王铎大草可先通临、意临、求其梗概、格局和气象,继而再实临,逐渐做到形神兼备。意临求原作之风貌,实临则要寻枝索节,尤其要研习其用笔之美,要多读、勤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