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行书的临摹要点(1 / 1)

一、王羲之《兰亭序》

(一)作品简介

《兰亭序》是史上最著名的行书代表作,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军政高官,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作诗,王羲之则为他的诗作集当场作序,此时天朗气清,人境两悦,王羲之又趁着酒兴,这篇序稿遂一气呵成。此文稿记叙了兰亭周围的山水之美及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了作者对生死无常的感慨。

据说,王羲之酒醒后多次反复书写,都未达到此文效果。唐太宗李世民尤其喜欢这件作品,并命弘文馆冯承素等人双钩填墨,摹成副本,并分发给诸王近臣。相传原作已殉葬昭陵,今以冯承素摹本“神龙本”为最佳。

(二)临摹要点

临摹《兰亭序》要把握其用笔细腻、妍美流便和结构欹正相间、气息古雅的特点。按照点、横、竖、撇、捺、挑、折、钩八种基本笔画,讲述有代表性的写法,以作为初学者入门的向导。

(1)点。

短点:分两种形式,一种为上挑点,一种为下带点。上挑点即向右下露锋入纸,随即向右上挑出;下带点即向右下露锋入纸,顿笔后向左下出锋收势。

长点:其形如楷书中的反捺,下笔轻,多露锋入纸,渐行渐按,回锋收笔。

(2)横。

短横:露锋向右上方起笔,轻按即向右行笔,回锋收笔。

长横:露锋起笔,下按后提笔调锋向右,收笔前略顿,回带。

(3)竖。

弯头竖:露锋轻入笔,右下转,稍顿再下行,藏锋收势。

带钩竖:顺势起笔,至末端稍顿向左或向右提笔出锋。

(4)撇。

短撇:露锋起笔,轻顿后提笔向左下快速撇出。

长撇:露锋起笔,行笔中直行,稍带弧形,末端收笔缓缓出锋。

(5)捺。

平捺:起笔藏或露,向右缓行,取平势,渐按出锋收笔。

斜捺:露锋起笔,顺势右下,边行边按,驻笔平收。

(6)挑。

起笔承上,稍顿,转锋向右上挑出。

(7)折。

横折:露锋起笔,右上行渐按,驻笔转锋向下。

竖折:承上势起笔,轻入纸,渐按驻笔,转锋向右行。

(8)钩。

平钩:竖画至末端稍顿,蓄势向左钩出,钩脚稍长。

竖弯钩:起笔承上势,行笔至末端重按,再向右上提笔出锋。

二、颜真卿《祭侄文稿》

(一)作品简介

“安史之乱”期间,北方多数郡县纷纷沦陷,颜真卿和他的哥哥颜杲卿,侄子颜季明、颜泉明高举义旗,起兵讨伐安禄山叛军。

因寡不敌众,颜杲卿父子双双被害。三年后,颜真卿派人去寻找颜季明遗骸却只找到了其头颅。在万般的愤怒与哀思之中,颜真卿写下了这篇不朽之作《祭侄文稿》(图8-23)。《祭侄文稿》以圆笔中锋为主,用笔圆厚遒婉。苍劲有力,率真质朴,渴笔与浓墨对比自然而强烈。

图8-23 颜真卿《祭侄文稿》(局部)

(二)临摹要点

临摹《祭侄文稿》时,应注意在笔法上用笔涩劲、圆厚,率意而有法度,墨法上理解渴笔与浓墨相映成趣的特点,章法上行的疏密、空白的大小以及真、行、草相间的布局要悉心体会。

(1)点。

短点:一种是上挑点,即露锋向下入纸,稍顿后提笔向右上出锋;一种是下挑点,即向右下露锋入纸,顿笔后向左下出锋。

长点:回锋起笔右行,然后向右下渐按到收笔处,渐出锋。

(2)横。

短横:轻入笔,露锋向右下,转向右行,有时可以点代替。

长横:空中取势,笔锋向右下入纸,下按后提笔调锋向右行笔,至末端稍顿,或回锋连带下一点画。

(3)竖。

直竖:回锋向下起笔,稍顿后向下行笔,收笔顿或稍出锋。

弧形竖:顺势起笔,向右弧渐按行至线条中段,再向左下稍稍撇出。

(4)撇。

短撇:回锋起笔,向下行笔时稍按并向左下快速撇出。

长撇:下笔承上,向左下渐按行笔,行笔带弧意,末端回锋收笔或提笔出锋。

(5)捺。

在《祭侄文稿》中,捺画多以点代替,只有极少数字的捺画与其楷法接近。

(6)挑。

起笔承上势,右下驻笔,调锋向右上迅速提笔出锋。

(7)折。

横折:起笔承上右行,驻笔转锋向下。

竖折:露锋承上,起笔向下,稍按转锋右行。

(8)钩。

平钩:起笔承上,竖至末端蓄势向左钩出,钩脚较长;另一种形态是竖画行至笔画末端,稍顿,向左下拖出。

竖弯钩:起笔承上,行笔至竖末端调整笔锋向右行笔,末端轻顿,向上钩出。

三、苏轼《黄州寒食诗帖》

(一)作品简介

宋代元丰年间,苏轼因“乌台诗案”受新党排斥,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其间精神上郁郁不得志,生活上穷困潦倒。于是作此二首寒食诗,抒发了作者对谪居生活的郁闷失意之情。此帖为纸本,纵约28.8厘米,横向75.5厘米,共17行,129字。通篇笔势奔放,沉着痛快,集中反映了东坡尚意书风的艺术特点,被后世尊为“天下第三行书”。

(二)临摹要点

临习《黄州寒食诗帖》时,开始行笔宜慢,充分表达每一点画起、行、收的技法要点,熟练后再加快一些,以加强速度的快慢对比,达到用笔迟涩而迅捷、凝重而秀逸的效果。

(1)点。

一种是上挑点,露锋向右下入纸,稍顿后即提笔向右上方出锋;另一种是下带点,即露锋向右下,入纸顿笔向左下出锋。

(2)横。

露锋向右下切锋入笔,稍按,即转向右行笔,至末端悄然收笔。

(3)竖。

此则《黄州寒食诗帖》最突出的就是悬针竖。书写时,回锋起笔后稍顿,向下行笔。行笔时伴有小幅度摆动,同时渐行渐收,速度由快至慢。

(4)撇。

短撇:露锋起笔,入纸后调锋向左下行,并快速提笔。

长撇:露锋起笔,入纸轻顿向左下行笔,略呈弧形,末端轻出锋。

(5)捺。

《黄州寒食诗帖》中的捺以反捺居多,偶见近于楷书的波捺。

(6)挑。

起笔承上,右下驻笔,调锋向右上迅速提笔出锋。

(7)折。

横折:起笔承上,右上行,渐按,顿笔调锋向下。

竖折:露锋轻入纸,渐按,顿笔调锋向右行。

(8)钩。

平钩:下笔承接上势,竖画末端轻顿,蓄势向左钩出。

竖弯钩:下笔承上势,行笔至竖的末端调锋向右行笔,至末端轻顿向右上钩出。

四、米芾《蜀素帖》

(一)作品简介

《蜀素帖》(图8-24)为北宋大书法家米芾的名作,有“中华第一美帖”之誉。米芾书自作诗八首,计71行658字,原作纵29.7厘米,横284.3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蜀素帖》书于乌丝栏内,气势却不受局限,率意放纵,曲尽变化。其字形秀丽颀长,随意布势,不衫不履。董其昌在《蜀素帖》后跋曰:“此卷如狮子搏象,以全力赴之,当为生平合作。”

米芾的书学,大致经历了颜、柳、欧、褚和“二王”。宋元丰年间,米芾在黄州拜谒苏轼,苏劝其学晋,成为米芾书学的一个转折点。从《蜀素帖》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米芾已融汇集古,自成一家,形成了不同于晋人平和简远的书风。

图8-24 米芾《蜀素帖》(局部)

(二)临摹要点

(1)点。

上挑点:露锋向下入纸,顿笔后转锋向右上提笔出锋。

下带点:承上笔轻快,转锋向左下撇出。

长点:起笔承上势,入纸后向下渐按,收笔处轻轻提起。

(2)横。

短横:露锋起笔,向右下方起笔后稍按,转笔向右上行,至末端自然收笔。

长横:有切锋和回锋下笔两种。向右上行笔,末处轻顿,或回锋向左下,或回锋向左上。

(3)竖。

悬针竖:露锋起笔向下行,行笔过程有时略带弧意,末端重按再轻向左下带出。

曲头竖:写法源于“二王”或褚遂良,轻起笔,转向左下并发力,自然收笔。

(4)撇。

多为露锋起笔,势足力匀,或快收或慢提,偶有撇如兰叶。

(5)捺。

本帖中的捺画多以反捺形式出现,偶有近楷的捺法。其中走之底的平捺别具特色,起笔重按或右行,似横行。

(6)挑。

承上起笔,轻顿后提笔向右上出锋。

(7)折。

横折:露锋承上势,右上行,调锋转下行。

竖折:起笔承上轻入纸,渐按,调锋稍提向右行。

(8)钩。

平钩:起笔接上势,行至末端稍驻,蓄势左上钩上,钩脚稍长。

竖弯钩:起笔接上势,行笔至竖末梢驻转锋向右后直接勾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