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草书体的形成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它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为了弥补楷书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识而产生的,大约出现在西汉晚期至东汉初期。行书历经魏晋的黄金期、唐代的发展期后,至宋代达到了新的高峰,并在各种书体中逐渐占据了主流地位。
草书的出现也在汉代,《说文解字》中说:“汉兴有草书”。草书始于汉初,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
当篆书向隶书演进之后,人们自然地对隶书进行快捷简约的书写,这是草书出现的根本原因,随即于汉初出现了章草。其保留了隶书的横向体势,剔除了波挑的动作。后来,为了更加方便,笔画又增强了连带回绕,形成了以纵势为主的形态。到了唐代,狂草出现了,由于张旭、怀素的狂放不羁,草书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他们的代表作有《古诗四帖》《自叙帖》等。
二、魏晋行草书
魏晋风度、玄学审美是中国历史上一种标志性的时代精神和重要的文化表现,产生于曹魏末年,延续至晋。魏晋风度是魏晋名士表现出来的哲学态度、处世方式和人格精神。士人们把政治理想上的绝望转向文学艺术而寻求解脱。此时新体的草、行、楷开始为士族阶层所接受。随之而来,其文字、绘画、书法等艺术门类也不同程度地出现繁荣景象。
(一)西晋时期
西晋的尺牍主要有两种字体,即隶书和草书。其碑刻、墓志的书写方式和字体基本延续了曹魏时期的风格,强调装饰感。此时章草已经出现。其中著名的书法家有:索靖、陆机、卫瓘、卫恒等。
索靖(239—303),字幼安,敦煌(今属甘肃)人。官至征西司马、工书法,尤擅章草。书史上将其与卫瓘合称为“一台二妙”。著有《草书状》,书迹有《月仪帖》(图8-1)、《出师颂》等。
图8-1 索靖《月仪帖》(局部)
陆机(261—303),字士衡,关郡华亭(今上海松江)人。西晋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曾为平原内史,世称“陆平原”。与其弟陆云时称“二陆”。其所作《平复帖》是现存年代最早并真实可信的西晋名家法帖。此帖最大的特点是犹存来意,字体介于章草、今草之间。
(二)东晋时期
东晋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时期,大家辈出,对后世书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钟繇及王氏家族等。
王羲之传世墨迹今已散佚,刻本甚多,如《十七帖》等,摹本墨迹有《兰亭序》《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远宦帖》《孔侍中帖》《平安帖》(图8-2)等。
图8-2 王羲之《平安帖》
王羲之的书风最显著的特征是笔法细腻多变,映带自然和谐,结字不拘一格。其楷、行、草书遒劲自然。他引导人们要关注技法、讲究情趣,从而发现美、表现美。
《鸭头丸帖》是王献之的行草书作品,全帖墨色明晰,节奏明快,气韵自然。《中秋帖》则酣畅淋漓,**。世人对此评价很高,被列为清内府“三希”之二。
王珣出身于东晋名门望族,其父王恰、祖父王导、叔父王羲之均擅书法。其《伯远帖》是东晋时难得的法书真迹,也是东晋王氏家族存世的唯一真迹。此作行笔流畅,飘逸秀丽,潇洒古淡。
三、隋唐五代的行草书
隋唐是中国书法史上最繁盛的时期。隋代的书法艺术上承南北朝之遗风,多以碑、志为主,楷书居多。唐代书风上承隋代,楷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
(一)隋代
智永,生卒年不详,本名王法极,字智永,人称永禅师,会稽山阴人,王羲之七世孙,书法名扬于南朝陈和隋代年间。相传智永曾作《真草千字文》800本,散发于江东诸佛寺。
(二)唐代
欧阳询以楷名世,书法熔铸了汉隶和晋代楷书的特点,又参合了六朝碑书。其行书名篇有《卜商帖》《千字文》《梦奠帖》(图8-3)等。其风格特点是:严谨、整饬、中宫紧收、主笔突出、气韵生动。
图8-3 欧阳询《梦奠帖》
陆柬之,官至朝散大夫,书法早年学其舅虞世南,后学“二王”。其传世书迹有《五言兰亭诗》和《书陆机文赋》等。李嗣真《书后品》指出:“陆学士受于虞秘监,虞秘监受于永禅师,皆有体法。”又曰:“陆柬之学虞草体,用笔青出于蓝。”
李邕,鄂州江夏(今湖北武汉)人,曾任北海太守,故世称“李北海”,行书对后世影响很大。李邕的书法从“二王”入手,个性明显,字形左低右高,笔力遒劲外拓,险峭峻朗,其传世作品有《端州石室记》《岳麓寺碑》《法华封碑》等。
颜真卿书法精妙,擅行、楷、草法,其书初学褚遂良,后又得笔法于张旭,其行草书也对后世的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著名的三稿《祭侄文稿》、《祭伯父稿》和《争座位稿》,用笔率真烂漫,才情横溢。其中《祭侄文稿》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此外还有《文仲使帖》《送刘大冲序》等。
张旭性格豪放,嗜酒,草法打破二王理念,纵情恣肆,不可一世,其代表作有《古诗四首》《肚痛帖》(图8-4)等。
图8-4 张旭《肚痛帖》
怀素自幼出家,经禅之暇,醉心书法,尤为草书。其笔法瘦劲,率意颠逸,飞旋自然,千变万化,而法度具备。与张旭并称为“癫张狂素”,成就了唐代书法双峰并峙的局面,也是中国草书史上的两座高峰。
相传怀素曾将弃笔堆积埋于山下,号称“笔冢”。又广种芭蕉,以叶为纸,刻苦训练,以臻如醉如痴的境界,其代表作主要有《自叙帖》《苦笋帖》《论书帖》《食鱼帖》(图8-5)等。
图8-5 怀素《食鱼帖》
(三)五代
杨凝式书法初学欧阳询、颜真卿,后学“二王”,一变唐法,用笔奔放奇逸。宋四家“苏黄米蔡”皆受其影响。
其代表作有《韭花帖》《卢鸿草堂十志图跋》《神仙起居法》《夏热帖》等。其书风度萧散,有晋人气韵。清人刘熙载《艺概》有评:“景度书机括本出于颜,而加以不衫不履,遂自成家。”
四、宋、元行草书
唐宋以后,书法呈衰颓之势,经宋太宗提倡,才逐步兴盛起来,但宋代书法被后世评为“尚意”书法,这一时期的行书尤为盛。宋代书家注重个人对天地宇宙及人世生活的理解,更加突出表现人文情怀,打破了唐人尚法的局面,为后人提供了创作发挥的思路。
元代的赵孟頫一枝独秀,其复古思想直接左右了元代的复古倾向。同期优秀者有鲜于枢、耶律楚材、康里巎巎等。
(一)宋代
苏轼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其诗词文集书画皆擅,是史上少有的全才。
图8-6 苏轼《天际乌云帖》(局部)
苏轼的书法世称“苏体”。其书初学徐浩,后学颜鲁公,晚学李邕。行草书用笔多取侧势,笔力浑厚,结字扁平,意态丰腴。传世墨迹有《黄州寒食诗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醉翁亭记》《天际乌云帖》(图8-6)等。其中《黄州寒食诗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
黄庭坚的书法在书法史上独擅时空,尤其是他的大草作品,自魏晋以降,可与旭素比肩。他的草书笔力遒劲,线条畅达,体势纵横捭阖,气韵凝练。其楷书初学褚、薛,后习鲁公;行书师法“二王”、杨风子,聚篆意。草书初学周越,后师张旭、怀素、高闲诸家,乃得笔法之妙。
其行书还受益于《瘗鹤铭》,结字奇特,中宫紧收,四面发散,呈辐射状,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其传世作品较多,代表作有《伏波神祠宗卷》《诸上座帖》《李白忆旧游诗卷》《廉颇蔺相如列传》《松风阁诗》(图8-7)等。
图8-7 黄庭坚《松风阁诗》(局部)
米芾在宋代以书法名世,其真、草、篆、隶不甚工,惟行草入能品,据说他的临本形神精妙之极。米芾一生转益多师,初学“颜柳”,再学“欧褚”、师宜官,后学“二王”。其结体欹侧多变,用笔八面出锋,变幻多端,深得“二王”精髓。
其代表作有《蜀素帖》《拜中岳命诗》《虹县诗帖》《苕溪诗卷》(图8-8)等。
图8-8 米芾《苕溪诗卷》(局部)
蔡襄,北宋著名书法家、政治家、茶学家。《宋史列传》称:襄工于手书,为当世第一,仁宗由爱之。
蔡襄工五体,且能飞白,谓之散草,自成一家。其书取法“二王”、“颜柳”,深厚端庄,淳淡婉美,收放合度,妍丽天然。其代表作有《万安桥记》《庵从帖》《入专帖》《郭火香帖》《脚气帖》(图8-9)等。
图8-9 蔡襄《脚气帖》(局部)
李建中善书草、隶、籀、篆,八分皆妙,尤工行书,有徐浩风格。其书骨肉停匀,神气清秀,肥而不剩肉(黄庭坚语)。墨迹流传较少,有《士母帖》《宝宅帖》《千字文》《同年帖》(图8-10)等传世。
图8-10 李建中《同年帖》(局部)
(二)元代
赵孟頫多才艺,善诗文,工篆刻。据明人宋濂讲,赵氏书法早岁学宋高宗赵构,中年学钟繇及“二王”诸家,晚年师李北海,其书多从“羲献”中来。赵孟頫笃信佛教,书法主张复古,师法晋人,以楷行成就最高。对后世产生影响的作品有《妙严寺记》《真草千字文》《洛神赋》《胆巴碑》(图8-11)等。
图8-11 赵孟頫《胆巴碑》(局部)
鲜于枢书学怀素并自出己意,骨力弥漫,萧散自然。代表作有《书王安石诗卷》《书醉时歌帖》《唐诗草书卷》《论草书帖》(图8-12)等,深得赵孟頫推崇。
图8-12 鲜于枢《论草书贴》
康里巎巎书法从王字起家,吸收旭素之狂,又有孙过庭《书谱》之俊秀,而形成个人风格。代表作有《李白古风诗卷》《述笔法卷》《谪龙说卷》(图8-13)。
图8-13 康里巎巎《谪龙说卷》(局部)
杨维桢的书法融合了汉隶、章草的古拙笔意,又汲取了“二王”行草风韵和欧字劲峭的方笔,结合自己强烈的艺术个性,最后形成奇崛峭拔、狷狂不羁的独特风格。代表作有《张氏通波阡表》(图8-14)、《真镜庵募缘疏券》等。
图8-14 杨维桢《张氏通波阡表》(局部)
五、明清行草书
明代也是帖学大盛的时代,法帖传刻十分活跃。明初期书法,以复古思想为主。这一时期的宋克、宋广、宋璲和沈度、沈粲最为著名。明代中期,苏州地域书学崛起,其中以文徵明、祝允明和王宠为翘楚。晚期,由于西学东渐,新的美学思想深刻影响着书坛,因而出现了以变革性为主要特征的王铎、张瑞图、倪元璐等书法大家。他们的艺术表现手法多样。
清代突破了宋、元、明以来帖学的樊笼,开创了碑学,特别是篆书、隶书和魏碑的成就显著。其成就可与唐楷、宋代行书、明代草书相媲美。书坛形成了雄浑渊懿的书风。
(一)明代
宋克工草隶,深得“钟王”之法,笔法精妙,与当时擅书的宋璲、宋广合称为“三宋”。
沈度书以台阁体名世,篆、隶、行皆善,草书成就较高。
沈粲,沈度之弟,主攻草书,后人以“遒逸”相评。
祝允明擅诗文,工书法,草书师法李邕、黄庭坚、米芾,功力深厚,晚年重变化,风骨烂漫。代表作有《太湖诗卷》《箜篌引》《赤壁赋》《嵇康酒会诗》(图8-15)等。
图8-15 祝允明《嵇康酒会诗》
文徵明书法造诣极高,诗文书画无一不精擅。书法诸体兼擅,行草尤其雄浑,出类拔萃。代表作有《醉翁亭记》《赤壁赋》《致琴山先生札》(图8-16)等。
图8-16 文徵明《致琴山先生札》
王宠极具才气,诗书画三绝,尤以书法名噪一时,专精小楷,行草尤为妙。传世书迹有《诗册》《杂诗卷》《千字文》《古诗十九首》等。
董其昌是又一集古法之大成者。其用笔圆劲透逸,章法疏朗匀净,擅长渗墨,以一种宁静、俊逸、筒远的风格见长,颇具“禅意”(图8-17)。其初以“二王”为宗,又参悟颜鲁公、米芾、杨凝式和赵孟頫诸家。
图8-17 董其昌书法立轴
徐渭多才多艺,他是中国“沷墨大写意画派”创始人,与解缙、杨慎并称为“明代三才子”。其书学“二王”,追摹米芾,草书尤显狂放,用笔方圆兼施,纵横驰骋。代表作有《草书七言律》(图8-18)、《草书诗轴》等。
图8-18 徐渭《草书诗轴》
张瑞图行草师法“钟王”,别具一格。其字取横势,结体扁平,以侧锋取势,行笔有折无转,笔意跌宕,纵横凌厉,个性鲜明。
倪元路书法灵秀神妙,草书尤佳。其取法王右军、颜鲁公和苏东坡诸公。用笔锋棱四露,中见苍浑,渴润相映,结字奇侧多变,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性,与黄道周、王铎鼎足而立。
黄道周为明末学者,书画家,文学家,儒学大师。其书行笔转折峭劲,体势方整,书风雄健奔放,点画多取隶意,强调右上横势盘绕,形成独特的个人面貌。
王铎与董其易齐名,有“南董北王”之称。王铎书法,五体兼擅。其书学“二王”、颜真卿、米芾诸家,笔法苍老劲健,辗转腾挪。章法也富于变化,纵横有度,结字欹正莫测,点画错综复杂,线条枯实互应,其书对后世草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图8-19)。
图8-19 王铎《为葆光张老亲翁书》(局部)
(二)清代
傅山书学赵孟頫、董其昌,五体兼擅,尤长于草书(图8-20)。
其草书外表飘逸,内涵倔强。提出了著名的“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的书学观。
图8-20 傅山草书立轴
刘墉书学从赵孟頫入手,用笔丰腴,味厚深藏,超然独出,人称之为“浓墨宰相”(图8-21)。
图8-21 刘墉《杂书册》(局部)
何绍基书学颜真卿,又融汉魏而自成一家,工草书。
赵之谦书师颜鲁公,后取法北朝碑刻。其碑体楷书,别具一格,人称“魏底颜面”。篆刻成就巨大,初摹“西泠八家”,后追皖派,参以诏版、汉镜文、钱币文、瓦当文、封泥等。
康有为的书法,以放射弧线为基调,转折以圆转为主。他将碑融入行书又参以己意,后世对其书风毁誉参半。
六、民国时期行草书
民国时期的书法艺术呈现出多元化的创作格局,书法家创作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趋向:第一,继承清代以北碑为正统的倡导碑学;第二,提倡帖学;第三,碑帖相结合以及将碑、帖、墨迹三者合而为一。
吴昌硕(1844—1927),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浙江安吉人。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与任伯年、蒲华、虚谷合称为清末“海派四大家”。他集诗、书、画、印为一身,熔金石书画于一炉,被誉“石鼓篆书第一人”。其行书似草稿,结字左低右高,有清气。
沈曾植(1850—1922),字子培,号巽斋,别号乙盫,晚号寐叟等。清代光绪年间进士,授刑部主事。其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以“硕学通儒”蜚振中外,被誉为“中国大儒”。沈增植书学取法广约,碑帖结合。早年师包世臣,壮年喜张裕钊,尤得力于“二爨”,体势朴茂生动。
于右任(1879—1964),原名伯循,陕西三原人,后以“诱人”谐音“右任”为名,被誉为“当代草圣”。著有《右任诗存》《右任墨存》等(图8-22)。
图8-22 于右任《种柳栽松联》
马一浮(1883—1967),名浮,字一浮,浙江会稽人。中国现代思想家,与梁漱溟、熊十力合称为“现代三圣”。为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于古代哲学、文学、佛学无不造诣精深。擅书法,合章草、汉隶于一体,自成一家。
齐白石(1864—1957),字渭青,号兰亭、白石山翁、饿叟等,湖南湘潭人。为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世界文化名人。早年曾为木工,后以卖画为生。书法工篆书,取法秦汉碑版,笔墨雄浑,造型简练,意境淳厚朴实。
徐生翁(1875—1964),早年姓李,名徐,号生翁。中年署李生翁,晚年始复姓徐,浙江绍兴人。一生以鬻书画为生,生活清寒而狷介自适,数十年足不出绍兴,以布衣终老。书法精楷隶,由颜鲁公入手,上溯魏晋秦汉,亦得力北碑,时人号称“孩儿体”。
王遽常(1900—1989),中国哲学史家,历史学家,著名书法家,浙江嘉兴人。曾任上海交通大学、光华大学、复旦大学教授,文史哲皆通,著作宏富。其笔性纯正入妙,为当代章草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