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行草书的种类及其特点(1 / 1)

行书和草书皆有点画连带、行云流水之意,很适合抒发个人情感,它们的运笔技巧有许多共性,所以将二者联系起来学习,具有一定的对比性。

一、行书的艺术特点

从用笔和字形结构来看,行书最大的特点是大量使用连笔和省笔,还时常改变笔顺。在学习中,它既能保持楷书的可识性,还能表现一种流动的形态,从而凸显它实用性的一面。唐代孙过庭在《书谱》中说:“趋变适时,以行书为要。”一般而言,行书在笔法上较楷书宽松自由,它化用楷书的点画和草书的使转。其起行和收笔不同于楷书的顿挫含蓄。其笔毫入纸多为露锋,其取势多伴欹侧,以勾、挑和连属来加强点画的呼应,用圆转的笔法来取代方折。由于这些笔法上的变化,因此行书流畅、跳跃性强,其大小、疏密和收放就更加丰富了。

二、草书的艺术特点

学书法者,不通草书,如“行百里者半九十”,是极其遗憾的事。因为在诸体书法中,只有草书才能把汉字书写的速度、节奏、韵律和动态发挥到极致,把书写者的个性、才情、气质和想象力最大限度地展现出来,以至于古人说:“唯六书之为体,美草法之最奇”。草书是抽象的,又是艺术性表现最高的一种书体,故草书者,皆欲以草胜人。唐代张怀瓘《书断》中有对草书的概括:“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连急就。”一般而言,草书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草书的用笔

草书的用笔,一般认为要露起露收,线条要曲直随形,速度要时疾时徐,力感要富有轻重变化,虚实相间,方圆并重,转多于折,转中寓折,折中有转,在创作中,其勾、连、转、掣、顿、挫应一气呵成,一任天然。

(二)草书的用墨

草书的线条墨色美是极其重要的,它表现的是一种生机,体现了一种时序和节律。中国画讲究“墨分五色”,而草书线条中的墨色实则为饱满、平淡、枯竭的更迭。如此,通篇则有浓淡、轻重、明暗、枯润、厚薄、清浊等强烈的对比效果。墨色变化,可给观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因而,笔以墨为显现,墨以笔为寄托。用墨要讲笔法,而用笔则一定要调整墨的效果,二者相辅相成,才能生机盎然,震彻人心。

(三)草书的章法

章法是指作品的形式构成、谋篇布局,即古人讲的“分间布白”。由于草书的连绵酣畅,因而其章法则随书者的情感迸发而显出格局安排的不确定性。蔡邕说,“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即指其不可测性。至于邓石如说,“疏处可走马,密处不使通风,常计白当黑,奇趣乃出”,则道出了草书谋篇的真谛。“虚者实之,实者虚之。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既疏朗有致,又纵横捭圔,则为上乘之作。

三、草书的风格类型

草书以其出现的先后,大致可分为章草、今草和狂草三大类。

(一)章草

章草即早期的草书,是篆书演进到隶书阶段派生出来的,它属于草书由胚胎时期逐渐向规范化过程的一种书体,是“今草”的前身。

章草不是一时一人所创,它是从秦代的草隶中演化出来的,后来民间长期通用,继而约定俗成,代表了西汉至东晋时期草书艺术的面貌。

章草保留了隶书的许多特点。首先其字形宽扁,取横势、横画或捺画的末笔均上挑。其次章草也是字字独立的,上下不连贯,但笔画间稍有了呼应意识。

(二)今草

今草也称小草,是草书的一种,它是章草的一种革新,比章草更加自由、简约、便利。据史书记载,被誉为“草圣”的东汉人张芝即是最早的今草大师。他对草书的贡献奠定了后期“二王”草书的巨大成就。因而“二王”一系书法成为草书的主流。

今草与章草相比,字势由横势变为纵势,加强了上下字之间的呼应牵连,出现了偏旁相互假借并辅以草书符号,打破了章草一字万同的写法。今草进一步加强了书写的实用性和便捷性,使其流畅、灵活、自然之势畅通无阻。

(三)狂草

狂草又称大草或连绵草,此词据传与张旭有关。张旭作书前,因酒醉而癫狂,有时因自然事物而触发灵感,呼号挥洒,始得其名。狂草是一种表现主义艺术,其表演性很强,多半是书写者处在某种亢奋状态下完成的。

狂草产生于唐代中期,与张旭齐名的高僧怀素也是狂草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线条瘦劲,如骤雨旋风,幻化无穷。虽醉时作狂草,细看却无一失笔,境界可谓高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