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运用毛笔的要领(1 / 1)

运用毛笔的方法是传统书法技法中最核心的问题,被称为用笔法。它主要指书写一个具体汉字点画时笔锋的运动形式和锋面的着纸状态,包括起笔、行笔、收笔三个环节。在我国书法史上,古人讲笔法是在对书法名家的书写习惯和其经典作品的特征进行分析,以及结合个人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之上所给出的命名,所以对笔法的称谓层出不穷、名目繁多,如顺笔、逆笔、提笔、按笔、转笔、折笔、切笔、摆笔、绞笔、方笔、圆笔、驻笔、蹲笔、顿笔、衄笔、翻笔、抢笔、掠笔、接笔、搭笔、过笔、纵笔、趯笔、衅扭、中锋、侧锋、偏锋、藏锋、露锋、出锋、放锋等。这里面有的是重复,有的则指笔画形态而不是动作,再加上每写一个笔画都配合应用多种写法,故显得相当复杂。为了便于学习和掌握,我们综合前人之经验,用今日之视角,对用笔的有关问题做一番归纳梳理,以揭开笔法的神秘面纱,使问题变得简单明了一些,同时,也更容易从中找出一些规律来。

一、笔法的分类

如果从宏观上梳理过去总结的那些技巧和名称,笔法其实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从理论上说,笔法的动作有三种:一是顺逆(笔画走势与右手动作的生理关系);二是转折(笔画变换方向时笔锋与毫面的转换关系);三是提按(笔头垂向压力与纸面的抵触关系)。如果把顺逆和转折都看作纸上的平行运动,那么就只有垂直和平行两类了。垂直是上下高低运动,作用是度墨入纸,表现为笔画的粗细;平行是前后左右运动,作用是度墨成形,表现为笔画的走向。与垂直运动相应的具体笔法主要有提、按、蹲、顿等;与平行运动相应的具体笔法主要有转、折、过、回、抢、纵等;二者兼而有之的主要有驻、挫等。

第二,从实践上看,运笔主要体现在书写过程的三个环节:起笔、行笔、收笔。因为任何笔画都是通过这三个环节来塑造形态的,我们只要掌握每个环节的造型规律,也就基本掌握了书法笔法。

第三,从根本上说,笔法最核心的要求是“中锋运笔”,这是被历史上无数书家反复证明的最有效的书写方法。因为中锋用笔最能发挥毛笔的特性,最适合不同笔画书写的方向转换,最能表现墨色在纸上浸化后的立体感觉。所以,任何书体都十分讲究中锋运笔,中锋运笔被视为笔法的精髓。

二、中锋运笔的要求

所谓中锋运笔,就是蔡邕在《九势》中所说的“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刘熙载则将中锋运笔的技巧高度概括为“逆入,涩行,紧收”,即入笔时用逆锋,中间运笔要涩行,末端收笔使用回锋。这样运笔有两个好处:一是通过“藏头护尾”可以使笔画线条更厚实,内涵更丰富;二是这种来回动作可以使运行中偏离中线的笔锋得到调整,恢复中锋状态,为书写下一个笔画做准备。

具体而言,因为毛笔的笔头是圆锥体,我们落笔书写时如果顺笔而入,那么,笔锋与毫面直接触纸,笔画的起端形态也必然是锥形的,这就是露锋。从书法的视觉效果讲,“藏锋以包其气,露锋以纵其神”。但书写时只用藏锋会缺乏神采,只用露锋又失之轻薄,所以优秀的书法家,其作品往往藏露相兼,变化十分丰富。那么,对我们初学者而言,起笔时既要学会运用顺锋,又要学会用逆笔回转的办法把笔画的起端处理得圆润一些。在中间运行过程中,笔锋前进的方式并不是一条直线,而是蜿蜒式、有阻力的,形成上下左右的细微摆动,笔中的墨汁就在这个摆动中反复堆积,体现出立体感,这就叫涩行。这种效果也就是古人说的“屋漏痕”、“锥画沙”、“印印泥”。当笔锋运行到了笔画的末端,如果就此收笔,或顺势弹锋而出,也会出现露锋。许多时候我们需要在运用露锋的同时,学会用回锋的动作把笔画的尾部处理成藏锋效果。当然,回锋收笔更重要的作用在于把笔锋调整好,因为当笔锋运行到线条末尾时,已经朝后边偏倒了,如果没有回锋动作把笔锋扶正,就不能保持下一笔画的正常运笔(图5-16、图5-17)。

图5-16 中锋的起笔和行笔

图5-17 横画的回锋与收笔

纵观笔画造型的全过程,我们不难发现,起、行、收的动作是一个连贯的、不可分割的整体。笔锋在塑造点画形态中的每一个起倒动作、每一次往返过程的同时,也是一次对偏离中锋的调整。整个书写动作实际上是落笔—偏离—调整—再偏离—再调整的中锋运笔过程,这个原理就像不倒翁那样,一起一倒,不断前行。当然,这种一起一倒的动作,是书写过程中出现的自然现象,并不是刻意为之。这里所说“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的“常”,所指当为“调整”,而不能作“固定、始终、永远”之解,否则就不是人与笔的协调运动,而是人笔分离或用笔控制人了。

三、运笔的过程

运笔是手段,目的是为了打造高质量的笔画形态。用笔方式不同,笔画形态也不同。反之,不同的笔画形态,也必须用不同的运笔方式。

我们知道,就单个笔画的形态而言,无论是什么字体,它的每一个笔画造型都是由“起、行、收”三个环节来完成的。所以,我们的学习也就从笔画形态的三个微观环节着手。

(一)起笔环节

起笔环节的起笔技法,大致有顺入与逆入二说。传统更多讲的是逆入,或虚逆,或实逆。无论哪种方式,逆入的动作要轻快,逆入的轨迹要承上笔势。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其一,承上一笔的笔势而形成的逆势。当这一部分隐入点画而不彰显时,则称之为藏锋。其二,落笔的角度和轻重的变化,造成起笔形状的千变万化。其三,调锋,其目的是向行笔转换。如果用转锋的方法调锋,则形成圆笔;如果用翻转(折锋)的方法,则形成方笔;如果两种方法兼用,则方中带圆或圆中带方(图5-18)。需要注意的是:第一,侧锋入纸之后的转锋动作要快,不要在笔画开始部位留下较多的弯钩。第二,转折之后中锋的调整。第三,三个动作的连贯。

图5-18 起笔动作

(二)行笔环节

行笔环节,是对点画中段书写的完成。它的行程相对较长,是笔法中的一个难点。教学中,需要对行笔中间的控制和用笔进行练习,还需要对原帖笔法进行揣摩,体会作者是如何控制毛笔的(图5-19)。需要注意行程的提按、疾徐的变化,体会一种涩滞、蜿蜒而行之感。

图5-19 中锋行笔

(三)收笔环节

收笔环节的初衷是为了点画的美观,所以篆书中的点画大都用转笔回锋。而随着书写速度的加快和隶、草、行、楷书体的诞生,收笔的目的不再是结束笔画,而是包含了准备写下一笔的趋势,这就成了一种笔势的转换,成了笔势往来的内在要求(图5-20)。需要注意体会放收、顿收、回收的不同表现。

图5-20 收笔处的形态

训练的目的,一是通过这三个环节的运笔动作来训练初学者手臂、手腕、手指的协调和稳定性,二是训练初学者在书写过程中学会观察笔锋和笔毫在转换时由不同部分所造成的不同形态,三是训练初学者在书写过程中能够根据需要自由切换笔锋与毫面,即训练初学者的控笔能力。当然,终极目的是提高学员的表达能力,让他们学会在不同情况下,不失时机地使用相应的笔法去塑造需要的笔画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