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学习书法的主要途径(1 / 1)

书法美是多方面的,包括形式美、神韵美、文学美等。其中,形式是硬件,是外在的,是最容易被感知的。一幅能打动人的书法作品,往往首先表现在娴熟的用笔、漂亮的结构、完美的布局以及生动的墨色上。这种笔法、字法、章法、墨法的技巧,可用书法术语概括为“技法四要素”,它们是书法艺术大厦的重要支撑点。

学习书法,首先要从学习这四项技法入手。笔法,讲的是字的一笔一画怎么写;字法,讲的是一个字怎么组织;章法,讲的是通篇字怎么安排;墨法,讲的是墨色怎么搭配。针对这些基本内容,历来有各式各样的方法,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种:

第一种是从笔法开始,继而字法,再而章法,最后是墨法,以此为序一步一步地推进,最后“功到自然成”。这是流传已久的传统的学习方式。

第二种是按字体学习。真草隶篆行从笔画、部首到字形结构、分行布白,一种字体一种字体的单独练习。这也是比较传统的学习方式。

第三种是纯粹的临帖,就是先选定一本法帖,然后从头至尾一遍遍地临,通过大量的练习来掌握一些书写技法。这一般是无师自通的自学方式。

第四种是临创结合,即一边学习理论知识并辅以临帖,一边进行一些简单的创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用以促学,不断循环,逐步提高。这种方式的前提是必须有教师指导。

第五种是无字体边界的技法学习,即根据“技法四要素”的一般规律,多种字体(一般是两三种)同时进行。先学技法共性,后学字体个性,游学于不同字体的联系与比较之中,齐头并进,最终掌握一至多种字体。这种方式也必须有教师指导。

具体采用什么方法,可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而定,但有效的学习,应该始终做到正确学习、系统学习、坚持学习。“正确学习”,需要有一位通晓“史论美技”的好老师;“系统学习”,需要有一套循序渐进的好教材;“坚持学习”,需要学习者自觉做一个矢志不渝的好学生。有了这三个条件,才有可能升堂入室,走上成功之路。

学习的过程,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明代倪苏门曾提出,“凡欲学书之人,功夫分作三段:初段要专一,次段要广大,三段要脱化”。

其中,在专一阶段初学者应选定一家,站稳脚跟,深入下去,把基础打好,等到对这家的书法精神基本吃透以后,再旁及其他。这样,才不至于被五花八门的现象搞得晕头转向,无从下手,或者被纷繁复杂的说法吓退了学习的热情。比如,从楷书入门,可以首先选定唐楷某家,立基后再上溯隋碑、魏碑以及钟王二体。此后,若志在楷书,再以篆、隶、草为辅助,粗涉即可;若志在行草,早期楷书学习可视作基础,再选定经典行草范本作为敲门砖,然后系统学习历代行草法帖,旁及篆、隶,作为辅助。如果以篆、隶入门,先选定篆、隶代表进行专修,再旁及其他,最后确定主攻方向。

当然,选择入门字帖是特别重要的,不是所有的字帖都适合初学。初学者所谓“开手之帖”,实际就是“取法”,“取法乎当”比“取法乎上”更重要,因为许多名帖个人风格过于突出,是不宜作为“开手之帖”的。如果初学者选了这种帖,不但不能很快学到基本技法,反而会对学习、掌握关键技法形成干扰,从而走弯路。那么,怎样选帖呢?首先要选风格中性的,既不呆板机械单调,又不跌宕野逸狂狷;其次要选标准技法含量比较高的;再次要选自己喜欢且有能力学好的;最后要选主流的经典系列,因为主流经典系列的书法作品,都是大浪淘沙的历史积淀,是经过历史考验的优秀作品或者有特殊意义的作品。它是优质的富矿,是不竭的源泉,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继承。

专一阶段,是一个从无法到有法,由不工到工,由生到熟,从无意到着意的基础阶段。这个阶段最难、最枯燥,也最紧要,特别是书写楷书,学习者常常会感到越写越不如意。这时,最需要学习者咬紧牙关、坚持不懈,如果能够熬过此关,就会进入化境。实践证明,学习者开始时受到的约束越严格,以后在创作书写中获得的自由也会越大。

广大阶段,是一个由约至博、遍临各家、广采众美、兼收并蓄的阶段,也是一个融天机于自得、汇群妙于一心的阶段。历史上任何一个大家,在他们的学书过程中绝不是耳目隘陋、固守一家而能够自辟门径、独成一家的。他们总是在一家的基础上纵横博览、上下求索、立意高迈、志趣幽深、穷其源流、究其变化、博学兼通,而后方能尽万物之百态,达出神入化之境。因此,这一阶段乃是一个蓄和养的入帖阶段,也是创作前的酝酿阶段。在这一阶段,重点要放在“取舍”二字上。

脱化阶段,是一个由博返约,由工到不工,由着意到率意,由熟到生,由有法到无法的出帖阶段。这是一个书者表现自我、建立风格的创作阶段,得失成败,在此一举,故此一阶段有举足轻重的重要意义。

如果说,前两个阶段以法度和功力见胜的话,则这一阶段当以立意和修养见长。

由博返约必须经过消化、吸收、化裁、会悟、贯通、提炼、筛选的过程,这时心中只有一个“我”字,“我”用“我”法,“我”写“我”神,“我”运“我”意,以“我”的个性写“我”的风格,以前人之神理尽“我”之变化,此时,法之于“我”,可使己不受束缚,而“我”可时时超然于法度之外,自由挥洒。

唐代孙过庭在其《书谱》中也说:“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这说的是学习字形结构的阶段。在此阶段,首先应追求平稳端正;等能够理解、掌握结构平稳端正的技巧时,就要追求字形的奇异险绝;到能够理解、掌握结构奇异险绝的技巧时,还要再次复归平稳端正。第一阶段初学者学力不够,对法度的掌握不够完备,进入第二阶段掌握技法之后,要追求布局的险绝精妙,第三阶段则融会第一、第二阶段,达到书法艺术内涵丰富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