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法学习的实践性很强。知道书写方法与学会书写是两回事,我们不能指望通过看书或听课知道书写方法就会书法了。要掌握书法技艺,必须寻找一位“明师”,即明白书法的“史论美技”,知晓有关书法教学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知识,能按书写规律有步骤地进行教学的教师,并追随其学习。自学书法很难取得成功,因为自学者需要走许多弯路,才能摸到规律和找到相对正确的途径。那时,已经浪费了大量时间,且养成了太多毛病,想改也难。
第二,对于书法学习而言,理性剖析其形式构成,正在成为当代学习书法者主要的思维习惯和探究方法。在对书法技法的形式分析上,我们认为,笔法、字法、章法、墨法四部分内容虽然各有侧重,但彼此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微观与宏观、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就临习程序而言,我们是从局部开始的,首先必须从笔法造型开始,因为形态是入门的基础,离开了形,一切都是零。
第三,书法学习中所讲的造型,不仅指单个笔画的形态、单个字的形态,还指多字乃至整篇作品的组合形态。书法造型分为基本形和变化形两类,其中基本形(常形)是入门内容,它相对固定,较规范;变化形(变形)是随机的、多样的,是由基本形派生出来的。我们从名人名帖那里只能学一些基本方法,不能穷尽其变化形态。所以临帖时更重要的是用心领会其基本形,而对于诸书家独特的创作风格,要留待创作实践时再去加以体会和应用。
第四,字形或字体不同,用笔也不同:形态变化小的字体,用笔也比较固定;形态变化大的字体,用笔也灵活多变。用笔的目的是塑造我们需要的“型”,不是就用笔学用笔;离开“造型”学用笔,不仅本末倒置,而且越学越复杂、越学越糊涂。
第五,行笔的方向取决于笔顺,而笔顺是连贯性的基础,离开连贯性,不但会给书写造成不便,而且艺术上也会失去流动的形式美,如朱和羹《临池心解》所说:“凡作一字,上下有承接,左右有呼应,打叠一片,方为尽善尽美”。因而,理正笔顺,不但是写字的常识,更是进行书艺创作时,能够一气呵成、脉络连贯、气韵生动不可或缺的基础。
第六,临帖时首先需要认真读帖。读帖的方法是,先观察笔画的起笔、收笔、笔调的抑扬顿挫以及笔势的往来衔接;次观察结构布置、行间疏密、偃仰曲直,将之一一默识于心,无一点一画,不自法帖中来。在临帖的第一阶段,心中不可有我,只有法帖,并力求以形似为尚,即所谓“拟之贵似”。只有形似,才能由形及法,由法循理,从而达到神似的境界。
第七,王羲之“书圣”地位的确立,除了因为其在书法艺术上所达到的境界等综合成就外,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他对笔锋性能的发现及充分运用。与两汉、西晋相比,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的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所以,他最大的贡献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的书体,把汉字书写提升到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艺术化境界。王羲之的出现,标志着书法艺术的觉醒,书法家不仅发现了书法美,而且能够表现书法美。
第八,一部四千年的书法史,实际上是一部继承——创新——再继承——再创新的书法发展史。毫无疑问,书法传统是有其强大生命力的。历史上每当书法的“创新”偏离了传统,时代书风衰微之时,就会有一场“复古运动”来纠正这种偏离,接着,书法又有一个大的发展。这就启示我们,书法总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展的,变化是建立在对传统和法度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的。我们的眼睛不仅要注视时代,而且要始终盯着传统,学会从传统中吸取养分。
所以,我们在一开始确定方向、选定字帖的时候,应该先通览书法历史,探其源流、疏通脉络,知其特色、察其变化,做到大局在胸,得失了然;然后再依照自己的习书兴趣对经典字帖进行选择;选定之后,就要毫不动摇,一头扎下去,按规律有步骤地坚持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