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中国书法的基本特征(1 / 1)

书法的功能包括三个层面:工具的、文化的、审美的。从工具的层面讲,它首先是交流的载体,是实用性的产物。任何一个接触汉字的人,初始都必须认其形、辨其音、识其义,继之必须能正确书写。

从文化的层面讲,书法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古代的书法传承,其实传承的是一种民族思想、观念、精神。例如,书法艺术讲究的相辅相成和有无相生,这与阴阳五行思想相吻合;书法传统强调笔法、字法、墨法,强调布局的长短大小、浓淡枯润、偃仰疏密等,都体现了古代哲学面对世间万象的思辨性;书法艺术强调意境构造,追求字象有限而意味无穷,崇尚意在象外的审美意趣,书法美学强调“师法自然”“返璞归真”,更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自然观的体现。古代所进行的书法教育,其实是一种人格教育。比如,练字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必须心静气平、端正姿势,必须持之以恒,长此以往,可养成严谨认真的好习惯;再如,书写一横,讲究藏头护尾,通过这一法度,启迪人们做事要中正平和,不要过火、锋芒毕露。就这样,通过一笔一画的书写练习,培养了人们锲而不舍、精力专注、耐心细致、不怕困难的好品质。20世纪初的一批文艺家,如宗白华、邓以蛰等,大力倡导书法的文化价值。他们觉得西方人是通过人体发现了美,中国人是通过书法发现了美。中国人的思维、做人的规范是从书法中传递下来的,书法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所以,世界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说:“中国书法最鲜明地体现中国的文化精神”。

从审美的层面讲,汉字在发展中积淀了几千年中华民族“文字美”的历史印记。那一个个从具象物体演变为抽象符号的方块字,依然保持着它初创时与自然万象的血脉联系,依然能够给人带来具体而丰富的审美感受。比如,我们看到金字旁,自然就能联想到金属;看到三点水旁,就能联想到水;看木字旁联想到植物;看草字头联想到花草等,正如蔡邕所说:“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又说“为书之体,须入其形……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也。”鲁迅也说:“我国的书法艺术是东方的明珠瑰宝,它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它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它不是舞却有舞的节奏,它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这个比喻,确切道出了书法与其他艺术门类的相通之处。

此外,书法更是一门特殊的视觉艺术。因为它的构成形式同时包括时间性和空间性两个维度。

书法的时间性主要表现在行笔过程中书写者的情绪发展上,与笔势连绵直接相关。书写者在一气呵成的书写中,通过转折藏露、提按顿挫的用笔,长短粗细、收放开合的点画,来强调气脉贯通。观赏者的第一眼无论落到作品的什么地方,视线都会不自觉地跟随着点画线条所展开的笔顺次序前行,从而领略到如同音乐的节奏感。

书法的空间性主要表现在字的结构上,它努力使每个字内在的意象和外在造型的美通过视觉效果展现出来,或者通过字与字之间的相互配合、用墨的虚实、块面的聚散,来建立平衡协调的布局关系,使各种造型元素搭配在一起并向四面发散,营造空间美感。

总之,书法是以节奏来表现音乐性,以空间关系来表现绘画性的,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尽可能将两者结合起来,让点画不仅表现为空间造型和字形结构,更是一种时间陈述,表示一个连续的运动过程。因此,书法是一门时间与空间共生的艺术,一门融音乐与绘画于一体的艺术。

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组拍摄的8集电视系列片《千年书法》曾这样描述:“书法艺术发展到了今天,它给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一幅幅令我们无限追思和景仰的笔墨宝卷,更重要的是留给了我们一笔沉淀千年的思想和精神财富。站在它的面前,我们应该感到无限的欣慰和幸福,因为每当我们停下匆忙的脚步,我们都可以随时去瞻仰、去体会那份古朴优雅和那份博大深邃。”

可以说,书法艺术伴随着中华文明史的发展走过了漫长的历程,书法创作成为书家心灵世界的展现,传统文人们自觉地将书法纳入“正人心”的轨道,书法就成了地道的身心修养、人格完善的过程。作为中国艺术瑰宝之一的书法,它那独具的神韵、百读不厌的气质,至今依然令人倾倒、令人陶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