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大学教学设计艺术主要以学习理论作为理论基础。近30年来,随着人类学、语言学、哲学、发展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神经系统科学和心理科学等学科的发展,人们对学习实质的研究越来越有清楚的认识,学习理论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一、对老年大学教学设计艺术影响较大的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学习的实质问题,即有机体是如何获得个体经验的,这个获得过程的实质如何。对这个问题的争论,形成了以桑代克、华生、斯金纳等为代表的联结主义学习理论;以布鲁纳奥苏贝尔和加涅等为代表的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近20年来在认知学习理论基础上形成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这些理论对老年大学教学设计艺术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一)联结主义学习理论
联结派学习理论的发展始于20世纪30年代,桑代克(Thorndike,E.L.)是该派的鼻祖。他提出,学习是有机体通过尝试错误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从而获得新经验的过程;巴甫洛夫与华生(Watson,J.B.)也认为,学习是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系,但这种联系的形成是由于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在一定时空条件下发生结合,形成暂时的联系,从而获得新经验的过程。由于该理论无法说明有机体的大多数行为,格思里(Guthrie,E.R.)提出了邻近学习理论,主张学习是由于刺激与反应之间暂时的接近而形成联系,从而获得新经验的过程。斯金纳(Skinner,B.F.)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在某种情境中由于反应的结果得到强化而形成情境与行为的联系,提高它在该情境中做出这种行为的概率。联结主义学习理论的共同点都是将学习视为刺激与反应之间新联结的建立过程。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派学习理论是在批评联结主义的基础上建立的,最初是沿着两条途径发展起来的:一条是现象主义的研究途径;另一条是实验心理学的途径。作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鼻祖,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家采用了现象学的研究方法,通过观察猿猴解决问题的过程提出有机体的学习是通过神经系统的组织作用达到“顿悟”,从而建立与新情境相应的“完形”的过程。布鲁纳(Brunner,J.S.)、奥苏贝尔(Ausubel,D.W.)大致按照格式塔心理学家的研究方式或途径形成了自己的学习理论。布鲁纳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进行认知操作活动(主要是概念化或类型化的思维活动),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过程;奥苏贝尔则主张,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习者通过同化活动将材料纳入原来的认知结构中去,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加涅(Gagne,R.M.)力图将联结主义与认知主义调和起来,用一种折中的观点来解释人类的学习。他富有创建地提出了关于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学习条件等重要观点,使认知观点得以确立。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是当代欧美国家兴起的一种庞杂的社会科学理论,其思想源于科学哲学家库恩(Kuhn,T.S.)、拉卡托斯(Lakatos,I.)和费耶阿本德(Feyerabend,P.)等人的科学哲学理论、皮亚杰(Piaget,J.)的发生认知论、维果茨基(Vygotsky,L.)的语言习得理论、科学社会学理论、后现代主义关于科学的观点及美国心理学家凯利(Kelly,G.A.)的个人建构理论等。建构主义主要分为教育学建构主义、哲学建构主义和社会学建构主义。教育学建构主义又分为个人建构主义、激进建构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三小类。凯利的个人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被吸收的,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1]激进的建构主义者格拉斯费尔德(Glasersfeld,V.)认为有效的学习“只能由个体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2]社会建构主义是在修正个人建构主义和激进建构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代表人物所罗门(Solomon,J.)强调社会性影响是学习科学和形成科学态度的最重要因素。不论哪种建构主义,他们在关于知识是个体自主建构的这一基本观点上是一致的。
二、学习理论对老年大学教学设计艺术的启示
学习理论对老年大学教学设计艺术的启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采取讲、议、作、解、习相结合的方式
老年大学教师在进行艺术性教学设计时,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把讲课、讨论、操作、针对讨论中提出或暴露的问题进一步加以解释,加上与老年大学生自己进一步的复习相结合,从而使老年大学生加深记忆,学有所得,达到增长知识和技能的目的。
(二)采取分层教学
老年群体由于年龄结构、文化水平、实践经验的差别,在学习能力上必然分成若干个层次,所以学习内容应当适应老年大学生学习能力伸缩性较大的实际,以普及为立足点,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因势利导,分层次提升水平。这是老年大学教学设计艺术必须要考虑到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提倡“启发式”教学
老年大学的教学设计艺术要注意引发老年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求知欲望;启发他们积极思维,指导他们善于思考;教师和老年大学生关系融合,使学生感到乐趣,有幸福愉快感。注入式教学向老年大学生生硬地灌注知识。这种方法总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注入式教学阻碍了老年大学生独立思考,压制了他们学习积极和主动性。老年大学生所学的知识,是不能灵活运用的死知识,智力得不到发展。
(四)创造适宜的课堂教学情境
艺术性地老年大学教学设计,要创造出一个充满张力的教学状态,一个充满**的教学现场,以此来激发老年大学生的学习探索欲望,来凝聚他们的注意力。要使课堂教学过程应该做到开头引人入胜、中间波澜起伏、结尾余音未绝,还应使课堂教学有戏剧性,充满悬念,充满情趣,让银发在笑声中飘动,让老年大学生在精彩的学习情境中乐开怀。
(五)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进行艺术性的老年大学教学设计时,要重视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真正有效的学习是一种心智活动。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表现得最活跃。老年大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学习,心情舒畅,思维处于积极的活跃的状态,敢想敢说、勇于质疑,乐于发表看法。
(六)营造积极主动的教学氛围
在课堂上要让老年大学生“动”起来,让教学气氛“活”起来,让他们在课堂上动起来、活起来、开心起来,诱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去参与、探索、体验和感悟。老年大学的课堂教学活动应该以自由探索、协作互动、对话释疑为主要方式。课堂教学可以采取质疑式、讨论式、辩论式、小组式、主题式、表演式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让老年大学生围绕着教学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宽松、自由、兴奋地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课堂调控能力,把握好“放”与“收”的关系,建立活而不乱、松而不散的教学秩序。
(七)充分做好备课环节
教学常规的管理很自然地聚焦于“备课”这个关键环节。备教(备课)要充分“得法”即熟悉教学大纲,对“五备”(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教具)要充分“得法”;教授要选对教法“得法”;执教的主导艺术“得法”,要有驾驭课堂的应变能力;教授的主导技能是指掌握老年大学生心理激发兴趣的教授技能,启动老年大学生的积极性、运用系统科学调控反馈信息、运用心理学有意注意地教授技能。以上内容,在老年大学教学设计艺术中都要充分地考虑到。
(八)设计目的明确、方法适当
备课从观念上要突出老年教育的特性,要从老年大学生的角度来考虑教学设计,关注老年大学生的学习心智和学习能力,以及他们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要充分考虑到老年大学生个体差异,以大多数老年大学生的学习基础为依据,努力实施差异性教学。
(九)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优化教学设计,努力做到超凡脱俗,发挥教育智慧,要结合学科课程的实际及个人特长,利用学校先进的电教设备及一切有利条件,灵活运用,提倡创新,提倡个性化。
老年大学生的特点及其对老年大学教学方式的影响
据中国老年大学协会对2006~2008年新参加协会的43所会员校的45053名学生的情况统计,学生的构成情况是:(1)学生成分为:离休干部占2.90%,退休干部、职工占92.55%,其他占4.55%;(2)年龄结构为:80岁以上占2.07%,70~79岁占21.22%,60~69岁占39.18%,60岁以下的占37.53%;(3)文化程度为:大专以上占35.39%、高中占38.67%、初中占18.89%、初中以下的占7.05%;(4)学生性别比为:男学生占34.37%、女学生占65.63%。
上述数据显示:老年大学学生成分广泛,从离退休干部、职工到社会各阶层的老年人;年龄跨度大,从80岁以上的老人,到不足50岁的内退人员;文化差别大,既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教授、讲师、工程师、经济师,也有高中、初中以下文化的普通劳动者。老年大学生的学习目的和动机也是千差万别。老年大学生在学习方面的特点是,他们既有阅历丰富,理解能力强;经验丰富,感知能力强;自主性、自觉性高等学习的优势,也存在记忆力差、对现代新知识接受能力弱等问题。显然,面对老年大学生的这些构成情况和他们在学习上的特点,如果我们不改革传统的以单纯传授知识和满堂灌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就很难满足老年人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
资料来源:广东省老干部大学.教学教研文集[C].广州:广东省老干部大学,2015:399-405.
[1] Von G lasersfeld.E.,Questions and answers about radical constructivism [A].K.Tobin (ed,).The practice of Constructivism in Science Education[C].W ashington DC:AAAS press,1993.
[2] Von G lasersfeld. E.,Constructivism Revisited: A Reply to Such ting [A].M.R.M atthens. Constructivism in Science Education[C].K luwerAcadem ic Publishers,199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