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人(1 / 1)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助人为乐,也是一种有效的心理调节方法。做点好事,给别人一点帮助,不但别人快乐,自己也会快乐。

当年在煤矿,每天班前会都有政治学习。给矿工读读报,念念文件,解释一个词、一段话什么意思,就觉得自己还有点儿用,这书并不白念。

师傅平时叫我小郑,如果家里来信了,对我就特客气:“郑老师,下班升井后请你喝酒。”平时师傅对我多有关照,那咱有机会也得给点回报。这些家信报喜报忧的都有,念完信跟师傅唠唠家常,他和我的关系就更近了。接着再给写封回信,根据他说的大概意思写了一大篇,师傅连声说:“啊,挺好!挺好!还是你们文化人,就是会说。来!喝口酒,干一杯!”就这样,把喝酒学会了。所以,大家不要以为我那些年一直在痛苦中煎熬,那时没有任何休闲娱乐活动,没有电影电视,更没有卡拉OK,每天出一身臭汗,下班便睡觉。但时不时有师傅请你喝一顿,这个感觉还是挺好的。

曾在书里看到这样一个外国故事:有个男人家里连续遭到不幸,短短几个月内妻子和两个孩子一个接着一个死去。这一连串的打击让他痛苦不堪,整天吃不下睡不着,老想“我做了什么坏事了,上帝这么惩罚我?”整天在那儿愁眉苦脸,什么也做不了。他还有一个五岁的小儿子,不大懂事,有一天看见一些小朋友玩小木船,在水上漂来漂去的,回到家央求爸爸也给做一个。他说“烦烦烦!哪有心情给你做?”“去去去!一边儿玩儿去!”儿子又哭又闹,没完没了,他只好找了一块木头,费了不少功夫,终于把小木船做好了。儿子拿着小木船特别高兴,又蹦又跳。儿子的兴奋感染了他,他就跟着儿子,看儿子跟小朋友们一起玩,看谁的小木船漂得快。他看孩子们玩得很开心,很快乐,突然有了感悟,自从发生灾难这几个月,就今天这几小时没痛苦,没烦恼。看来我不能待在家里,待着就会不断地烦恼,于是振作起来开始新的生活。你看他帮儿子做一点儿事,是不是转移了注意力,不再老想自己多倒霉。同时,他让儿子快乐了,自己也就快乐了。

一个很有名的作家,我不说他的名字了。这个人很有才华,年轻时就已经出名了。“**”时期被剥夺了写作的权利,不能发表作品了。他本来是以笔为生的,现在不让他写东西,他当然会很痛苦,很烦恼。不能写作,闲着不是很无聊吗?总得做点儿什么啊!做什么呢?哎,他去学缝纫、刺绣、织毛衣。这个人聪明啊,学什么都快,一点就通,很快就会了。很多人无事可做,可他却在那儿裁裁剪剪,做小衣服、小帽子,送给亲戚朋友、邻居同事,不但自己打发了时光,不那么空虚,不那么寂寞,不那么无聊了,周围的人还都夸他心灵手巧,干什么像什么,说人家就是聪明,不仅能写文章、写书,做这些活比我们女同志还棒,纷纷地感谢他。你说这样的人会烦吗?不但自己生活充实了,连心态也调整好了,在一片赞扬声中,活得很愉快,很开心。“**”后,他又重新拿起笔写出大量作品。这就是说,帮助人不但可以转移注意力,自己也会有成就感,受到别人的感谢和赞赏,心情自然就会好起来。

十几年前,我在台湾省参加一个心理辅导年会,听一位寺庙主持讲了他挽救一个年轻人生命的故事。一天,他见一个小伙子,心神不宁,看起来很绝望,就问他怎么了。原来小伙子是失恋不想活了,说烧完香就跳崖自杀。老和尚在交谈中得知他是个油漆工,就说我们这个庙已多年失修,破旧不堪,早就想粉刷一下,可我们出家人笨手笨脚干不了,今天是佛祖显灵,派你来帮我们,反正你也不想活了,在临死之前再做点好事,积点德,帮我刷刷油漆吧!在小伙子刷的时候,老和尚不停地夸他手艺好,小伙子越干越来劲,刷完后老和尚一再表示感谢,同小伙子边吃边聊。最后小伙子想通了,原来他在助人的过程中,重新找回了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2006—2008年盖洛普世界民意调查,访问了186个国家20多万人,要受访者回答“上个月是否为慈善机构捐款”,以及“对生活是否满意”等问题。结果发现,无论国家贫富,个人收入多寡,为慈善机构捐款的人的生活满意度都高,而且捐款对幸福感的影响,与家庭收入增加一倍对幸福感的影响相同。

2010年,全球最富有的比尔·盖茨和巴菲特倡议美国亿万富翁将大部分财产捐给慈善机构,巴菲特宣布捐出自己全部财产的99%,他说:“这是我最开心的一个决定。”

俄罗斯大文豪列夫· 托尔斯泰有句名言:“应该多做善事,为了做一个幸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