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是后现代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在西方,人们研究越来越多,我的两个博士生的毕业论文做的就是有关希望理论的研究。
法国作家莫泊桑有一句名言:“人是活在希望之中的。”没有希望就成了绝望,人一绝望,只有两条路:一个是我不活了,上吊跳楼了;再一个是我跟你玩儿命,拿刀乱砍人了。没有希望就会发生悲剧甚至惨案。
一个人不论多么艰难困苦,哪怕是残疾人,有生理缺陷,哪怕我重病缠身,经济上很困难,只要还有希望,就能够顽强地活下去。你看老百姓有时候会这样说,“哎,过几年就好了”“孩子大了就好了”“我的病会好的”,这其实都说明他对生活还抱有希望,他并没有绝望。
积极心理学倡导者塞利格曼指出:“宗教带给信徒希望,因为对未来有希望,所以使现在的生活更有意义。”老百姓吃斋念佛,不求今生求来世,也能活出希望来。
在座的各位都比较年轻,可能没看过,苏联有部电影叫《列宁在1918》,很有名的大片。里边有个列宁的警卫员,叫瓦西里,这个人聪明干练,而且对革命事业忠心耿耿。有一次列宁让他押运粮食,老百姓都没有吃的,红军也没有粮食,他守着好多粮食,但是自己饿得都要晕倒了。他完成任务回到家里,跟他的太太告别,妻子看他饿得那样,在跟他拥抱的时候,把家里仅存的两片面包放到他兜里了。他觉察到了,边拥抱边悄悄地又把这面包留给了爱人和孩子,临走的时候有几句话很感人,让我很难忘记。他说:“亲爱的,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这就是希望教育!
几年前,在玉树地震灾区,当时的总书记胡锦涛同志挥毫题词:“新校园,会有的!新家园,会有的!”也是对灾民的希望教育。
一位来自四川的领导沉痛地说:“2008年‘5·12’大地震,北川县委一位32岁的宣传干事,失去了六岁的儿子,他虽然立功受表彰并晋升为宣传部副部长,还是因丧子之痛,于第二年4月20日在家中自缢身亡。他们夫妻正处于生育旺盛年龄,政策又允许,不但儿子会有的,说不定还会来个龙凤胎,怎么就绝望了呢?当时许多失去亲人的灾区干部,都是通过投入紧张的抗震救灾工作来摆脱痛苦的。”
您讲得太好了!面向未来,永不绝望,就有希望!
汶川地震灾区,有一对羌族夫妻,靠制作民族服装勤劳致富,刚建起的二层小楼被震塌了。媳妇很坚强,说我们的双手还在,可以从头再来。可丈夫却一蹶不振,因悲观绝望,杀死妻子后自杀。所以我当时建议地震灾区,要对灾民开展希望教育:“房子会有的,儿子也会有的。”我们人哪,只要有希望,你就能够活下去,你就有奔头儿。
下面讲讲我个人的体会。我已年过七旬,你们可以算一下我的年龄。我在1962年就上大学了,当时北京只有北大、清华、师大、人大四所学校叫大学,其余都是学院。当时戴个大学校徽很神气,可是倒霉就倒霉在这大学上了。人家考入四年制学院的同学,到1966年“**”爆发前夕刚好毕业,好多人留北京了,我们大学是五年制,应该1967年毕业,可那时候全国许多地方还在武斗,乱哄哄,直到1968年,通过部队军管,各地建立了所谓革命委员会,我们才被分配工作。在“知识分子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年代,不是自己找工作,没有个人选择,分配方案一宣布,打起背包就出发!我就到了东北一个煤矿。
我从到煤矿那天起,说一句觉悟不高的话,我就没打算在井下干一辈子,我也相信自己不会当一辈子采煤工。为什么?咱是大学毕业,学心理学的,接受再教育、劳动锻炼,总有个期限,不过就是一两年、两三年的事情嘛!当年的想法是,将来最差也能当个老师,教不了中学的数理化,教小学语文、算术还是完全可以胜任的,我怎么会总在井下刨煤啊?不可能的!
有希望,就好像在一个巷道中能看见远处的亮光,我奔着它走肯定能出去。如果我周围是漆黑一团,那就真的会毛骨悚然,但是我能看到曙光。就这样一年年地盼,不知不觉,十年就过去了,从1968年6月到1978年9月,我整整当了十年零两个半月的采煤工。也没什么了不起的!现在不是从中小学到大学,从企业到党政机关,走遍全国到处讲课吗!如果我当年悲观绝望,那就不会有今天了。
我们的老同学,我们一起劳动的大学生,名字打黑框的已经有多个了,都是我熟悉的人,他们觉得这辈子算完了,常年心情抑郁,因而得各种病英年早逝。
有位和我同一天到煤矿,分到同一采煤队的大学生,他上午报到,我下午报到,领完工作服和矿灯矿帽,当天晚上就让我们下井上夜班。他是南方人,气候饮食都不习惯,又是学音乐的,平时有个习惯动作,手指总像弹琴一样动来动去。经常被欺负。他在井下怕手磕着碰着,难免缩手缩脚,又被说成怕苦怕累,干活怕吓着!所以他心情一直不好。但是他运气还不错,干了不到三年,因为会拉琴弹琴,调到文艺宣传队当伴奏了,后来他又是第一个落实政策回家乡大学教书了。但是他一直心情不好,觉得“**”把自己耽误了,对婚姻也不满意,牢骚满腹,整日郁闷,不到六十岁就得肝癌去世了。
还有一位学外语的大学生,比他更惨。一到煤矿便绝望了,走路低着头,从来不理人。有时井下停电了无法工作,师傅们便围在一起聊天。可这位老兄,一个人躲在远远的角落里生气。一次停电,大家正聊得开心,得知不远处一个巷道着火了,必须立即撤出,大家都跑了,把他给忘了。他晚了一步,路又不熟,没出来,长眠在井下了。即使没遇到这种情况,像他这样整天精神恍惚、懵懵懂懂的,也容易出事故。
我当年和那些师傅,无论年轻的、年老的都相处得很好,我觉得那些老师傅都很可爱、很朴实,他们都很关心我,危险的地方不让我上,有时候甚至跟我发火。比如,工作面有塌方危险,师傅上前处理,我也跟着进去了,师傅回头就骂:“找死啊!这种地方你也敢进!”其实这是爱护我。顶板有危险必须由有经验的人处理,他操作时小心翼翼、非常警觉,稍微有点变化,一个健步跳出老远!可我还在那东张西望、左看右看,问师傅怎么了?师傅也不回答,一脚把我踢出去,或拉起我就跑,可能就救了我一命。如果你不跟别人来往,把自己封闭起来,大家认为你清高架子大,连个话都不说,更不要说叫声师傅了,那大家也不理你,你就可能误入歧途进入危险地区;关键时刻不拉你那一把,你就可能“光荣”了。
所以我们人一定要活出希望来,寄希望于未来。无论你现在多么艰难困苦,没有关系,人的弹性和潜力是很大的,没有受不了的苦,遭不了的罪,你只要咬住牙坚持住,总有一天会苦尽甘来。
年轻的时候吃点苦没什么了不起。我至今不后悔,也不怨天尤人,我觉得在煤矿这十年是自己人生的一段宝贵经历,也是我的资源和财富。因为我有那十年的苦,现在就特别容易满足,看哪儿都好,不但生活好,社会氛围也好,所以就特别开心。我常对一些年轻人说,你怎么老不满意啊!现在比以前好多了。你看,我也像过去的一些老人,喜欢忆苦思甜了!
我觉得在广大群众当中,在青少年学生当中,有必要开展一种希望教育,就是大家放开眼向前看,社会在不断进步,今后会越来越好,困难都是暂时的,曙光就在前头!特别是对于一些贫困的大学生、下岗工人、残疾人、弱势群体,穷困落后地区以及地震灾区,媒体和政府要引导大家向前看,将来一切都会好起来,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房子会有的,汽车也会有的,工作更会有的。好好活着,不要吃苦的时候你赶上了,享福的时候没你了,岂不有点冤!
苦难也是一所大学。一个从未经历过苦难的人往往会身在福中不知福。我的学生,有的家里很穷,在学校省吃俭用,啃馒头,吃咸菜,边学习边打工,现在大学毕业,拿到硕士、博士学位,成为专家教授,把爸爸妈妈接到北京来,尽点孝心,那种成就感,简直无法形容!而那些官二代、富二代子女,就体会不到这种幸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