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示(1 / 1)

在精神分析中经常用到催眠、暗示这些术语。刚刚做过的冥想放松,就是一种催眠。所谓暗示指的是不自觉地、下意识地受了自己或者别人言语行为的影响。受自己影响叫自我暗示,受别人影响叫他人暗示,受环境影响叫情境暗示。这种影响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因此有积极的心理暗示,也有消极的心理暗示。

暗示能影响行为、影响情绪,甚至能引起生理反应,从而影响健康。杯弓蛇影、望梅止渴都是心理暗示起作用很好的例证。你看,曹操一说前方有梅子林,士兵们的口水就不自觉地流出来了。看到酒杯里有蛇,酒后就肚子疼;把那个墙上的弓摘下来,影子没了,肚子就不疼了,这就是心理暗示。

还有一个类似于杯弓蛇影的故事,说的是唐太宗李世民,一次打猎口渴了,那个时候皇帝也没有现在这么好的条件,你看咱们出门有易拉罐、矿泉水什么的,皇帝可没这待遇,口渴了怎么办啊?只能找小河、小溪,在那儿趴着喝,喝着喝着,呦!怎么水里有条蛇啊?喝完一抬头,哎呀!这蛇怎么没了?钻到我肚子里去了吧?你看方才还有,这一喝就没有了,肯定钻肚子里了!先是觉得胸口有点堵,后来就觉得肚子疼,疼得受不了。那些太医、御医啊都没办法,后来魏徵把孙思邈给请来了,那是天下名医。孙思邈一诊脉,一了解情况,心想那蛇怎么可能钻到肚子里去呢?往皇帝身上一看,明白了,原来李世民的帽子上、衣服上有龙,映在水里边,就好像蛇在游,低头喝的时候有,一抬头影子没了,就觉得蛇钻进肚子里了,这和那杯弓蛇影不是一个道理吗?这是心病,疑心生暗鬼,心病就得心药来医,怎么办?孙思邈派人捉了一条小蛇,药水里泡了泡,放进竹管,藏在袖子里,然后不动声色地说:“陛下肚子里确实钻进一条蛇,不过没关系,我可以用药给你打出来。”接着给李世民服了一服催吐的药,他吃完药就呕吐,吐着吐着,这蛇就出来了。李世民一看,啊! 蛇吐出来了,一下就不堵了,也不疼了。这就是心理治疗,用的是暗示疗法。

我们中医是讲心理治疗的,强调身和心的辩证关系,中医文献里类似这样的案例不是个别的,这里我再讲一个。有位女孩一伸懒腰,这胳臂举上去下不来了,这怎么办啊?吃什么药也不灵。有个老中医懂得心理治疗,知道这是一种癔症,对癔症没有什么有效的药物,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就是心理暗示。老中医说,我走南闯北,你这种病啊,我见得多了!很好办,肯定能治好,不用吃药,烤一烤就好了。用什么烤啊?用针灸的艾条。烤哪儿啊?烤肚脐眼儿。那时候可不像现在,女孩子把肚脐露在外边,过去都捂得严严的,免得受风着凉。老中医点着了艾灸,就来解这女孩的腰带,就在裙子带刚要解开的一刹那,还没等烤,女孩胳膊立刻就放下来了,赶紧提裙子,要不然就走光了。哎,就这么简单,心理暗示把潜意识中的障碍打通了。她原来并不是装的,她是真的动不了,但是现在她也真的好了。

这种癔症表现有很多种,有的会突然看不见、听不见,突然说不出话来,突然动不了,突然哪里特别疼,你去检查吧,哪儿都没毛病,这在国外书里边介绍得很多,都是用暗示治疗。

一个人腿疼得不得了,去医院检查,骨骼、肌肉、血管、神经哪儿都没坏,没有任何器质性的病变,只是功能一时发生了故障。就像我们的电脑,有时候会突然死机,按哪儿都不动了。人这个复杂的系统也这么怪,某个器官也会莫名其妙突然发生问题。医生对他说:“我们医院有特效药,专门治你这种病,往腿上打一针保证好。”慢慢往腿里注射,接着问:“怎么样啊,感觉到腿有点热了吧?”“啊!是有点儿热。”“那就好了。”针头一拔,“起来!走!”抬着来的,走着回去了。注射的什么灵丹妙药啊?葡萄糖,安慰剂,根本就不是什么药!但是他相信了,就好了!

人这个心理啊,就是这样的莫名其妙,有许多方面我们现在还没有研究清楚,暗示让人得病、让人病好的事例在医学上屡见不鲜。

某肿瘤医院院长是位海归博士,他在电视里讲课说:两个妇女听说最近得肺癌的越来越多,害怕自己也得,整天担心,后来就觉得出气不顺,有点儿堵得慌,担心肺里长了什么东西。俩人一块去医院拍片子检查,结果一个人有病,一个人没问题。没问题的这个放心了,一天高高兴兴的,吃得香,睡得着,该做什么做什么,忙忙碌碌,精神越来越好,出气也顺了。可是那个片子有问题的,回来就完了,整个精神都垮下来了,整天闷闷不乐、无精打采,老想着我得肺癌了,活不了多久了,越来越堵得慌。后来医生发现,两个人的片子相互拿错了,没病的拿了有病的,结果因情绪不好导致内分泌紊乱,免疫功能失调,就真的得了病;而有病的拿了没病的片子,心情好,情绪乐观,慢慢地免疫功能又有所恢复,病就减轻了。癌症不是不可战胜的,有人得癌多年,既来之则安之,心态平和,慢慢地癌细胞就越来越少了。这是有可能的。

一位女医生起来插话:老师!我们医疗卫生系统流传着一个故事很有意思。一位女士老怕自己得病,听人家说这个得癌那个长瘤的,自己也这儿摸摸那儿摸摸,“我可别得! 我可别得!”摸来摸去就摸出病来了,哎呀! 我这边**怎么有点疼?可别长什么东西吧!然后就去医院检查,B超、CT、核磁都做了,结果什么都没有。她还不信,老去看病检查,大夫护士都烦了,认为她装病,有时候难免议论议论,被一个老大夫听见了。老大夫懂点儿心理学,说这叫作疑病症,就是自己老怀疑自己得了病,实际上是心病。他对几位医生护士说,下次我来给她治,她不是没见过我吗,你们就说我是刚从国外回来的见多识广的大专家,专门治乳腺癌的,特别有经验。这位女士来了,见那个老大夫西装革履,鹤发童颜,看起来就像一个有学问、有经验的老专家,而且服务态度又好,特别耐心。

“这位女士,哪儿不好啊,哪儿疼啊?哦,这儿疼,这边疼吗?”

“这边不疼,就这儿疼。”

“让我好好看看,仔细检查检查,哎呀!看来还真有点问题,不过问题不大,很小,一般的人啊,不认真还真检查不出来,也就是我有经验,因为我见过很多这种病例。”

“大夫,有办法吗?”

“有办法!”

“要做大手术吗?”

“不用,就和扎针差不多。”

然后用酒精棉球涂一涂,接着用小刀片轻轻划一下,弄点儿血出来。

“好了!取出来了!”

“用缝吗?”

“幸亏发现早,很浅,不用缝了,起来吧!你看,就这么点儿东西,切出来你就好了。还疼吗?”

“不疼了!啊,到底是大专家呀,手到病除!”

女士接着对一个小护士说:“你们老说我装病,你看我是装病吗?不说你们医术不行!你看还是大专家吧,手到病除,一下就给我治好了!”

这个小护士撇撇嘴,“好了什么呀?骗你也信啊!”

原来骗我啊!于是不得了,又疼起来了。

你看不懂心理学不行吧!所以现在医学院校都要开设心理学课程,特别是医学心理学,因为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是息息相关的,所以医生、护士都要懂点儿心理学。有时候医护人员言语行为不当,没病也让人得病了,那叫作医源性疾病。比如,给人体检拍完片子,你俩在那儿嘀嘀咕咕,患者猜想是不是说他得了癌,“肯定是了!要不他们为什么嘀咕?”其实那俩人在偷偷约会呢!当着病人说悄悄话,让病人起疑心了。

国外对暗示的研究很多,特别在医学上,任何一种新的药物或一种治疗方法,在正式推广使用之前,一定要对病人随机分组,做安慰剂双盲对比实验。什么意思啊?一组病人吃真药,另外一组随机分配的同样的病人吃假药(淀粉、维生素或葡萄糖),但是形状、颜色、包装、说明书都一模一样,这叫安慰剂。医生、护士和患者、家属,谁都不知道有人吃的是假药,只有研究人员知道,事前对病人和药物编了码,服用几个疗程,最后看吃真药的好了多少,吃假药的好了多少。如果比例相差不大,就说明不是药物本身的作用,而是安慰剂的作用,只有在统计上二者差异显著,才说明是药物本身的作用,这种药才能够推广使用。如果吃真药的病人好了90%,吃假药的好了10%,该药的治愈率便只有80%。我的学生在国外就有专门从事这种研究的,我国医药界目前对新药品上市也有同样的要求。

不光药物,甚至手术有的也可能是安慰剂的作用。据我的学生说,美国有十五个美尼尔氏综合征病人做真手术,十五个同样的病人做假手术,最后各有八个病人好了,你说那挨刀的冤不冤啊!人家就是比画比画,刀子、剪子、钳子稀里哗啦响,其实没开刀。但病人相信手术了,便也有那么多人好了,那就是说,不是手术本身的作用,而是心理暗示的作用。

一位小伙子,是位大三学生,多次去医院看病,说自己肚子里长了瘤,让大夫给做手术。各种仪器反复检查后,未发现任何异常,医生怀疑他精神有问题。班主任和同学说,他性格内向,自大二以来,经常整天躺在**,把床帘一拉,不吃不喝不上课,问他怎么了,他说自己病了,带他去检查,医生又说他没病。现在已经有四门功课挂科,估计拿不到毕业证了。后来把在外地的家长请来,母亲说他从小老实懂事,学习努力成绩好,从农村考到北京重点大学,可第一个暑假回家就变了,把自己关在家里,不和以前的老师同学来往。班主任把他带到我这儿,下面是我和他的对话:

“你怎么知道自己长了瘤?”

“我能摸到,硬硬的,一碰就疼,有时弯腰都疼,只有躺着不疼。”

“多长时间了?”

“一年多了。”

“在什么位置?”

(他用手指着左下腹)“就在这儿。”

“长的什么瘤?”

(他沉默了一会儿)“不是瘤,是异物。”

“什么异物?”

(他低着头不说话,我反复问。)

“肚子里肯定有东西,您就让大夫给做手术取出来就行了。”

“你不说什么东西,大夫怎么给你手术啊?”

“是一支笔。”

“什么笔?”

“圆珠笔。”

“圆珠笔怎么到肚子里去了呢?”

(又沉默了好久)“是我自己从肛门插进去的。”

“是第一次插吗?”

“好多次了,开始插半截就拔出来了,后来越插越深,最后一次插到里面拿不出来了。”

“你这是**不当惹的祸。后来呢?”

“后来笔不断往上移,就横在这了。”(用手指着腹部位置)

(我拿出人体解剖图给他看)

“不可能往上移!你看肛门里面是直肠,像一根粗粗的管子,直肠上面是乙状结肠,拐了比九十度还小的弯,那么长的圆珠笔怎么可能横过去呢?肯定是你事后第一次大便就排出去了,只是你没看见罢了。若笔还在肚子里,B超和X光怎么能发现不了呢?”

“可我真的肚子疼啊!”

“我给你讲一段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我出国前体检,其他人都很快,大夫在我胸部、腹部按了很久,然后在体检表上写了‘肝大可及边’五个字。因为化验指标都正常,所以顺利公派去了美国。第一年买了医疗保险,连个感冒都没得,觉得每月几十元的保险费花得有点儿冤。第二年就没买,没买保险就怕得了病看不起。自己各个器官系统都很正常,就是肝有点大,肝大不是好事,可别出问题。于是躺在**就经常像大夫那样按按自己的胸腹部,按来按去觉得肝有点儿硬,有点儿疼,担心自己是不是得了肝癌、肝硬化,于是寝食不安,吃不下睡不着,身体越来越消瘦,整天闷闷不乐。一位朋友建议我去医院,我说没买保险看不起。刚巧朋友认识一位从北京来我们所在大学进行短期访问的医学专家,我请他吃饭顺便给我做一次检查。他听我介绍完病情,看看我的眼睛,又在我的胸部腹部这儿按按那儿按按,问我哪儿疼。然后说:‘起来吧,没事!’我问他:‘我的肝是不是有点硬?’他说:‘硬的地方不是肝,是软骨。’我又问:‘那怎么还有点儿疼啊?’他说:‘你老按,按重了能不疼吗?’我如释重负,从此不再疼了,至今我的肝也没出问题。”

“老师,您说的是真的吗?”

“我用人格担保,绝无半句假话!从今天起,你不要老关注自己的肚子,去上课,去看书,去聊天,去打球,相信你会好起来!”

从那以后,他的肚子果然不像以前那样疼了,他也通过补考顺利毕业。他后来成为一所中专学校的老师,听说书教得还不错。这就是心理暗示让人得病、让人病好的典型事例。其实,开始我也想请大夫配合,给他做个假手术,把笔从肛门中取出来,可若和他原来的笔不一样,岂不弄巧成拙,所以放弃了这个方案。

有时候老百姓烧香拜佛,弄点儿香灰来喝了,也可能治好病,因为有的病主要受心理因素影响,病人相信菩萨能保佑他,心情高兴,免疫功能增强,慢慢就好了,而不是神灵或某种所谓功法的作用。心理治疗有个前提是诚则灵,信则灵。当然,这种暗示治疗主要针对的是心因性疾病,对于非心理因素导致的纯器质性疾病,其作用是有限的。

暗示不但让你得病,甚至还能让你死亡。例如,一个人被关进冰库,冻僵致死,而冰库并没开冷气;一位电工误以为碰到高压线,出现了和电击一样的身体反应。这里再介绍一个美国心理学家做的实验:

把一名死刑犯带到实验室,对他说让你安乐死。故弄玄虚地接上各种仪器,把眼睛蒙上,接着说:“把你一个血管割破,向外放血,放到一定程度你就死了,一点儿都不痛苦。”犯人同意了,觉得划了一下,也感觉到好像有血在向外流,还能听见嘀嗒、嘀嗒的声音,然后越来越快,哗哗不停地流。耳边还有人念“紧箍咒”:“你的血液已经流出了一百毫升,二百毫升,五百毫升,一千毫升,两千毫升,你的血压降到了一百,八十,六十,四十,你的心跳越来越弱,你的呼吸越来越慢,你的头越来越沉,你的眼皮越来越重,你的血压快降到零了,你的血液快流光了,你的头抬不起来了,眼睛也睁不开了,心跳也要停了,全身瘫软无力,去吧!去吧!上帝在向你招手,你可以走了,走吧!走吧!”就这样,脉搏、血压没了,心跳停了!真的是放血吗?不是!除了划了一下是真的,剩下都是自来水在流!

最近这些年,我们又从国外把这种暗示疗法学了回来。据电视报道:一名监狱犯人的家中突然发生不幸,他受到强烈刺激,嗓子突然发不出声音,变哑了。医生没办法,请来心理学家,专家了解情况后说:“别着急!监狱领导对你很关心。有一种从美国进口的特效药,专门治你这种哑病,已经空运来了,扎一针就好,保证好!”过一会儿,穿白大褂的医生进来了,静脉注射,边推药边说:“药流到肩膀、流到脖子、流到嗓子了,你的嗓子发热、声带发痒了。来!跟我学,啊——”“啊——”“我——”“我——”“要——”“要——”“说话!”“说话!”就这样把哑病治好了。这不是愚人节,也不是娱乐节目,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播放的。

一位小伙子问:是不是我们老百姓特别容易上当受骗,赵本山一忽悠,范伟就瘸了,我觉得“卖拐”那个小品表现的就是心理暗示的影响。

生活中暗示现象很多,不单影响我们的健康,更影响我们的事业,影响一个人的成功。我们再介绍一个心理学实验:

一个大房间,里面黑黑的,有一个独木桥,实验者让志愿者从这桥上走过去,说:“给你十美元,慢慢走掉不下去,就是掉下去了也摔不坏,桥不高,下面是软的,不过你们还是小心一点儿,因为掉下去了会把衣服弄脏。”就这么一个指导语,大家用脚试探着都走过去了。这时实验人员又说,“请各位再走回来,给二十美元,方才是摸黑走的,下边咱们把灯打开。”灯一开,大家不走了!为什么?因为下边有只大鳄鱼,太可怕了!实验人员把刚打开的黄色灯关掉,再打开一个白色的灯,大家一看乐了,原来鳄鱼上面还有一张黄色的网罩着呢!打开黄色灯的时候看不见黄色网,只能看见鳄鱼,打开白色灯就能看见网了,于是大家又走过来了。“那能不能请各位再走一次,三十美元!”大家好高兴,都走一个来回了,没问题,走啊!“提醒各位,这网是激光打的,虚拟的,不是真有网!刚才是鳄鱼打了麻药,你们平安过去了,现在麻药劲儿过了,鳄鱼醒了,你们还走吗?”大家又不敢走了。心里有网啊你就敢走,没有网你就不敢走。

可见,成功与失败同你的想法,同你的心态有很大关系。为什么有人成功,有人失败?很重要的在于你给自己一个什么样的心理暗示。积极的心理暗示:“没问题,我能成!我一定能成功!”充满自信,胆大心细,临阵不慌,可能就成功了。与之相反,消极的心理暗示:“我能行吗?我要失败了怎么办?输了多丢人啊!”犹犹豫豫,错失良机,你就真的会失败。

心理学有一个著名的法则叫作“预言的自我实现”,或“自我实现的预言”,又叫作皮格马利翁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

一则古希腊神话故事说,塞浦路斯的国王皮格马利翁是一位有名的雕塑家,他精心地用象牙雕塑了一位美丽可爱的少女,并深深地爱上了这个“少女”,越看越美,希望娶她为妻,昼思夜想,后来这个少女真的成了他的妻子。

多年前,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让大学生用两组大白鼠做实验,对大学生们说:这些大白鼠品种不一样,一组十分聪明,另一组特别笨。事实上这两组大白鼠没有什么差别,而大学生们都相信,实验结果肯定是不一样的。学生们让这两组大白鼠学习走迷宫,看看哪一组学得快。结果他们发现,“聪明”的那一组大白鼠比“笨”的那一组学得快,它们能够先走出迷宫并找到食物。罗森塔尔推测,这可能是由于实验者对“聪明”的白鼠和蔼友好,对待“笨”的白鼠粗暴造成的。

于是罗森塔尔得到了启发,他想这种效应会不会也发生在人的身上呢?1968年的一天,他和助手们来到一所小学,从一年级至六年级各选了三个班,对这十八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未来发展趋势测验”。然后以赞许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老师,并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其实,名单上的学生是随便挑选出来的。八个月后,他们对这十八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复试,结果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有了较大的进步,且性格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交往。由于老师先入为主,对名单上的学生态度不同,影响了每个学生对自己的看法,从而出现了所期望的效应。

这就是说,你做出一个积极的预言,它可能不知不觉地就变成真的了;做出一个消极的预言,它也可能自动就实现了。有人说,那不是唯心主义吗?不是!这是人的心理对行为的反作用,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比如,你老骂孩子笨,孩子想,反正我笨,学也学不会,干脆不学了,于是越来越笨,你的预言在他身上就实现了。

又比如说,考大学,你老想,我可能考不上,我现在学习效率越来越低,看来上大学没希望了,将来怎么办呢?一辈子没前途、没出息!你这么一想心里就烦,一烦脑子就乱,就学不下去了,学不下去就着急,一着急脑子更乱、更烦,更学不下去,最后没复习好,考试就紧张,结果当然就考不上了。你看,被自己说中了。如果说积极的话,我感觉很好,学习效率很高,考大学我觉得没问题,你自己心情好了,学习效率就高,信心就增强了,最后考试也不紧张,发挥得好,你不就考上了吗?因此我在给学生做高考心理辅导时,总是引导考生用积极心理暗示来增强自信心。

日常生活中这种情况经常发生,早晨起来,眼皮跳,还是右眼,心里想:哎呀!坏了,“左眼跳福,右眼跳祸”,我可能要倒霉,要出事,可别出事啊!会出什么事呢?我这上有老下有小的,出事可怎么办啊?上班开个车,老想着可不能出事啊!会出什么事啊?精神恍惚,一不留神,追尾了!然后拍大腿,哎哟,真灵哎!果不其然,右眼跳祸!还到处跟人讲,可不能不信啊!我那天右眼皮跳,就出了车祸!这个左眼跳福、右眼跳祸就是这么变灵的。这就是预言的自我实现。

心理暗示原理提醒我们,无论对自己、对下级、对孩子、对学生,都要多说积极的话,多说鼓舞士气、增强信心的话,少说倒霉泄气的话,多给积极的心理暗示,让他们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