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校内生活空间拓展
学生在校生活时空为学生发展提供直接的条件。如果学生每天一入校就必须朗读、写作业,如果学生只能在自己班级内活动,那么,这一局促、狭隘的生活时空也难以培养出大气、灵动的学生。
生活时空的拓展,体现在物理时空的拓展上。这要求将学生入校后至上课前的时间还给学生,允许学生自由交流;将课间时间还给学生,保障学生休息、调整的时间;保障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尤其是学生社团活动时间、体育活动时间等。就空间而言,学校体育、文化场所要向学生充分开放,提倡学生借助学校丰富的教育设施来学习和发展,同时学校需要提升学校设施的教育品质,基于学生立场来进行设计与运行。寄宿制学校还可以将学生寝室作为教育的重要空间,借助这一特殊的生活空间,提升学生自治自理的意识与能力。针对学校缺乏与外部世界互动的空间格局,除了走出校园开展教育活动外,还可以在校园内通过植物园、动物角、科技创新实验室等特殊场所的建设,将社会与自然资源引入校园之中。
生活时空的拓展,体现在交往时空的拓展上。学生在校内的交往对象,除了本班级同学之外,尤其要建立与不同班级、年级乃至于不同学段学生的交往关系。在跨年段的交往中,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同时,学生与教师的交往,对学生而言有着多元的价值。学校管理者本身就要努力成为学生交往的对象,并要通过文化建设、平台搭建,促成师生多元交往状态的形成。
生活时空的拓展,体现在虚拟空间的开发上。在信息化社会中,我们不能回避虚拟空间的存在与发展。在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基础上,以积极的方式拓展网络空间,通过班级、年级、学校网站、博客、帖吧、微博等方式开展交流、对话,将逐步成为学生工作的内容构成与实践载体。尽管新问题很多,但这一空间已经存在,学生已经参与其中、受其影响,并需要得到学校管理与学校教育的引导。可以说,它在挑战着当代中国学生工作的品质。
生活时空的拓展,还体现在精神空间的拓展上。在学生工作中,要鼓励学生想象,打开个体发展与教育变革的一扇扇大门;要尊崇创造,鼓励、指导、帮助学生实现内涵创造性的生活更新;要滋养个性,形成富有生命性的学生与学校生活的关系,提升学生幸福感。上述工作不仅能充实学生工作的当代特征与教育内涵,而且与学校整体发展与文化建设综合融通,形成学校管理变革的重要内容。
(二)学校与家庭、社区互动
对于学校与家庭、社区的互动,学校管理者不仅要从资源获得、管理合作的意义上来认识,而且要努力建立学生立场,关注其育人内涵。有学者强调:“学校、家庭与社区的合作,必须聚焦于对学生学习与发展的促进。”[4]在基于学生立场的学校与家庭、社区互动中,学生的学习保持着综合性,学生的发展有着综合性的支持与保障。
第一,学校要促成学生在与家庭、社区的互动中,自主吸收与转化社会性资源。大量的社会文化资源是学生生活世界之构成,也是拓展学生视野,形成学生国家与民族意识,保持对社会发展之敏感性的重要源泉。有研究明确提出:“社会性资源的合理开发,能够增强学生的社会性,促成学生综合素养、生命质量的提升。相对于校内生活资源、学科资源而言,社会性资源有着独特的优势。”[5]通过大量的资源开发,借助调研、社会实践等形式,可将其转化为学生的发展资源。
第二,要指导学生在主动活动中发展自我。在学生工作与家庭、社会的多元互动中,学生通过主动的乃至创造性地介入,会得到自身综合素质的锻炼。这包括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创新精神与意识的养育,包括实践能力的发展,还包括自我评价、自我重建的能力提升。丰富的家庭与社区资源,提供给学生丰富多元的关系与情境、富有挑战性的实践。在学生的自主活动中,学生成长得以实现。
表5-1“龙娃”牵手“玲珑”共建和谐社区
——2011年系列活动大事记
续表
续表
续表
第三,要努力推动学生工作介入到家庭与社区的当代发育中。在社会转型的时期,家庭与社区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重建家庭与社区的存在内容与存在方式,是全社会的责任。就学生工作而言,有可能通过对学生的培养、对家长的教育与指导、对社区互动的策划与参与、与家长和社区的多维合作等方式,产生对家庭、社区的教育影响。以下是一所小学与社区合作时,努力将活动的调研权、策划权、参与权、组织权、评价权等还给学生,从而形成基于学生立场的学校与社区合作研究。[6]
(三)学校学生年历形成
学生在具体时空中的生活内容,通过一系列重要活动形成学年性系列,这就是学生年历。对于学校来说,要面对各个年级,形成的年历带有针对全校所有学校和各个年段学生的特征。形成年历,既有助于学校管理的开展,能够整体策划学年工作乃至本学段的工作,不断积淀为本校特色项目;又有助于促成学校在不同年段的持续发展,同一学生在本学段的三年或六年等时间内,能够经历的重大教育活动、节点性变化等,都能在学生年历中体现。年历的形成,也是在不断尝试、总结的基础上实现,并依然要在实践中调整与更新。
年历的形成,首先要建立在学生研究的基础上。这需要研究本年段学生的基本特点与成长需要。教师要在分析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生活世界的变化、对若干届学生的回溯研究、对个案的深度分析等,形成对本年段学生综合水平的理解,清晰其成长需要。
年历的形成,需要考虑不同类型活动的针对性。这就必然要求针对全校各年级学生的活动设计,如升旗仪式、开学典礼等,要考虑学生的普遍性;而同一主题性活动,则特别要具有年段针对性,如春秋游、科技节、体育节等,就需要针对不同年段,形成有针对性地设计。
年历的形成,要考虑时间的配置关系。这一方面要求考虑活动之间的衔接、学生工作与学科教学之间的沟通,努力实现有机的转换;另一方面要求在整体中定位具体活动的开展,例如要关注具体年度内的若干关键性节点,关注重点活动的时间保障。如此思考,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有的学校将高三阶段的“成人仪式”、部分初中将初二的“十四岁生日”、部分小学将三年级的“十岁集体生日”等,视为重大活动,充分保证其实践和活动的内在丰富性;为什么有的学校要将节庆活动与主题教育活动充分整合。
[1] Gert J.J.Biesta.Learning Democracy in School and Society:Education,Lifelong Learning and the Politics of Citizenship. Sense Publishers,2011:1.
[2] 李家成:《美国Locker·中国教室》,载《班主任之友》(中学版),2012(4)。
[3] Hilarie Owen.Creating Leaders in the Classroom:How Teachers Can Develop a New Generation of Leaders, Routledge,2007:viii.
[4] Joyce L.Epstein School,Family,and Community Partnership:Your Handbook for Action(Third Edition). Corwin Press,2009:2.
[5] 李家成:《实现小教室对大世界的创造性转化——论教育立场下的社会性资源开发》,载《思想理论教育》,2009(18)。
[6] 本材料由江苏省常州市龙虎塘实验小学学生发展部顾惠芬老师提供,本章作者参与了部分活动的策划、组织或评价。